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文艺学论文单元(第二单元)练习(二)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红色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A.角逐jiǎo  创伤chuàng 伉俪kàng  排忧解难nàn
  B.包扎zhā  筵席yàn   整饬chì   前倨后恭jū
  C.胼胝bìng  供应gōng  轻佻tiāo  泥古不化ní
  D.瘦削xuē  屏弃bǐng  聒噪guō   踽踽独行jǔ
  2.下列成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
  A.文过是非 心灰意冷 良莠不齐 搬门弄斧
  B.精兵简政 真知灼见 大相径庭 惨绝人寰
  C.剑拔驽张 时乖命舛 出奇致胜 谈笑风生
  D.良晨美景 委屈求全 一脉相承 人情世故
  3.下列成语中错字最少的一项
  A.貌和神离 声名雀起 既往不咎 不厌其繁
  B.力精图治 百战不殆 陈词烂调 金壁辉煌
  C.深孚众望 知迷不悟 漠不关心 恪尽职守
  D.梳装打扮 缄口不言 人才倍出 幅圆辽阔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的词语都正确的一项
  (1)
  ①他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________观测日、月以及各行星的运动,更相信地动学说的正确。
  ②这几个人其实本来已被生活隔开,相互没有来往,现在在她的热烈的言语所_______下,又融成了一个整体。
  ③人的眼睛还可以对比周围的景物,使人感知自身的运动和位置状态,_______物体的距离、状态和相对大小。
  A.留心 鼓动 断定 B.留心 煽动 确定
  C.留意 鼓动 确定 D.留意 煽动 断定
  (2)
  它不同于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__________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_________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_________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_________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_________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_________它的黄色_________雨的湿润,_________显然是变得太黄了。
  A.由于 因为 不但 而且 所以 而且 因为 所以
  B.因为 因为 虽然 却  因此 而且 由于 也
  C.因为 由于 不但 而且 因此 而且 因为 所以
  D.由于 由于 虽然 却  所以 而且 由于 也
  二、能力训练
  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这种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的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的,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
  (1)以“建筑”和“印章”作为表述主体,重新整理这段话。(不要改变原句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以“建筑”或“印章”为例,说明它如何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茂盛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1)从下面句子中选择一句填写到文中空白处:
  A.我们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B.它的存在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C.它常常掩饰自己的存在   D.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2)解释“不落于言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段文意去揣度,“木”的“这个特征”指的是什么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诗歌语言中具有暗示性,而暗示性存在于表面的概念之下,不易察觉。
  B.诗人的修养和成功体现在善于把语言形象中这种暗示的内容与表面的概念加以融合。
  C.诗歌语言的感染性和启发性并具有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读者的力量,源于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
  D.“木”与“树”的区别,在于“木”具有潜在的“木头”“木料”等的疏朗形象。
  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练,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这在中国旧诗词的欣赏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的繁富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的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疾病,也许为

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
  选出对本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在欣赏诗歌时,我们要遵循诗歌创作规律去体会诗歌词语之外的意韵。
  B.作者举陶渊明和张继诗歌的例子,是要说明诗句之外是有其丰富的情感的。
  C.具体的诗句可引发读者具体的情思,这情思也会因欣赏者不同的生活经历而有不同的表现。
  D.诗歌欣赏尽管可以带给读者不同感受,但诗句所引发的情思却是相同的。
  4.阅读下列文段,概括出其主要信息(限45字)
  网络在数年前掀起了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而日益普及的短信文化则似乎在悄然酝酿着一场新的生活革命。在日本,成千上万的人群,既有染着各种颜色头发的青少年,也有背负着家庭责任的主妇以及严肃的“办公一族”,都不约而同地拿着各种颜色、各种型号、各种款式的手机,不断地用拇指在手机上按动。对他们而言,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已不仅仅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新兴的沟通、娱乐和生活方式。
  短信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但中国却是短信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尤其是在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一族”中,手机短信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方式已经被普遍接受。手机短信是一场“全民运动”,但毫无疑问的是,它更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尽管每一个手机用户都可以收发短信,但中年人思想相对保守,不善于接纳新生事物,因此,年轻人无疑是“短信一族”的主力。另据调查,年轻人在将来使用短信的意向也显著强于中老年群体。
  短信文化是一种年轻的文化,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这注定了这种流行现象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尽管由于手机尚未大量普及,短信文化也没有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但谁又能忽视这具有极强生命力,有可能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流行文化呢?
  附参考答案及简析:
  一、
  1.D,A项中“角逐”应为jué,“创伤”应为chuāng,B项中“包扎”应为zā,“筵席”应为yán,“前倨后恭”应为jù,C项中“胼胝”应为pián,“泥古不化”应为nì。
  2.B,A项中“文过是非”应为“文过饰非”,“搬门弄斧”应为“班门弄斧”;C项中“剑拔驽张”应为“剑拔弩张”,“出奇致胜”应为“出奇制胜”,D项中“良晨美景”应为“良辰美景”,“委屈求全”应为“委曲求全”。
  3.C,A项中“貌和神离”应为“貌合神离”,“声名雀起”应为“声名鹊起”,“不厌其繁”应为“不厌其烦”;B项中“力精图治”应为“励精图治”,“陈词烂调”应为“陈词滥调”,“金壁辉煌”应为“金碧辉煌”;C项中“知迷不悟”应为“执迷不悟”;D项中“梳装打扮”应为“梳妆打扮”,“人才倍出”应为“人才辈出”,“幅圆辽阔”应为“幅员辽阔”。
  4.(1)C (2)B
  二、
  1.
  (1)“建筑”“印章”这种艺术,也善于运用舞蹈这种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和审美原则,表现飞舞生动的气韵。  (2)如中国式建筑的四角飞檐,借其造型与飞禽相似的特点,向上翘起,极具动感,为固定的房屋建筑注入了生气。
  2.
  (1)D
  (2)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功的痕迹。
  (3)“木”的特征是“木”这个概念暗含有其它因素,即落去树叶的树干的所谓木质材料的影子。
  (4)B原文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的”“潜在力量”,把它“与感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因此,不能理解为“诗人的修养和成功”体现在这个上。
  3.D诗句所引发的情思是可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不同,本句表述有误。
  4.作为年轻文化的手机短信已成为新兴的生活方式,它是可能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流行文化。 或:已成为新兴生活方式的手机短信是年轻的文化,也是可能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流行文化。
  作文题:以学会说“不”写一篇作文。

