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2019年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23、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34、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45、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56、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67、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78、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8

xxxx年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编辑推荐]xxxx年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是中国学科吧(jsfw8.com)为您整理的高中最新动态,请您详细阅读!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始三岁,惸露,育于竟陵太师积公之禅。自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圣之文。”公曰:“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染削之道,其名大矣。”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公因矫怜抚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他日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芟剪卉莽,以门人之伯主焉。或时心记文字,懵然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主者以为慵惰,鞭之。因叹云:“恐岁月往矣,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以吾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九岁学属文   属:写作

B.公执释典不屈执:拿着

C.懵然若有所遗遗:丢失

D.可捐乐工书捐:放弃

解析:选B。执:坚持。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陆羽“刻苦学习”的一项是(  )

①子执儒典不屈 ②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③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 ④或时心记文字,懵然若有所遗 ⑤灰心木立,过日不作 ⑥岁月往矣,不知其书

A.①②⑤B.②③⑥

C.①③⑥D.②④⑤

解析:选D。①是陆羽对儒学的态度。③是模仿学生读书的样子,并不是读书。排除这两项即可。

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陆羽成为孤儿后,是积公收养了他。积公是一位僧人,他想让陆羽也像自己一样,成为一名佛教信徒。

B.陆羽对佛教没有兴趣,却对儒家经典很有研究,于是不顾积公的反对,在积公为他设置的各种困境中孜孜以求。

C.积公在陆羽的这段生活中,先有恩于陆羽,从他一再让陆羽读佛教书籍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佛教的虔诚。

D.陆羽最终不愿做僧人,从寺院中逃出走进戏班,并以自身为主要角色表演木偶戏,我们可以看出陆羽鲜明的个性。

解析:选B。B项分析错误,“对儒家经典很有研究”不符合文意。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23、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34、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45、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56、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67、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78、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8

4.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或时心记文字,懵然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九岁开始学习写文章,积公给他看佛经及有关脱离世俗束缚的书籍。

(2)竟陵西湖没有纸可以用来学习写字,陆羽用竹子在牛背上画着写字。

(3)有时陆羽心里记着书上的文字,精神恍惚像丢了什么一样,心如死灰,如木头站立,一天里都不动一下。

二、语言运用

5.阅读下面一段话,仿照画线的句子,另选xxxx年国内外两件大事,再写两句话。

xxxx年,从中国到全球,我们共同见证着——喜悦与遗憾,温暖与寒冷,幸福与失落,憧憬与忧心,和平与冲突,感动与伤恸。嫦娥2号卫星发射升空,让中国人的探月梦想插上翅膀;朝韩关系再度紧张,给和平的橄榄枝沾染上一丝遗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瑕不掩瑜,xxxx年已精彩落幕,xxxx年正在上演。

解析:两件时事须选自国内、外,形成对比,仿写的句子里还要采用一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答案: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 让整个世界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墨西哥湾的原油泄露 使我们的绿色地球又一次遭遇严寒

6.依据下段文字的统计数据,为这段文字添一个结束句(字数不超过20字)。

最近,记者考察了本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对这条商业街上的商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整个路段的747个招牌中,含有不规范字的多达178个。占总数的23.8%。在178个不规范的招牌中共有426个不规范字,这些不规范的字中,繁体字有373个,约占总数的87.6%;乱简化字21个,约占4.9%;异体字25个,约占6%;错别字7个,约占1.6%。由此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商业用字很不规范,滥用繁体字现象尤为突出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23、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34、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45、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56、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67、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78、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8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规谏(jiàn)  豁然(hu&o

grave;)  多瞋(zhēn)

B.不愆(yǎn)当道(dānɡ)苕溪(tiáo)

C.结庐(jiē)黜守(chù)汉沔(miǎn)

D.别墅(shù)游处(chǔ)书函(hán)

解析:选D。A项,“瞋”读“chēn”;B项,“愆”读“qiān”;

C项,“结”读“jié”。

2.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羽将授孔圣之文

B.距关,毋内诸侯

C.故卢黄门侍郎所与

D.宜野人乘蓄

解析:选C。A项,“授”通“受”;B项,“距”通“拒”,“内”通“纳”;D项,“蓄”通“畜”。

3.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矫怜抚爱     矫:假装

B.折其楚乃释楚:鞭子

C.意有所适适:往,到

D.因与之游处游:游泳

解析:选C。A项,矫:矫正;B项,楚:木名,即牡荆,茎干带刺;D项,游:交游,往来。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23、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34、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45、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56、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67、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78、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8

4.下列句子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育于竟陵太师积公之禅

B.又束于寺中

C.因倦所役

D.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

解析:选B。B项是省略句。“束”后省略“之”;其他三项都是被动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仲宣、孟阳之貌陋,而有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瞋。又与人为信,纵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读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5.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  或:或者

B.豁然不惑惑:疑惑

C.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宴处:闲处

D.不杂非类杂:混淆

解析:选A。或:有人。

6.下面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是(  )

A.①未知孰是②是可忍孰不可忍

B.①号泣而归②泉涓涓而始流

C.①不知何许人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D.①故楚人相谓②还必相迎取

解析:选B。B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A项,孰:代词,哪一个/表反问,什么;C项,何:疑问代词,什么/疑问代词,为什么;D项,相:互相/偏指一方,第二人称代词,你。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23、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34、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45、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56、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67、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78、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8

