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荷塘月色》说课稿

日期:2019-05-20  类别:说课稿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各位评委:晚上好!
我说课的文本是《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这篇文章是高中学习起步阶段(人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或者第二单元、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板块)必须学习的一篇经典性散文,学好《荷》文对学生鉴赏散文可起到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我从三个方面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生平。
2、掌握第一次正式接触的修辞方法:通感。
3、品味《荷》文中优美的语言与意境,品味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风格。
二、过程和方法
1、导入
我不主张采用介绍1927年大革命失败等背景、介绍作者生平的方式导入课文,这样的介绍不自觉的就把学生引到“政治味道”很浓的路子上来了。作者曾说过的一句话:“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这便是我现在走的路”。(朱自清《哪里走》)真正优秀的文章是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的打磨和洗礼的,脱离那种特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也是可以解读的很透彻到位的。
我的导入方法是,让学生与我一起回忆学习过的朱自清的作品。这种导入方法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唤起了对朱自清语言的曾有的记忆,为进一步领略本文语言预设基础。

具体的导入语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这是叹流光易逝、惜时如金的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这是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的朱自清;以上是一代文学大师用饱蘸深情而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抒发了对爱自然、青春和生命热爱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2、抒情地范“背”。
可以配一些舒缓的音乐如舒伯特的小夜曲,营造出荷塘月色水乳交融的宁静、淡雅、柔和的氛围,而教师的准确流畅的示范背诵,则把“优秀文章要朗读背诵”的观念无形中传递给了学生。如果导入是第一次语言感染,那么范“背”就是第二次的听觉冲击。听后指出朗读中极易读错的字词:“曲折”中的“曲”应读“qū”而不是“qǔ”、“……似的”中的“似”应读“shì”而不是“sì”
3、学生自己找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
这一环节学生的回答大体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找写景的段落,理由是写得美;二是找第三段
(“路上只我一个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我的依据是经常从学生交上来的随笔中发现他们有如朱自清的那种“淡淡的哀愁”的表述——一个人在校园中踱步,想自己爱想的事或什么也不想……此时我就抓住“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去品味作者受用到了什么样的“荷香月色”,从而转入本文重点4、5、6段的赏析。
4、品味4、5、6段的荷塘月色的描写。
4、5两段的赏析从提问入手:写了哪些景物?表现这些景物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技巧?
前一问不难,学生能够回答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下流水、月光、青雾、树影、光影”等。
后一问有些难度,可从修辞方面提示,学生能找到较多的比喻和拟人,让学生体会、把握喻体的特点、修饰性的语言的特色,学生可能觉得这些比喻曼妙,也会有学生觉得这些比喻和修饰女性味十足,如“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刚出浴的美人”“凝碧”、“脉脉”、“风致”、“倩影”等。

在肯定每种回答之后,可向学生拓宽延伸有关评论,投影以下两段资料:
①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甚的《荷塘月色》为例,看看朱文如何用喻: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朗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e、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f、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g、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h、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i、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炯玲上奏着的名曲。
j、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乍看像一团烟雾。
k、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11句中一共用了14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也许c句的譬喻有韵味,h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上小小的例外吧。i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14个譬喻之中,竟有13个是明喻,要用“像”、“如”、”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来点明“喻体”和“喻依”的关系。在想象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唯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②朱自清先生赖此文(《荷塘月色》)赢得的声名,相当于花五元钱中了五百万。结构呆板,情感暧昧,联想不出香草美人,比喻无不家常庸劣。作者年未届而立,满纸却一片迟暮之气,而朽腐之绮念又纷至沓出……”——(庄周《齐物论》)
引述上述两个资料的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阅读中的探究质疑能力,不盲从名家名作;二是让学生懂得文学批评是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管批评领域以及学生持何种观点,教师的讲析语言都应优美如诗,去描摹、渲染这美妙的荷塘月色。
在师生互动的的过程中,要读赏结合,并适当配点音乐,营造好欣赏优秀散文的课堂的诗性环境。
这里有可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修辞方法:通感。钱钟书的定义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如学生难以领会,可用生活中常用的句子加以解释,例如,她的声音真甜。这是通俗而又常见的例子。

第6段除以上分析之外,另需涉及: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与写荷塘月色的关系,可引导学生从绘画的角度去认识这样的景色是立体的、是活的,不是平面的、呆板的。
5、文题为《荷》,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的四周均已写完,文章为何还要写采莲(7——9段)?
学生自由讨论,互动交流。可能会有这样的回答,这是合情合理的联想,由“荷”及“莲”,这是很合理的解释,应予以鼓励。
除此之外,教师应点到另一点:写文章虽不为“吊书袋”炫耀,但优秀的文章总是有知识含量的,它让文章厚重而不是轻飘飘。可就近举例:写“鹅鼻嘴”,就可联系
“鹅女的传说”、“徐霞客的江源考”。这样的处理使学生认识到《荷》文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拓宽加深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细心的学生也许会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怎么了?就可适时补充朱自清的《哪里走》、《一封信》、钱理群的《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孙绍振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等内容解释“颇不宁静”的原因。
对此我也有自己的看法,给学生印发我自己的论文《从人文角度解读〈荷塘月色〉》。(论文附说课稿后)

