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伶官传序》讲解及知识训练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一、本课难点
  本文中涉及历史事件背景比较复杂,而因为是史传序文,具体史实在后面的传记中还会记载,因此在本文中的叙述颇简略,给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本文又是一篇有强烈抒情成分的说理文,其特点是不借助抽象的大道理去说服读者,而让读者通过作者所举的事例,在一唱三叹中受到启发。本文语言含蓄蕴藉,内容却很丰富,意味深长,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观点。因此弄清背景,理清脉络是理解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阅读本文,要求同学一定要认真参考书下注解,将文章内容与注解中对史实的补充结合在一起,看看能否理出头绪。
  下面简略地说明一下这些历史事件,供大家参考。
  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是晋王李克用的儿子。唐僖宗时,李克用与当时的梁王朱温(后名朱全忠)结下仇怨,从此梁晋间战争不息,成为世仇。公元907年,朱温取代了唐王朝的统治,自立为帝,建后梁,成为后梁太祖。燕王名刘守光,其父刘仁恭借李克用势力夺幽州,任节度使,后背晋归梁,与梁成仇。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即辽王朝的建立者辽太祖,曾与李克用握手约为兄弟,共商讨伐朱温之策。但后来阿保机背盟弃约,遣使同后梁讲和通好。所以李克用把这三者看成势不两立的敌人。公元908年,李克用在临死前留下三矢,要李存勖替父报仇。李存勖于912年生擒了刘守光和他父亲刘仁恭,又于923年灭了后梁末帝朱友贞而称帝,这就是后唐。至926年,军士皇甫晖等发生兵变,伶人郭从谦又指挥一部分禁卫军作乱,李存勖被杀。
  从时间上我们可以看到李存勖发愤图强,替父报仇,建功立业,使家国走向强大兴盛用了18年的时间,意气可谓“盛矣”,而之后纵情声色,使家国由盛而衰却只用了短短三年,落得“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的可悲结局。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二、其他背景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时而孤,其母以荻杆画地育教。欧阳修是北宋诗xxx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主张文以致用,反对“舍近取远”(《与张秀才第二书》),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倡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苏洵《上欧阳内翰书》评其文为“纡徐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
  [推荐作品]
  政论、史论文:《朋党论》、 《与高司谏书》
  抒情散文:《醉翁亭记》、 《秋声赋》
  诗作: 《画眉鸟》、 《戏答元珍》
  词:《踏莎行》 (候馆梅残)、 《蝶恋花》 (庭院深深)、
    《临江仙》 (柳外轻雷) 、 《采桑子》、 《朝中措》 (平山栏槛)
  三、基础训练:
  1、解释下列红色字: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2)此三者,吾遗恨也 ( )
  (3)与尔三矢     ( )
  (4)负而前驱     ( )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 ( )
  (6)君臣相顾     ( )
  (7)抑本其成败之迹  ( ) ( )
  (8)举天下豪杰    ( )
  (9)莫能与之争    ( )
  (10)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2、解释下列红色字
  (1)负而前驱   ( )
  (2)函梁君臣之首 ( )
  (3)一夫夜呼   ( )
  3、下列红色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以三矢赐庄宗
  B、而皆背晋以归梁
  C、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盛以锦囊
  4、下列红色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其后用兵
  C、其孰能讥之乎
  D、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5、句读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参考答案:
  1、
  (1)原:追究根源 (2)恨:遗憾    (3)与:给  (4)负:背    (5)方:当。组:绳子 
  (6)顾:看  (7)抑:还是。本:推究 (8)举:全  (9)莫:没有谁  (10)为:被
  2、(1)前:在前面 (2)函:用匣子装 (3)夜:在夜里
  3、CD
  4、BD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五、作文

