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七年级语文:《三峡》教学反思

日期:2019-04-19  类别:教学反思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文章来源
一流范文网课件《三峡》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中的第二篇,所选取的四篇文章全部是写景散文,编者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写景散文教学来引导学生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描述(见《语文教学参考书˙七上》)。
《三峡》是一篇上乘的山水小品文,作者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文辞兼美:语言凝练生动,布局匠心独运。但该文章生词僻句语法现象也比较多,也是一篇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参考》中要求两节课时完成教学。如何在一节课里涉及相应教学目标是教学本课的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虽是云大附中的学生,但他们也才刚入学不到两个月,对文言文的
学习概念比较模糊,相应的知识积淀也比较少。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只学过两篇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和《幼时记趣》。但前者非常短小,且学生在小学已经有所接触;后者文意简单有趣,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三峡》全文不算太长,但难词难句多,句式复杂,所以设计本课教学目标不能贪多,争取一课一得。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结合单元提示“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学会观察捕捉),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尝试抒写)”我将本课教学内容定在让学生感受景美和体会文美上。
四、教学设想
《参考》对本课的教学建议是: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废止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现象,代之以学生自读、辅以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的教读方法,使学生悟到阅读文言文的门径。
于是,我放弃了传统疏通文意的文言文教学方式,注重诵读和整体感知,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感知蕴含在文本中的美。在本课中,希望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三峡的景物之美,寻找景物特点的同时感知文章层次,最后在老师引导下对文言文原句进行扩充,借助想象描绘画面,体会文字之美。“(一)朗读,识文——(二)朗读,寻景——(三)朗读,绘峡”这样的基本教学脉络也就定了下来。
五、课堂实施情况
1、整体情况
整堂课教学我紧扣教学内容,以文本为主,以学生为主体,基本实现预定教学目标“通过朗读理解大意,从文字间感悟三峡优美风光”。学生对文本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够通过诵读来传达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知,大部分同学在后半部分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对文本进行加工扩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亮点
教学环节设计构思精巧。
识文——寻景——绘峡三个环节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梯度。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学情,比如寻景的环节:你看到了什么景(概括)?读一读(熟悉原文)。——这景带个你怎样的感受(寻找景物特点)?——你从句子中哪个词感受到的(回扣原文,让学生发现原文亮点)?——你能尝试着读出这种感受吗(再次体会文句)?随着问题逐层推进,让学生不断关注文本,达到潜移默化地分析文本的目的。最后的扩写,则让学生再次关注文本,在已有的对文意理解基础之上再有所提高。
教师语言精炼准确,有美感。
比如教学开始时用对三峡概念性的语言导入,提到“这,就是那令人怦然心动的三峡”,让学生对三峡有比较客观的认识。而课堂结尾又用散文性语言总结,提到“这,还是那令人怦然心动的三峡”,首位呼应,让人有美的体悟。教学过程中,引用了五句古诗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充满诗意,并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
以读贯穿整堂课教学,问题指向明确,对学生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比如在第一环节识文中,让学生读了五遍课文,但每一遍都有明确的不同的要求。第一遍自由朗读课文,关注注释中的字音;第二遍抽读课文,检查字音;第三遍齐读课文读准字音;第四遍自读课文(可出声可不出声),疏通文意;第五遍齐读课文,巩固理解。紧接着,教师背读,学生勾画景物;学生个人读,体会景物特征;教师以“三峡的山真高啊,不信你看”等这一句式引导学生读出不同语气,把握景物特征;最后的扩写,又是另一层面的读。
等待学生,调动教学机智,尊重课堂生成。
如果按照正常的环节,后面还有一个配乐朗诵,让学生跟着音乐再次朗读课文。但是在刚一开始的读书环节,发现有的同学阅读速度较慢,并且不会使用注释,也不做任何的勾画圈点,于是我放慢了阅读速度,并且又增加了一个读书环节,增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追问学生时,学生一时想不起来,并没有立刻跳开,而是合理引导,等待他努力地回答出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中有一位笑呵呵的一直在讲话的同学回答“常有高猿长啸”时,竟答出了猿猴生理期交配的答案,看到旁边的同学在笑,我不知这是否是他故意的,但平静面对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我尊重他的答案但又合理引导,“看来你的生物学的很好,但如果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考虑又会有什么样的答案呢?”这样的反问解决了这一课堂尴尬。
3、教学遗憾
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的因素,自己这堂课达成的效果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比如学生13:40就突然冲进教室,我还没有调试课件,而随堂班主任也不在,再加上外面特别吵,学生的状态不是很好。教学过程中自己调动还不够充分,引导性的话语指向性还不够,有两位男生一直在讲话,动作表情都比较夸张,我采用暗示、提问题、侧面教育的方式,效果不是太明显。在最后绘峡部分,有位女同学写了很多却一直不愿回答,其实我完全没有必要在此纠结,只需说“那好,你再准备一下”就可以了。惭愧,惭愧,教学机智还是不够。
教育是一种唤醒。
曹明海先生在其著作《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中指出,“语文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之路,历练着他们的超越之路”。其实对于教师而言,何尝不是这样?教育在唤醒学生的同时也在唤醒着老师;有了教师的成长与超越,才会有学生的成长与超越。想要说的太多,课堂教学永远是让人遗憾的,永远是有那么多的“如果”和“假设”,永远是让人对明天的课堂充满期待。上帝是公平的,他总是让每个人的人生不那么圆满,收获与遗憾并存。也正如此,才让你我有不断前行的动力,让一个又一个的不完美来成就真正有始有终的,完美的语文人生。
文章来源
一流范文网课件
    以上《七年级语文:《三峡》教学反思》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教学反思»七年级语文:《三峡》教学反思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七年级语文:《三峡》教学反思》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