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巴金著作《灭亡》有感

篇一:读巴金《寒夜》有感

巴金《寒夜》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寒夜》描写的是1944、1945年间发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战时首都”重庆的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悲剧。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汪文宣、女主人曾树生曾经是上海一个大学的教育系的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献身教育的理想,真诚相爱,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两人只得以小职员的职位谋生。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行员。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放在一家贵族学校读书。汪文宣的母亲为了解除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汪母和曾树生婆媳不和,相互冷嘲热骂,在吵闹中度日。汪文宣爱妻子,也爱母亲,在吵闹中唯唯诺诺,莫衷一是,痛苦不已。物价上涨,家庭经济拮据,汪患了肺病,终日咳嗽,但他不肯多用药,拖着病体坚持到公司上班。战争形势越来越紧,有门路的人纷纷逃离,曾树生终于忍受不了眼前的压抑,跟随大川银行年轻的陈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病情加剧,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死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老家。两个月以后的一个寒夜,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旧屋,但已经物是人非,她茕身一人,不知所往。

作家在《寒夜》所描绘的悲剧之中, 寄寓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呼唤, 因而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和反映现实生活的高度的典型性。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汪文宣忠厚老实而又善良懦弱, 他任劳任怨地干着报酬极少的工作。汪文宣对于生活给予他的不公平的待遇内心十分不满, 但孺弱却使他只能将此强行压制在心中, 因而形成了他思想和行动互相矛盾的性格特征。但除了内心更加深刻的痛苦之外, 他不可能从社会生活的本身去寻求根本的原因, 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出路。作家描绘了汪文宣矛盾的感情生活, 从另一角度刻划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他没有力量去调解不和睦的婆媳关系, 他爱她们, 他没有勇气抛弃任何一方, 最后只有在两种爱的漩涡中一直挣扎到死。

“树生”的塑造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孩子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曾树生是一个受新思潮影响的女性, 到抗战末期, 现实生活的磨砺使她的思想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曾树生爱善良老实的丈夫, 但她越来越不满他对什么都忍受的态度, 以致二人产生了精神上的鸿沟。树生也知道一切应该由环境负责, 但金钱在侵蚀着她的灵魂, 对所胃自由的追求和理想不能实现的矛盾, 使她内心空虚而无所寄托。她关心重病的丈夫, 但不甘心让生命消耗在永无结果的争吵中她爱丈夫,

却不能使婆母不恨她, 她觉得牺牲了青春, 换来的却是敷衍和仇视。她的离去, 一方面是为了家庭的生活, 儿子的学业, 但更重要的是要救出自己而逃避家庭矛盾另一方面, 她不愿失掉高薪金的职位, 而且她和陈主任搭伙做生意, 在经济上有密切联系, 要丢弃这一切, 她缺乏足够的勇气。她虽为去留问题进行过激烈的心灵搏斗, 但最终为了自己的“ 幸福” 抛下重病的丈夫走了。在兰州她每月按时给家中寄钱, 并未忘记这个家。但是文宣写信来要求她回信向婆母道歉, 使她感到了莫大的委屈, 她不愿做一个任婆母辱骂的奴隶媳妇去换回甜蜜的家庭生活, 因而写了一封绝交信, 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思想, 说明同文宣分开的理由。她虽同情婆母老来贫的心境, 但实在不能忍受她残忍地破坏自己的爱情生活。母亲在一天, 他们中间就不会有和平与幸福。因此, 他们必须分开, 以免互相折磨、互相损害而变为路人。以后她虽照常给家中寄钱、写信, 但文宣心中的伤痕一直到死也未能愈合。几个月后树生回到重庆, 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 她悔恨交集, 孤独地徘徊在寒夜的路上。她虽是一个不屈服于生活的女性, 但她没有明确的生活理想, 最终也只能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

汪文宣和曾树生虽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 但他们都无法摆脱社会为他们安排的悲剧命运。作家正是通过二人的悲剧, 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本身固有的弱点, 更是鞭挞了黑暗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客观上也表明了知识分子只有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紧紧联在一起, 才会找到正确的出路。

