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华中科技大学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材料

华中科技大学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材料 本文关键词:共青团,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创业,材料,服务

华中科技大学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材料 本文简介:构建科学支持体系,助推大学生成功创业——华中科技大学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纪实共青团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大学生创业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1983年德州奥斯汀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商业计划竞赛。接着,MIT、斯坦福等十多所大学每年都举办类似的创业竞赛活动。据统计,美国目前表现最优秀的50家

华中科技大学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材料 本文内容:

构建科学支持体系,助推大学生成功创业

——华中科技大学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纪实

共青团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

大学生创业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1983年德州奥斯汀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商业计划竞赛。接着,MIT、斯坦福等十多所大学每年都举办类似的创业竞赛活动。据统计,美国目前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于MIT的创业计划大赛。美国128号公路周边有很多的高新企业,多数都和MIT有关系,硅谷和斯坦福大学也形成了这样的格局。

美国波士顿商业银行于1997年发表题为《MIT:冲击创新》的报告,该报告显示:如果把MIT校友和教师创建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将排在世界第24位。这份报告旨在说明研究型大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将大学视为国家和地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最早见于199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发起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3月,这一活动推向全国,举行了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且产生了数家学生公司。我国创业教育至今才走过了近10年的历程。在探索中,试点院校的系列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一些比较成熟的高校开设的创业方面的课程,使大批受教学生成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高校创业教育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目前还尚未准确把握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没有形成系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也未形成比较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创业,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激发经济发展原动力,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和谐。创业时代和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必然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创业者,“创业者不是天生的”,培养创业者是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

所谓创业教育,就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在创业活动中,高校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主要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建立创业意思,并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相关能力。

随着2003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大幅增加,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局势,国务院发文提倡并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创业的激情。但当他们真要面临创业的时候,却有太多的胆怯和退缩,缺乏资金、不了解市场、不善理财、不懂管理,这一切都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湖北省根据省政府研究室关于研究就我省促进全民创业的调研进行了分工安排,由我校负责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问题的研究,接到任务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由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牵头,校学生工作处、团委、研究生院等有关部门参与,多次专门召集相关部门开会会议,就该课题进行研讨,作出做出具体任务分工,并请到有关专家社会学系系主任雷洪教授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布置各院系包括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积极开展调查工作,。合计发放约500余份接到任务后,各单位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认真落实,广泛收集有关创业者的信息,以电话、邮件等方式积极主动加强沟通联系,

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出现在问卷的回收上,经管各院系都安排的专门的工作人员具体落实,但由于我校就业形势一直较为稳定,创业的学生总体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同时,与这些创业者的联络在客观上也确实存在一定困难。通过大量的工作,在结果大量的电话沟通、催促下,我们回收的问卷情况不甚理想,我们收回到有效问卷仅有18份。虽然数量有限,但从,从这些宝贵的问卷中,我们经过仔细阅读,认真分析,深入挖掘,,仔细阅读,从中还是可以基本可以了结了解到我校创业的毕业生人数

针对以上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校共青团结合我校实际的创业工作现状,基本形成一套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采用“3+1”模式,即3种创业服务,1个创业基金。由学校主管领导牵头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学校发文),全面宏观的指导与发展大学生创业服务工作,创业指导委员会下设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创业中心,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科学技术发展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研究生管理处、产业集团等其他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同时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由社会投资、项目回馈等方式结合),由学校团委与学校产业集团共同派专人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大学生的创业服务工作,包括创业教育、创业咨询、创业实践、创业基金等,全方位的为大学生创业服务工作做好保障。

以下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近几年我校团委在面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中面临各种问题的探索:

(一)构建大学生创业体系:服务大学生创业需求的重要举措

1999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大三学生李玲玲因个人专利高杆喷雾器和防撬锁两项专利被武汉世博公司看好,获得了10万元创业风险基金,并注册成立天行健科技开发公司,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第一人”和“中国第一个获得创业基金的大学生”。李玲玲以专利入股,占公司40%的股份,出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经过近10年的创业拼搏,现在,她已经成为武汉海纳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公司主营业务是用她自己的专利开发的防盗门。

我校的创业活动由李玲玲同学开始,涌现出一批创业代表。我校2000级学生卢军和同学于2003年创办“5Q地带”网站,引起千橡互动集团的注意。该集团于2005年11月决定注资加盟,首期投入200多万元对“5Q地带”网站进行改造。据国内权威搜索引擎Baidu统计,“5Q地带”日访问量达500万人次,现已成为国内校园网中最大的服务网之一。此外,我校99级学生姚欣于2004年底,在校读书期间研发出的PPLive系列软件,现已成为国内知名度最高,用户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网络视频直播平台。姚欣所创立的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也从最初仅有6、7个人的团队,发展到今天拥有80多名员工的高新技术公司。目前PPLive全球用户已经超过6000万,累计下载突破1000万,荣居百度搜索风云榜软件类排名前10名。