学会说“不”

高三(4)陈佳骥

  写在扉页上的话:
  这是一本书,生命的书。

——作者

  “没有人可以对我说不”
  “我要对扼住我生命的死神说不”
  “我们得努力学会对自己说不,以斩除心魔”

——国王、勇士、智者

  ……
  个人简介
  ……
  1985年7月14日
  离家出走。
  没有先兆,没有原因,只是因为有一股莫名的冲动。仿佛一时间,父母离我好远,无形的压力愈演愈强,直到我疯了似的喊道:“我不要你们管。”随后摔门而出。
  这次“离家出走”只持续了两个半小时余,为了咕咕叫的肚子,我不得不放弃“尊严”。
  这是一个众人眼中的乖孩子的第一次叛逆。
  1990年5月2日
  10元钱,鼻青脸肿。
  放学路上,遇到了两个高年级的大个子,他们说要“借”钱。我下意识碰了碰后边裤兜里的10元钱,然后转身就跑。他们很快追了上来,一阵“拳雨”过后,解开我紧攥的拳头,拿走了被我手心的汗浸渍的10元钱,丢下一句:“不给?小子嘴还挺硬。”
  这是一次不成功的“与恶势力的斗争”。丢了10元钱,换来一身的疼痛。可是心里还是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我只是拍净了身上的土,没有一丝难过,无论是为没了钱,还是挨了打。
  xxxx年5月16日
  “非典”。
  由于工作原因,时常出没于中关村与三里屯,我被确诊为“非典型性肺炎”患者。我马上被转移送到了小汤山。连续的高烧,我感到呼吸十分困难。朦胧中感到许多身着白色服装的人不时在我身边攒动。有一次,我居然觉得自己飘到了天花板上,看着一群人在我床上的身体边忙着。一种要死念头随着恐惧袭来。我在心中默念:“我不可以死,还有许多事等着我去做。”慢慢的,我又飘了下去。后来,我醒了。再后来的20余天中,我时常与“死神”会面,我每次都大声说:“我不会去死!”
  我出院了。
  “非典”过去了。
  我再次出没于中关村与三里屯。
  ……
  2046年9月1日
  邮票。
  我盯着桌子上的这封信。更准确地说是盯着信封上贴的那张邮票。我认得,那是纪念古巴革命胜利发行的10张邮票中的一张。我当然想把它收入我的邮册,但是关键在于,信封上的收信人不是我。尽管它刚才确是躺在我的上了锁的信箱里,但很明显,是邮递员不小心放错了。我一直盯着它,直到一个声音在脑子中响起:“不,那不是我的,我没权保留它。”于是,我把它最终放入了“退信箱”中。
  释然,虽然失去了那张邮票。
  人到了我这个年纪,还有什么是真正割舍不下的呢?
  ……
  写在后面的话:
  ……但真正令我

成长的,还是我一生中那四次说“不”。对于自己的生活,对于恶势力,对于死亡,直到对于自己。其中我尤其对最后一次满意。那是一次无言的斗争,一个人的斗争,最终,我对自己说了“不”。如果你们还是不理解我为什么对这么件小事认为难能可贵的话,再好好看看我在一开始提到的那三句话吧……
  [评语]
  本篇作文仍然是以“学会说‘不”’为话题的考试作文,学生在考场上几十分钟内完成写作。推崇本文是要说明:作文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放开束缚,大胆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本文采用日记体,但又有别于一般日记的形式,读来好象一本书,有题记,有个人简历,有后记。而作者似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来展示自己一生中的几个片段,阐明主题。虽是虚构,但确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真实,比如“大同学”的勒索、对家长的“叛逆”等都是我们中学生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作者顺手拈来,佐证自己对说“不”的不成熟和成熟的认识,并逐渐使主题升华,特别是最后一个故事,那个自我的斗争使认识走向了深刻,也是最动人的一章。文章的结尾也值得称道,说是总结,更是对主题的再陈说,不过比较含蓄,也比较新颖,颇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以上《文艺学论文单元(第二单元)练习(二)》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文艺学论文单元(第二单元)练习(二)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文艺学论文单元(第二单元)练习(二)》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