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括儿子的妻子以及孙子的母亲。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汪母是一个旧式知识妇女, 她爱儿子, 却难以容忍儿媳。她认为宁肯饿死, 做人也不要苟且, 即使做老妈子, 也比做花瓶强。因此, 她看不惯儿媳经常参加舞会宴会。她不高兴媳妇来分儿子的爱,以为树生能挣钱, 就来役使她, 所以她有意无意地发脾气, 不客气地抢白媳妇, 还时常自觉不自觉地破坏儿子的夫妻感情生活。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将笔墨重点放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上。作者以全知叙事的视角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给读者。在读者面前,小说中的人物便以内心和外在的两重感体现出来,人物性格具有相当强的立体感;同时,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更适合曾树生等人知识分子的身份,人物相应地被赋予了自主性和知性的魅力。这便是“复调”创作手法带来的优点。 巴金在小说中紧扣人物的独特个性,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充分发掘和描写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内心世界中两种对立的因素,从动态中加以剖析,写出它们的起伏消长。

《寒夜》所描绘的悲剧, 虽说比不得催人奋进、让人热血沸腾的战斗号角, 但它却通过被黑暗所压抑的灵魂的呼号, 表现了对真善美的世界的热望, 对假丑恶的世界的唾弃。从这个意义上说, 《寒夜》的悲剧永远具有艺术和情感的魅力。

篇二:读巴金《还魂草》有感

读巴金《还魂草》有感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在中国,巴金是与茅盾、老舍、曹禺齐名的作家,曾经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姓巴的同学“巴恩波”。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曾表示要求安乐死 。他于2005年死亡,享年101岁。他的死亡,是中国文学界上的一大损失!

巴金曾经说过:“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泉源。”在《还魂草》中,他歌颂了青春的美丽,友谊的真挚,与对黑暗世界的控诉。

《还魂草》原是巴金笔下的人物小时候听一个老人讲的故事,今天轮到他讲给两个小女孩利莎和秦家凤听,这个故事是,用自己的血培养一种草,长成了用来救活一个死去的友人:一个民间的传说,在大人与小孩之间搭起互相关心的小屋,虽然屋外环绕着人世间的煤烟和尘埃,而战火又终于把小屋毁灭,但是毁灭不掉的是人世间爱的美丽与希望的光芒!

该书中利莎的父亲是一个乐天派,经营着一个小书店,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居住的地方成天被一家菜馆弄得乌烟瘴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虽然经过多次交涉,菜馆总是不予理睬,无可奈何,他却总是成天自我安慰说总有一天会好的!等到菜馆关门盘出去的时候,他说这就是他交涉的结果,一个纯乐天派的妥协者!在该书中,能够给予人希望的是两个小孩,利莎和秦家凤。她们之间纯洁的友谊,对人世间总是充满希望的美丽心灵给予了作者心灵上无尽的安慰,每当作者陷于心灵上的困顿时,利莎和秦家凤仿佛是上天派来的小天使,总是及时出现,给作者带来心灵上的清风,吹散作者心上的阴霾,。

其中,该书着重描写了两个小女孩之间纯真的友谊,她们两人之间无话不说,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回家,在作者生日的时候,邀请了秦家凤及她的母亲来家里做客吃饭。在作者生病的时候,这样描写这两个女孩给予他的安慰,“我忽然发现书桌上两个女孩的头靠在一起,吃吃地小声笑着,我吐了一口气,两张年轻的脸立刻掉向我,笑容还未曾消散,就想两朵朝阳开放的话,还带了晶莹的泪珠,那就是明亮的眼睛了,我的心立刻镇定了下来。我听见两声亲热的唤声‘黎伯伯’,两个孩子马上跑到我的窗前,鸟叫似的争着跟我讲话”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我”看不见人生的希望,看不见人们的活力,成天忧郁,没有生命的活力,在我生病的时候,利莎和秦家凤两个女孩给了我生活的滋润,她们就像炎热的夏天中的一阵凉爽的风,给人带来清凉,她们就像沙漠渴望的雨,滋润了干枯的大地,给世界带来希望。可是,秦家凤母女的死给“我”和利莎的伤害是如此地深,作者是这样描写“我”的心情“敏,你不会理解我的心情。我真愿意我能够做一个大骗子,把她哄得收了泪笑起来。就让她以后骂死我,我也甘心。但是我从什么地方学到这样的骗术呢?”但是让作者惊奇的是,小利莎居然想起“我”给她讲过的“还魂草”的故事,要去找这种草,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好来救秦家凤!这真挚的友情让人感动,可是也让人悲哀,是战争夺走了一个可爱小女孩的如花生命,她原本应该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成长,坐在教室里接受老师的教诲,