华中科技大学历来重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鉴于日趋活跃学生创业氛围,学校领导开始把目光聚集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上来:2002年,学校团委重点扶持建设大学生科技创业协会,营造大学生科技创业氛围;2003年,学校成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科技成果;2004年,学校成立科技创业教研室,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科技创业》课程;2005年,学校团委成立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统一规范管理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2006年,学校筹备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整合学校各部门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2007年,学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注册大学生企业提供资金支持;2008年4月,学校团委与武汉市委统战部共建武汉市大学生创业辅导站;2008年6月,学校团委与武汉市科技局联合共建武汉市科技创业社区,吸引社会资源助推我校大学生成功创业。目前我校大学生创业活动已经形成了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学为辅的教育模式,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专家指导为补充的实践模式,以科技创业为主、以其他形式并存的商业模式,以学校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主、大学生创业社区为辅的孵化模式,逐步构建起了集校内资源、政府资源、社会资源支持为一体的资源支持体系。

(二)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创业知识的基础

开展创业教育,使普通同学了解创业知识,引导大学生关注创业,是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第一步。经过多年实践,我校逐步形成了创业大讲堂、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网络平台、创业精英训练营等教育形式,满足了全校同学的学习需求。

1、创业大讲堂

创业大讲堂主要针对广大普通同学,学校每年邀请数十名知名企业家,来校给大学生举办创业讲座,分享创业经历,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使创业精神深入到大学生的意识中。截止目前,已经举办讲座累计超过100场。

2、科技创业课程

创业教育课程包括《科技创业-创业概论》和《科技创业-商业计划》两门公共选修课,主要供有一定创业意识的学生选修。整个课程包括创业概论、商业机会、创业资源、公司创建、市场营销、竞争分析、企业战略、创业融资、创业计划等9个主题,教学形式包括课内教学、网络教学、参观考察、企业家论坛等环节,主讲教师均为在企业管理、高新技术企业咨询与辅导、创业投资等领域内从事工作多年,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士。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9月,《科技创业》共开办5期7个班,参加学员近1200名。2005年3月,课程被纳入全省七校联选课程,共有109名人力资源方向双学位学生参与学习。

2004年6月,我校自行设计、开发并面向全校学生推出了“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创业网络平台(http://start-up.hust.edu.cn)”

(http://start-up.hust.edu.cn)”,涵盖网络教学、在线答疑等各项功能,作为我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启蒙教育的重要阵地。依托该平台,所有学生可以进行网上阅读、案例研讨、作业提交,也可以随时查询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学习计划,还可以就创业准备过程中各种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相互沟通、交流。目前,网络平台已经收录了近3300余篇围绕科技创业主题的知识性、技巧性、实务性等学习资料,拥有3157名注册学员,总点击量超过15万人次。平台内学习资料已被不同用户阅读了近140万次,发布了385个主题共1639则评论及学习感想。

3、大学生创业精英训练营

大学生创业精英训练营主要针对有显著创业特质的学生,每年举办一期,每期招收180名表现优秀的学生。训练营的培养模式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聘请校内外名师系统讲授创业实践中的重点要素;课外设置模拟实践环节,让学员成立自己的团队,完成课题,模拟操作。训练营实行淘汰竞争机制,在180名学员中通过层层选拔、淘汰,最终只有前50名最优秀的学员可以顺利结业,并有机会代表我校参加各种创业计划大赛、进入名企带薪实习,或获得创业的启动基金。从2006年10月至今,创业实践中心已成功举办了两期创业精英训练营。

(三)鼓励创业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关键

如果把大学生投身创业比作学习游泳的话,刚刚学完理论知识恐怕还不能到大江大河中去游泳,我们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通过实践学习的“游泳池”——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经过多年建设,我校现已逐步建成涵盖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业社区、创业导师团等项目的综合实践平台。

1、各类创业计划竞赛

很多同学认为,参加创业计划竞赛是寻找创业伙伴和创业项目的最佳途径。我校从2000年开始组织全校规模的创业计划竞赛。从部分院系、大学生创业精英训练营组织的小范围创业计划竞赛、到全校范围的“求是杯”创业计划大赛、到全省、全国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其他省市、高校组织的各类创业计划竞赛,我校学生每年可以参加的创业计划竞赛不少于10项。同学们通过参加竞赛,认识其他专业领域热衷于创业的同学,组成创业团队,或者找到适合推向市场的项目,并形成创业计划书。我校材料学院方方同学通过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帮助专利所有人我校环境学院周敬宣教授获得风险投资2000万元,推动该项技术成功走向市场。近两年,通过参加创业计划竞赛找到创业伙伴或创业项目并注册成立公司的学生团队就达到6家。

