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学习心得 内容页

老师读书笔记《民主教育在课堂》读后感

最近读李镇西民主课堂一书,感受颇深。李老师用高度和深度告诉我:“醒”着教书,在五声乱耳中聆听职业的天籁;用“情”教书,将热情、激情、深情倾注于学生;用“心”教书,不炫耀学历、资历,而将真心、爱心,耐心链接到每一位学生心灵的扉页上。从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人民教师的风采,体会到“匠”与“师”的区别。
回首近10年的教学生活,不禁感慨:曾经,凭着满腔热忱,想借三尺讲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学识的局限,经验的缺失,结果总感觉不尽人意。曾经,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不惑之年坚持进修。以求专业提升,自我完善,而观念的陈旧,思想的老套束缚了双脚,想“放得开”,又恐“收不拢”,瞻前恐后,畏手畏脚,最终还是保留了“绘声绘色”地“讲”。虽告别了“填鸭式”,远达不到李老师课堂教学的“共享式”的最高境界,充其量也只可谓为“诱导启发式”;也曾经,在校领导的指导鞭策下,一度欣赏报刊、杂志中先进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赞叹“大师”们的突破及创新,甚至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也模仿、尝试着去更新观念,改变角色,优化课堂结构。而实践层面上的小困难,动摇了尝试改革的决心和努力。于是重新又回到起点,循规蹈矩,将“合格课”理解为“预制板”的顺利实施,将“三为主”中的“导、学、练”曲解为单一的“多练”。虽接受“教”要服务于“学”的道理,但依旧处理不好教学中的多种关系,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俨然一位教书匠!
李镇西老师的且教且读且思且写,使我联想到中考阅读中的《匠人与大师》,文中明确了二者的区别:重复,创造?实践,理论?单一,综合?李老师的成长姿态完成的突破让人反思,民主课堂教学的核心:“尊重学生,爱每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和本分,也是自己执教的行为准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精神指导,人格引领,我们也做到了;率真的天性成为职业的操守……那么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应该是李老师的勤奋及睿智,是教育教学的艺术,是胆量!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提高,教育对象的水平及需求不同以往,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将课堂交给学生,在学生快乐学习中实现“共享式”的高境界。“教”服务于“学”,教学有长,体验幸福!
我得承认,我们现在也鲜有能够超越杜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的。但是在当代,能够非常深刻地理解民主在中国教育中的作用,能够敏锐地认识到民主才是教育核心问题的,在我有限的视野内,非李老师莫属。
再深刻的理论,如果结不出实践的果子,也只能在象牙塔中供少数人赏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本书是在总结上述几位大师民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今日之教育实践而提出的真知灼见。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端正是目中无“人”,而中国要真正走向现代化,就必须向民主国家过渡,而要向民主国家过渡,就必须首先从教育做起,培养真正的大写的人。实行民主教育,是培养真正大写的人的唯一途径。
李镇西老师激烈地批评了以往的把教育当作一门科学的观点,批判了教育的日趋技术化,批判了把学校当成工厂企业的教育教学思路,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把老师的地位定位于方向、人格、人生、精神等方面的引领者。
在李老师看来,民主应该渗透于教育的每一个角落,而且不是以一种强制的方式推行,要让学生在民主中学习民主,在民主中实践民主。包括在课堂上,李老师批判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反思了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有创见地提出了共享的教学模式,使民主的阳光洒满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特别地,李镇西老师强调,民主的教育必须有民主的教师,只有充满民主意识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民主意识的合格公民!而要成为民主的教师,必须拥有自己的思想尊严,必须树立民主的权威,必须具备民主的要素,必须学会与学生一起成长而不是教学生怎么来成长!
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于民主教育,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更加坚定了这种认识。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