学习长大······而不是过早地失去生命,埋葬在黄土里,可惜在战争年代,这种美好愿望可能转瞬即逝,有可能这一秒你还活着,下一秒你就在黄土里躺着了!战争史如此的罪恶,作者鞭挞战争,渴望和平! 人们浑浑噩噩地活着,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他们不讲理,只顾着自己能活得舒服点,或者能够多赚几毛钱,他们可以置别人的利益不顾!

书中人物的典型之处在于在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战争年代,他们或表现出人性的自私自利,或表现出人性的冷漠,得过且过的啊Q精神,或表现出人性的丑恶,例如秦家凤的父亲,作者借利莎之口,写出了这个男人在发财后就在城里另外安了一个家,对秦家凤及其母亲则是及其不好,一年难得回来几次,一旦回来也是态度恶劣!······

本文结束在一种哀伤的气氛,在战争中,利莎的父亲的小书店也不能免于难,最终化为灰烬,最后,在无奈之中,丽莎他们一家只好搬往别处安家,“我“则与她父亲住在大学宿舍,帮忙把书店早些恢复起来。在文中,“我”恢复得不仅仅是一个书店,还是一个希望,一个承诺!一个对利莎,对“我”自己的承诺!

在读该文章时,我感到心中沉甸甸的,心中弥漫着哀伤与无奈,在战争年代,人的生命是那么地脆弱,昨天还是笑靥如花,转眼间笑容不再,身体被厚重的黄土覆盖着,这是战争的罪恶,也是时代的悲哀!但是,爱的希望我们不应该放弃,唯有对人世间存在希望,我们才能冲破黑暗,迎接光明,感受新世纪的温暖!

篇三:读巴金的《家》有感

读巴金的《家》有感

这一段时间我正在读巴金的家,这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必读的文章,他是一部中长篇小说,主要讲述旧家族旧社会的事情。文中出现的人物,我对高觉新有一个比较整体的认识,下面我就要谈一谈他。

觉新生活在一个封建的大家庭中,老太爷是家中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封建腐朽势力的顽固拥护者,没有人可以违抗。《新青年》是当时青年学生最喜欢读的杂志,觉新也不例外。他在学校学习物理专业,每门功课都是一级棒,每年都那优秀。当时的他心中充满抱负,对物理充满兴趣,想当一名物理学家,他还有一个很远大的理想,上完高中要出国留学,长长见识。但是当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时,父亲把他叫到书房,告诉他不能继续上了,上了也没用。以一种极其顽固的口吻告诉他这一事实。觉新一下子忘记了反抗,忘记了自己的理想,忘记了高中学的物理,任命的接受父亲的安排。很快在父亲的安排下,觉新娶了一位官家小姐,而在之前两人根本没有见过面,他只是被动麻木的接受。好在妻子比较体贴,渐渐地觉新忘记了之前的失落,只是沉浸在妻子的温柔里,并且把所学的知识全部忘却。之后又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一家单位,开始了工作,当他领到第一份薪水时,还是开心了一把,只是以后就淡然了。不久,父亲死了,他很自然的接下父亲的担子,一时间迷失了自己,周旋于各个大家长之间,迎合每一个人,让自己处于疲惫之中。但在夜深人静之时,他会独自一人在湖边吹箫,哀悼他失去的青春,失去的爱情。他在少年时代有一个很要好的情人,只是他们八字不合,被大人硬生生的拆散了。

觉新是一个矛盾的人,它既有新社会先进的知识,又有封建残余知识。在他的处事当中,封建思想占主导地位。也许在当时的社会觉新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并且走得相当辛苦,放弃了梦想,放弃了爱情,成了一个封建制度的忠实的守护者。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