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六国论》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一、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死后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3.写作背景
  苏洵生活在十一世纪前半期。当时,北宋王朝由于中央集权以及有关政策而引起的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严重和表面化。不少具有开明进步思想的官僚士大夫纷纷要求改革。苏洵也带着儿子苏轼、苏辙从家乡四川赶到当时的都城汴京(现在河南省开封市),并且通过名重一时的欧阳修,在公元一〇五八年把他二十来篇著作献给了宋仁宗,陈述他对于当前内政外交问题的意见。《六国论》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评论六国破灭的原因,提出对敌斗争应该注意的问题,借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发表自己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借题发挥,以古喻今。
  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取得政权的。他鉴于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害怕武将拥兵自立,反对中央,因而实行了一系列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但大大减低了宋朝军队的战斗作用,而且严重削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国防力量。赵宋统治者想尽办法抑制内部的叛变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则妥协退让、屈辱求和。这种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和外交上的妥协退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助长了东北面的辽和西北面的西夏的气焰。到了十一世纪中叶,辽和西夏更结成犄角之势,步步要挟,随时侵犯。北宋王朝主要的应付办法是逐年向辽和西夏缴纳绢匹银两,换取暂时的安宁喘息。结果,对内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得它们更加贪得无厌。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路线和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路线很相像。六国由于采取了这样的方针路线而破灭了,北宋王朝如果不改弦易辙,势必也将得到六国一样的下场。关心国家命运的苏洵,就是用这样的论点写下了这篇以古喻今,议论透辟的《六国论》。
  4.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实词:弊、赂、亏、与、判、事、厥、速、劫、殆、弥、洎等。
  虚词:率、盖、始、以、之等。
  词类活用:
  日削月割   (名→状)
  义不赂秦   (名→动)
  礼天下之奇才 (名→动)
  李牧连却之  (动→使动)
  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
  1.红色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dài)尽    暴(bào)霜露
  B.六国互丧(sāng)    为(wèi)国者
  C.思厥(jué)先祖父   胜负之数(shù)
  D.食不得下咽(yàn)   洎(jì)牧以谗诛
  2.下列句中红色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可谓智力孤危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3.句中红色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后秦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之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出)矣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对的,是的)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4.选出下面译文正确的一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的一贯暴力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5.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
  ①较秦之( )所得( ),与战胜( )而得者,( )其实( )百倍。
  ②(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荆卿( )为( )计
  6.下列句中红色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B.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有大石当中流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
  ②秦以攻取之

外( )
  ③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⑤皆以美于徐公( )
  8.下面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①五倍之①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②攻山西千里之秦,而①不免于灭亡。常为之②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②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9.根据标号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
  以① 以② 而① 而② 之① 之②
  10.对红色词语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西向”意即“向西”,指抗秦。
  C.“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
  D.“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11.选出“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一句译文正确的项( )
  A.认为一定可以有自我安定的办法。
  B.认为一定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
  C.认为一定有可以使自己安全的办法。
  D.认为一定有办法使自己的国家保全下来。
  12.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附参考答案:
  1.C  2.D  3.C  4.C 
  5.①以收贿;城邑;诸侯;前者;是后者之。②诸侯;秦。③刺秦王;抗秦之。
  6.C
  7.因为;凭借;连词,表承接;连词,表结果;认为
  8.D
  9.凭借;来;却;而且;的;他们(代诸侯各国)
  10.C  11.B 
  12.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百 年  公元xxxx年3月6日,距米开朗琪罗诞辰529年。距外公逝世3年零一天。

—题记

  外公说:我老了就不能接你放学了。再也不能接你了。
  用力在纸上画出这么几个字,脑子里是瞬间的空白。大量间断无序的记忆开始堆积、沉淀,让我无从打理。外公说这话的时候我才8岁,那时候外公自然不老,六十几岁身子骨还算硬朗,打太极拳也有的是力气,会用粗糙的手摸我的头。然后岁月飞奔。人们说时光如流水。
  我无法回忆起更多关于外公的事情,记得的也只是写在一个人看的脑海里。我一直希望,在某一个时候,当我清理那些记忆的碎片。泪水不再如决堤的河流般倾泻而出。那时我将有可能把外公的故事讲出来,那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是我至爱的亲人,他有柔软的皱纹和慈祥的笑容,他站在校门口接我回家。
  两年前的3月5日,我和往常一样被外婆叫醒去上学。我知道那天妈妈会和外公去医院打点滴。我知道外公得了普通的感冒。我知道那天外公不会去接我,然而我到了家是一样可以看到外公的。我以为一切本是一样,平凡安静只有小小波折的生活,明天后天甚至永远也要这样下去。后来一切都不同了。晚上10点他们还没有回来,爸爸把我托付给邻居后也匆匆出门了。第二天放学,等在门口的人不是外公。再后来爸爸哭了。外公去世了。
  02年的暑假小姨带了弟弟回国,我们去了老山看了外公。
  妈妈把那沉重的盒子捧下来。抚去上面的浮灰,又抻平了罩布的边角。弟弟把自己折的飞机放在盒子上。然后锁上门。我盯着那盒子,我的外公长眠了,他不在是我触手可及的了。然而那盒子那么小。
  从山上下来要走一段很长的石阶,我和弟弟闷着头独自走,甩掉了妈妈和小姨。时值盛夏。阳光亮得晃眼。我和弟弟都没有哭,我想我是因为茫然,而他只是困惑。半路上有一棵小树,我指着它对弟弟说:这是桑葚,它的果实,很甜……刹那间大量零乱的记忆拥挤着我的意识,鲁迅、桑葚、百草园、美女蛇……然后是外公。我回避了一路,最终还是哭了。
  每天上下学的路上都遇上很多老人,我并不曾期望着找到一个酷似外公的老人,而是常常不可抑止地想,当我老了,我会在哪里?北京、上海、东京、巴黎?故乡或他乡?我将握住互相扶持的手,还是独自走过繁华街头?我将儿孙满堂,抑或孤独一生?
  死亡是一个残酷的字眼。不论它美丽与否,它的冰冷和决然都使我厌恶。我讨厌所有轻言生死的人。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另一种永存。”我无法理解这句话及它包含的哲理,只是主观地读出它的悠远及深沉。相比之下我很喜欢“此岸”“彼岸”的比喻,在此岸聆听比岸,感受亲人的同在。那篇文章丝毫没有绝望。
  看多了“假如我只有x天可活”的文章,曾经有朋友问我:假如你知道明天就将死去,今天会做什么。
  我笑,我说一天太短暂,还不如假装不知道的好。忽然之间的逝去,正如我亲爱的外公。假如我能够预见我会提前好多年到某个我想去的地方。芬兰或加拿大。有辽阔的原野,人烟稀少的地方。看落日,想着自己也许再见不到它升起。
  为活着的人祈祷,愿死者永生。
  [评语]
  作者用一种看似平淡实则浓郁的口吻,诉说着对外公的怀念,及亲人之死带来的悲痛,但又不仅是此,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谈到了自己——一个少年人对生与死的独特的思考,并对所有的人——活着的和已经离开的——致以深深的祝福。

 

 

    以上《《六国论》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六国论》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六国论》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