上帝笑什么?
高二(1)赵晓龙

  最近听到了这么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据说还出自某个哲人之口。听了之后,总感觉怪怪的:上帝为什么会发笑呢?还偏偏是在人类思考的时候?
  仔细一想,才回过味儿来——这里面似乎有很重的“宿命论”的味道:说这句话,犹言上帝早已为人类创造和安排好了一切,包括每个人的命运和整个社会的进程。所以,当人类中的某些“无聊之辈”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的前途时,上帝便胸有成竹地笑了。这笑,就像是小孩子问妈妈:“我从哪里来?”时,妈妈脸上的笑;就像是小河问大海:“我要流向哪里?”时,大海的笑;更像是小鸟问天空:“你有多大?”时,天空的笑。在说这话的人眼里,人类的思考与小孩、小河、小鸟们的提问一样,都属于“渺小”对“伟大”的质疑,都属于“有限”对“无穷”的挑战。都显得“微不足道”,或是“没有意义”。因此,这思考也就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上帝的讥笑——上帝用笑声告诉人们:别思考了,想也没用,得过且过吧。
  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在万能的上帝面前,人类就真没有思考的必要了吗?当然不是!
  首先,上帝不同于妈妈、大海和天空:后者是先于小孩、小河、小鸟就有的;而上帝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换言之,正是出于人类的思考,才有了仁慈的天父。现在人类再思考时上帝反会发笑。莫不是笑自己的“出身”卑微吗?没有了人类的

想象,就决不会有什么上帝,相反,有了人类的想象,上帝反倒受制于人了:人让他是个苍髯老翁,他就永远不会有青春了;人让他长了一张瘦削的脸,他就别想“天庭饱满”了;人让他与圣母结为夫妻,他也就没有了“婚姻自由”;如果有人更“绝情”一些,非要把上帝想成一个瘸子的话,那可怜的天父怕是永远也离不开拐棍了。如果上帝真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渊博的话,他老人家就应该很明白自己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说到底,上帝和一切宗教中的事物一样,还是由人类创造出来,为人服务的工具。一个“工具”怎么会在主人做工时发笑呢?他又有什么资格笑呢?
  其次,“上帝把一切都给人安排好了”这件事情谁也不能肯定,用老子的话说是“玄之又玄”。凡是被安排好了的事情,总要有一个“安排”的痕迹。比如诸葛亮设计捉曹操,曹操每到一处都有一支军队等着他,要他的命。这便是安排的——不安排的话,哪里会出那么巧的事呢?可关羽心生不忍,放了曹操,便不是安排的了——连关羽自己启程时还信誓旦旦要“杀曹贼”呢。人的进程和社会的命运也是如此,都会经历很多巧合:有些巧合“巧”得令人莫名其妙;经历它们的人死活想不通,便把它们都归功(或归罪)与上帝,来一句“我命真好(苦)啊!”便放弃思考了。这样的人一多,上帝也就好像具有了安排一切的神力。可实际上呢,绝大多数巧合都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可以用比上帝更可靠的东西来解释的;或者干脆就是人安排的。仔细思考和分析的话,人生中的很多不容易想通的事是会想明白的——但想明白一些事的同时,还会发现更多的想不明白的事。面对这更多的“不明白”,真正的思想者会继续思考,哪怕思考此时已成了一个痛苦的过程;而一些经不住痛苦的人往往放弃了思考,把一切交给了上帝。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而牛顿在晚年竟投靠了上帝了。
  由此可见,“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之类的话,一定是那些懒于思考,或是已经累于思考的人创造出来麻木自己、蒙蔽他人的言论。至少它不应被理解为开篇所说的那样——如果上帝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发笑,那就另当别论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当然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成为思考者,把对人生的思考贯穿在整个人生当中。但如果“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样的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话,如果大多数人在繁芜丛杂的世间万象面前都放弃思考的话,人类也就不可能再存在下去了。
  深入思考吧,让上帝傻笑去吧! 

  评语
  赵晓龙同学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事物的深思,人于求思深且无不在时,往往有得。人们在听过“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这句话后,常常自嘲一番并一笑置之。而赵晓龙同学却不止于此,而是进一步问一句“为什么?”这一问便得出了严肃的结论,并在身体力行中再一次证明了思考的可贵。这种思考永远也不可能也不应该停止。在严肃的论辩中不乏形象的语言,颇具文采,也是此文的一大优点。

 

 

    以上《《伶官传序》讲解及知识训练》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伶官传序》讲解及知识训练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伶官传序》讲解及知识训练》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