附:
从人文角度解读《荷塘月色》
——语文教学的另一种思路
刘艳萍
朱自清《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定篇,这确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名篇。如何在中学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解读这篇优质现代散文,让如花岁月的中学生从中吸取足够的营养。这个问题其实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语文课当作政治工具,即是从社会学的政治宣传的功利价值出发去生硬地肢解诗性的文学。《荷》这篇文学性很浓的课文同样不能免于政治的解剖刀,不能给学生真正的人文性营养。从政治的功利价值去诠释课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利尤为张扬。《荷》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时对此句的解释太政治化。联系《荷》文写于1927年7月,正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全国一片白色恐怖,因而朱自清这个爱国知识分子“心里颇不宁静”。而作者赞美荷花和高洁的明月,表现了作者不跟恶浊的社会势力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格。这种解读使语文课陷入了简单化、庸俗化、赤裸裸的政治化。
时至今日,对《荷》文的解读其实仍没有完全走出社会学的政治宣传的功利价值的狭小空间。还是要把《荷》这几百字的写一时感觉的对自然美赞扬的散文放到时代大背景去过深的考查。过犹不及,政治的解剖刀挖得越深,《荷》文真正的文学性越受到伤害。钱理群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对《荷》文的解读,就认为朱自清“内心的颇不宁静”源于他“这类自由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从而得出“《荷塘月色》中所描绘的宁静大自然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的结论。(钱文见《名作重读》,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节选入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钱先生的思路不能看作是解读《荷》的唯一思路。因为如此解释,总觉得在教学中难以透彻地讲解朱自清在《荷》中蕴涵的诗性的美。我以为从人文的角度去解读《荷》文,能充分地领学生进入作者在《荷》中营造的自然美、意境美、亲情美、语言美的氛围。
开篇第一句“心里颇不宁静”,不能把它看作是全文的基调。如果这样,全文肯定会受压抑。人生在世,心里不平静的时候多,何况中国文人从来有一种忧国忧民的传统心理,没有必要把“不平静”讲得太具体。而从写文章的角度看,起句是欲抑先扬的传统开篇方法,因为“不平静”,而进入月下荷塘,而进入荷塘月色的美的氛围中。
讲《荷》文,从人文角度出发,应该放在对四种美的解读上。
1自然美、本文许多笔墨用在对荷花、树木、月色的描绘上,以工笔画的手法,细腻地渲染了荷塘月色下童话般的美景,作者写自然美时充溢着诗的灵气,即内心对自然美的真心赞美。
2意境美、《荷》文中有情景交融形成的意境,具体地表现在从容和谐上。荷塘中的荷叶、荷花、流水、月色的和谐,这是自然中的和谐,自然中的静谧与家庭宁静的和谐,还有蝉的喧闹和人的内心平静的相反相成的和谐。这种种和谐中构成的诗样的从容的意境美,解读《荷》文时是不能不讲的。
3亲情美、许多分析《荷》文的文章,都没有提到亲情之美。虽然《荷》文没有像写自然之美去着力写亲情美,但就那么点睛式的一两句,足以透出宝贵的亲情之美的温馨信息。开头一段中“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及最后一段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分明让我们窥视到作者对婚后得子、琴瑟和谐的亲情的满足。作者爱妻、爱子的亲情溢于字里行间。这不能不让中学生领略这种亲情之美,从而使他们更爱父母。
4语言美、《荷》文是篇美文,是华丽与朴素相结合。“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杨柳的丰姿”(有的版本把“丰姿”等同于“风姿”值得商榷)等语言,属华丽一类,《荷》文更多的是朴素的描绘。但只讲其语言的朴素而不讲华丽是片面的。
讲透了上述四种美,也就完成了人文性的对《荷》文的正确解读。这样讲不至于陷进政治解读的矛盾中。政治式解读认为作者进入荷塘月色,只是“暂时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不宁静’中”。反复读《荷》文,没有发现作者有回到“不宁静”的痕迹。作者分明是享受了自然之美后回到了宁馨的家庭中,非要说作者“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中国现代散文辞典》
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作者金志华选入高中《语文》第一册P7)这是脱离了这几百字的散文实际的,这是政治解读的一处硬伤。
写景传情、写一时感觉的散文和诗,不宜脱离作品实际去生硬地挖掘其政治方面的东西。晚唐诗人杜牧著名的《江南春绝句》,明明是赞美江南自然美与人文美结合的美景,非要去说它有政治讽喻价值,这是很牵强的: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交织着自然美、风俗美、人文美。硬说诗的后两句是带有政治批判色彩,这样去理解江南之春就索然无味。但就算是一种解读法吧,真要这么读,岂不是把一首好诗当政论来读了。
回到《荷》文的解读上,我以为不能多少年来一贯制,总是以一种方式一种思路去分析,动不动把几百字散文当作大部头东西作高、难、深的解读。应从作品实际出发,从文学的性能出发,从人文精神出发去解读。
本人从教学的困惑中提出上述见解,抛砖引玉,望专家们指正。

    以上《《荷塘月色》说课稿》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说课稿»《荷塘月色》说课稿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荷塘月色》说课稿》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