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预习变奏曲

提起预习,应该算是老话题了。几年前教五年级的时候,专门围绕预习进行了一个学年的尝试,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后来由于任教四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思考能力不够,因此中断了对预习方法的探索。不过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具备了预习的基础,因此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就把预习重新纳入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希望能借此提高学生对教材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不过虽然还是预习,可我们八个班采取的预习方式却不太相同。张会敏他们四个是制定预习提纲,学生围绕预习提纲来进行预习,这种方式指向性更强,学生不会只局限于课本表层的阅读理解上,而是会在阅读后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而我们剩下的几个班则没有预习提纲,而是组织学生采用“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做一做”的方法来进行预习。之所以明知预习提纲的优势却不用,是因为这种方法曾经尝试过,方法是很好,可就是每次都得提前挤占学生的时间来抄预习提纲,有时候一忙起来就没时间或忘记写预习提纲,这对老师和对学生而言时间长了都是思想负担,预习着预习着就半途夭折了。这个学期我在爱芬的指导下,决定改变一下预习方式,教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让学生不用借助预习提纲而是独立预习,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先熟悉一下新课要讲哪些知识,对下面要讲的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预习中学生一定有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听起课来会更有针对性。而我呢也能借这个机会对这两种预习方式进行一下对比,以便今后的教学更有效,学生学得更轻松。
在预习方法上,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两三遍,划出重点内容和概念,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并回答,最后再试着完成做一做习题来检测自己的预习效果。为了学生能有效预习,开学第一周都是我领着学生在课堂上按步骤预习,等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后,开始让他们独立预习,回答问题和做一做练习则用铅笔写在书上。
预习时间起初定为新课前的第一天晚上。可进行一两周以后,发现不自觉的孩子根本就不预习,家长呢对此也不重视,而这部分孩子几乎都是班里学习较差的。这样长此以往下去,班里的两级分化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另外从学生的预习效果来看,学生对这项任务重视度不够,都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明显就是在敷衍任务,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降低班级的两极分化,使预习真正落到实效,我改变了预习的时间,组织学生利用课前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进行预习,保证了每一个学生参与预习。
对预习效果的反馈起初我采用的方式是小组内交流预习收获及困惑,再在全班交流。可在巡视小组交流中发现仍旧是优等生占据了发言权,而且交流着容易跑题。于是我改变方式,学生课前预习后,直接在全班交流。因为学生刚看过书,印象比较深,但并不一定对知识点真的明白了,况且发言的仅仅是几个学生,不能代表全部学生的理解程度。因此在学生谈收获后,我由这些知识点引出问题,和全体学生一起进入新课的探究之中,从而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再一次深入系统地学习,对新知识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对于学生预习时尝试的做一做习题,则放在了新课探究后,找学生板演并讲解,从而给全班学生一个正确示例,也便于错误的学生及时发现并改错。有布置就有反馈,这样的方式督促学生认真对待预习任务,也不辜负编排者们设计课后“做一做”习题的良苦用心。
预习我起初的理解是先学后教,不过通过这段时间的摸索,我觉得之前的理解是片面的,预习可以是先学后教,也可以是先教后学,教师要根据课的内容决定什么时机预习更合适。如圆柱的认识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先预习再探究,两次的认识会让学生对圆柱的特征印象更加深刻;而圆柱的体积则不能采用这样的方式,因为它的重点是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要让学生去经历这个公式的形成过程,如果先预习的话,学生一下子就能看到现成的公式,就没有了探究这个公式由来的兴趣,偏离了重点,更不符合课改理念,所以必须是先探究后回归课本,这样就方便了理解力不是很快的学生,有助于他们在预习时很容易和实验探究的情境结合起来去理解。因此我们引导学生预习时要依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随机变化,不能一成不变。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