7.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与人为信,纵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读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等到与别人有约,即使相距千里,冰雪满路,虎狼挡道,也不会延误。

(2)在湖州苕溪边建了一座茅屋,闭门读书,不与非同道者相处,而与和尚、隐士整日谈天饮酒。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叶嘉传

苏 轼

叶嘉,闽人也。少植节操,游见陆先生①,先生奇之,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②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③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少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令人爱之,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尚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薾④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令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节选自《苏东坡全集》)

【注】 ①陆先生:陆羽,被后人称为“茶圣”。②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③山薮:深山密林。④薾(nǐ):疲困的样子。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上读其行录而善之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B.①我其试哉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因顾谓侍臣曰②因河为池

D.①嘉既不得志②既自以心为形役

解析:选B。A项“善”,①认为……好;②好的。B项“其”均解释为“一定”。C项“因”①于是,就;

②凭借。D项“既”,①在……以后;②既然。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23、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34、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45、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56、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67、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78、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8

9.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皇帝对叶嘉的赏识的一组是(  )

①少植节操 ②幸惟陛下采择至此 ③上鼓舌欣然 ④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⑤其忠可谓尽矣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D.①②⑤

解析:选B。①②未能体现皇帝对叶嘉的赏识。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薮猥士”“嘉以布衣遇天子”写出叶嘉出身低微。

B.文章刻画了叶嘉外貌似铁、威武不屈、敢于直谏、忠心报国的形象。

C.“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既暗喻茶质苦劣,又写出“喉舌”的职责

D.文中的“叶嘉”可以理解为人名,也可以理解为对茶的赞誉,即“茶叶嘉美”。

解析:选C。既未暗喻茶质,又没写职责。

11.下列对原文的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法别具一格,以拟人的手法写茶,以人喻茶,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茶的品质。

B.本文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以人喻茶,又以茶喻人,虚实相生,人中有茶,茶中有人。

C.苏轼为叶嘉作传,叙述茶的功德,目的在于表达个人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

D.苏轼借茶言志的写法,还表现在通过对叶嘉命运沉浮的描写,含蓄表达出作者的怀才不遇。

解析:选D。“怀才不遇”牵强附会。

12.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嘉 以 布 衣 遇 天 子 爵 彻 侯 位 八 座 可 谓 荣 矣 然 其 正 色 苦 谏 竭 力 许 国 不 为 身 计 盖 有 以 取 之。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23、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34、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45、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56、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67、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78、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8

①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2)①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

②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

参考译文:

叶嘉,福建人。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出游时遇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很奇特,记下他的言行并在当时传颂。皇帝读了有关他的言行的记录,认为很好,就下令建安太守召见叶嘉。

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看到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用棰子不断敲打捣碎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勃然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你采摘到这里,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一会儿之后,皇帝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大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

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好的品种,年年上贡。

评论说:现在姓叶的分散在天下各地,他们都不喜欢住在城里,只喜欢住在山中。住在福建中部的,是叶嘉的后代。天下姓叶的虽然很多,可是品德芳香被世人看重的,都比不上福建的。叶嘉以平民百姓的出身受到皇帝礼遇,被封为最高的钜合侯的爵位,位居八大职位的行列,可说是相当荣耀了。可是他正直的本色、苦苦劝谏的精神,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那是很值得学习的。

三、语言表达

13.把下面的一段文字组成一个长句。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句式的变化,即长短句的转化。短句变长句的关键就足删掉一些连词以及主语,只保留一套句子的主干。在确定主谓宾的前提下添上其余句子成分加以修饰,就构成了长句。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23、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34、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45、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56、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67、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78、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8

答案:《茶经》是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并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的专著。

1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我翻阅《茶经》,①寻思着是什么样的感动让陆羽写下了这本书?②是喜欢喝茶?③还是在品酌之中体会茶汁沿喉缓缓而下,④与血肉之躯融合之后的那股甘醇?⑤茶是本无名姓的人替它取了名,是拟人化了。不管名字代表它的出身、焙制过程,抑或冲泡时的香味,总是人的【甲】深情厚意(自作多情)。人就是霸道,喜欢用自己的一套逻辑强加到茶身上,连累得茶也有尊卑高低了。喝茶时顺便看看杯中茶,是件有意思的事。蜷缩是婴儿,舒放自如为【乙】豆蔻年华(韵味最佳),肥硕即是阳寿将尽。一撮叶,看一生。

(1)选出标点使用不恰当的两项。(只填序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效果出发,就甲、乙两处是否要替换成括号内的词语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甲】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②处是无疑而问,改问号为逗号;③处是选择问,改问号为逗号。(2)先回答是否替换,然后讲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②③

(2)【甲】处:要替换。“自作多情”为贬义词,与下文“霸道”“强加”的感情色彩相吻合,而“深情厚意”,为褒义词。

【乙】处:不替换。“韵味最佳”不能照应上下文中的“婴儿”与“阳寿将尽”,比喻前后不协调。

xxxx年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就为大家整理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同类热门:

xxxx年高中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以上《2019年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2019年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2019年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分析》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