2、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为使大学生获得创业“实战”的机会,我校将露天电影场、学生宿舍区报亭、大学生活动中心咖啡吧等场地拿出来,面向全校同学公开招标,凡是本校学生皆可组建创业团队竞标经营权。学校同时还拿出东一区5号楼近300平米场地建成10多个独立的办公区域,免费提供给科学技术型学生创业团队使用。这些场地有个统称的名字——大学生创业社区。2008年8月,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产品的若比特机器人创业团队、以残疾人无障碍轮椅为核心产品的递进科技创业团队、以船舶电源为核心产品的华海电器创业团队,参加了由武汉市组织的大学生创业挑战赛,获得了15万元的创业资金资助,顺利入驻大学生创业社区。学校除了为他们提供免费场地外,还免除了他们的水电费,同时为他们在校内进行企业宣传和推广提供支持。其中若比特机器人创业团队与2008年4月正式注册公司,面向全校招聘毕业生16人,并与学校团委签订了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协议,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见习机会,该公司于2009年1月获得300万元的天使投资。

为了近距离服务大学生创业,学校团委在大学生创业社区内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一站式”服务平台,成立创业咨询导师团,为学生创业项目或企业提供深度咨询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帮助大学生形成自己的创业项目构想,并对其未来企业的产品、客户、市场发展前景和商业模式等做出明确的定位和发展规划;就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所涉及的知识、政策、法规以及各种常见的问题提供咨询和解答;指导学生创业者开展项目市场调研、项目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投资效益预测等;为大学生创业者分析和确定创业资金需求,协助完成创业融资所需的商业计划书,提供融资和引资方面的洽谈和对接服务等。

(四)扶持企业孵化:推动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引擎

如果把大学生在校内大学生创业社区的经营行为比喻为在“游泳池”里“游泳”的话,当他们学会游泳后,就应该让他们到大江大河中去搏击风浪。所以,我校鼓励那些比较成熟的创业团队注册公司,独立经营,到市场上去锻炼、拼搏。为了提高这些稚嫩的学生企业的创业成功率,学校通过大学生创业基金和科技创业孵化器把它们“扶上马,送一程”。

1、大学生创业基金

为解决大学生创业企业资金困难,我校于2007年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优秀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资金配套支持。基金的资金筹集以政府引导资金、社会捐助资金为主,大学生创业企业盈利回报为辅。截止目前,基金共收到政府引导资金20万元,企业捐助资金50万元,累计向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18万元,获得盈利回报3万元。我校社会学系陈鹏同学创立的华科思沃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主营校园电子商务,获得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3万元,现在,该学生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盈利稳定,在返还创业基金支持资金外,向基金回报2万元。

2、专业的企业孵化体系

武汉卓群电气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由我校4位在校研究生发起成立,主要从事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及控制系统、交流伺服控制系统、新型变频控制系统等其他工业控制解决方案。企业经过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不断壮大发展,2007年获得武汉市科技局“初创企业培育工程”支持,成功研制出飞机航模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器,月销量3000片以上,成为公司的主打产品。2008年,企业再次获得“初创企业培育工程”滚动支持,预计今年销售额达800万元。

我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成立于2003年,是湖北省第一家高校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作为学校产业集团的下属企业,孵化器主要承担学校企业和教师成果的孵化功能。近年来随着学生创业企业的兴起,学校决定增加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服务学生企业的功能,同时鼓励完成注册的学生企业进入孵化器运行。孵化器为本校大学生企业提供功能完备的“共享服务型创业空间”。创业空间分为开放式共享服务型创业空间和独立孵化空间。开放式共享服务型创业空间面积2000平方米,空间提供公共会议室、洽谈区,全套的打印、复印、传真、集团电话等办公设备和硬件设施,以及专为互联网创业的团队提供拥有公网和教育网双线的服务器托管、企业邮局、空间租赁、域名等服务,并可根据大学生创业者的需求提供综合行政人事财务代理等服务。孵化器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企业寻求社会资金支持,协助学生企业发现市场机会,推销企业产品。孵化器同时还为入住的创业企业免费提供专业的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业咨询服务,采取一系列措施协助创业企业规避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截止目前,我校科技企业孵化器共接纳孵化学生创业企业近20家,仅2008年接纳学生创业企业就达到4家。今年我校产业集团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扶植力度,捐助50万元作为大学生创业基金,提供3000平方米的免费创业空间,并与学校团委签定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协议,5家企业共提供不少与150个见习岗位,为大学生们搭建了创业实践平台。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