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雨霖铃

日期:2019-05-20  类别:说课稿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雨霖铃》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一)大纲的要求与高考的考点

大纲

要求
“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1、正确理解字句的意思

2、对文学常识、典故的辨识与理解

3、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辩识与理解

4、对意境、主旨、艺术形象的把握

5、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

6、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高考考点是对大纲要求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致的。

(二)教材的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

单元

教学

目标
第六册第四单元的教学总的目标是:

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古代诗歌的风格、意境、用典。着重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

具体为以下三个目标:

A、领会唐诗、宋词、元曲的艺术特点。

B、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

C、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2、

课文

特点

和在

单元

中的

地位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笔者稍作改变,将前一课的《念奴娇·赤辟怀古》和此课《雨霖铃》作为教读课文,各用一课时,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一个课时,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知能目标
能力层级

识记
理解
分析
运用
综合
评价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学习鉴赏名句


情感目标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雨霖铃》说课稿(二)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内容设计】
【理论依据】

课型
自读、讨论、鉴赏

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一。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信息加工理论

2、诗歌鉴赏理论

3、诗歌教学理论


1、多媒体演示法

2、诵读法

3、想象意境法

4、名句鉴赏法

5、结合诗论赏析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

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雨霖铃》说课稿(三)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

步骤
【内容设计】
【课堂调控】
【设计依据】

第一步

导入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试读

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同位可讨论。

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试误”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

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点拔:

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
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

此次不放朗读只放图片和背景音乐
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步骤
【内容设计】
【课堂调控】
【设计依据】

三、教学程序设计
第三步初步理解
1)推断词义

A.“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B.“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

C.“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可补充语例:A处”作“时”解,诗、词、曲中例甚多,可各举一例。杨万里《儿啼索饭》诗:“何时最是思君处,月落斜窗满寺钟。”辛弃疾《踏莎行》词:“最无聊处秋光到。”

B“多年,数年,强调难期再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等多部作品持此论。
“处”字教材未注,学生易解为“地方、处所”;“经年”教材注得不很恰当。

2)质疑

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高三学生有必要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能力与习惯

3)讨论:

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相机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
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但这一步必须到位,否则下面的鉴赏活动则易成为架空分析。

【内容设计】
【课堂调控】
【设计依据】

第四步、想象画面展现场景描述意境

训练:

借助想象,将词中的画面想象出来,并揣摩作者的思绪。如果拍成MTV的话,可分为几个场景?应有哪些景物?

大家刚刚看了我做的课件,由于受条件限制,那当然是很不理想的,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画面,请你描述一下。

这一步骤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步骤,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是真正走向鉴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内容设计】
【课堂调控】
【设计依据】

第五步、赏析
1、

>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精讲:

简要讲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
教学目标1

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讨论: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写景也就是写情,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所抒发的感情。

2、作者在写这三个场景时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3、自古以来写离愁别绪的诗非常多,大多都能注意情景的结合。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者写别前的环境,后者写别后之景,但给人的感觉却没有此词写离别写得这么曲折详尽、缠绵细致,意境深远,试讨论此词在写作技法上有什么突出之处?
点拔:

[1]抓住文中的三个场景,“别前”“别时

    以上《雨霖铃》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说课稿»雨霖铃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雨霖铃》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