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4篇)

日期:2018-07-29  类别:优秀教案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课件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A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物理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数学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5.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B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

  注意正音:着地 违背 的确 固执

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

  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

  如,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信奉亚里士多德?(可补充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确实值得人们敬仰)伽利略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伽利略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到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巩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

  2.指导书写: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

  3.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数学

  1.(出示插图幻灯片)这就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年轻的教授伽利略要在这里做试验,楼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围观议论的人们,当然也有记者。在这个名垂千古的试验中,你是想扮演做试验的伽利略还是做见证现场的记者?(学生自由选择)

  2.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3.同一组中扮演相同身份的同学互相交流: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回答才更加严密。

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推选代表进行采访,同样身份的同学可以补充)

  1.您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错误的?

  我先假设他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觉得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怀疑,又经过反复的试验证明他确实错了。

  你能不能更简单明白地说一说“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结论”的意思?

  (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您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

  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教师指导: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

    以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4篇)》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优秀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4篇)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4篇)》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