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国内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建议研究引言

日期:2020-08-24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国内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建议研究引言 本文关键词:引言,户籍制度,改革,建议,国内

国内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建议研究引言 本文简介:国内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建议研究引言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中国城市户籍制度的弊端探究【第一章】国内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建议研究引言【第二章】我国户籍制度的变迁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模式【第四章】发达国家人口管理办法对我国的启示【第五章】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结语/参考文献】如何解

国内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建议研究引言 本文内容:

国内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建议研究引言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城市户籍制度的弊端探究【第一章】

国内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建议研究引言【第二章】我国户籍制度的变迁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模式【第四章】发达国家人口管理办法对我国的启示【第五章】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结语/参考文献】如何解决城市户籍制度问题结语与参考文献

1

引言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着令人惊讶的发展与成就。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是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人口作为发展的基石,在管理上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虽然在建国后制定的户籍政策大大不同于封建时期和民国时期的户籍政策,也符合当时的国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户籍政策的改革却不能紧跟其步伐,显现出一系列的弊端。例如,限制人口流动导致经济发展受限,二元化化的模式导致福利分配不均衡等等。在建国以来的六十多年间,我国不断地对户籍政策进行符合时代发展的改革,从严格控制人口的迁移,到逐渐放松政策,再到现在逐步取消二元化的格局。这些变革虽然一路上磕磕绊绊,出现过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情况,.但是总体来说对于我国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因此户籍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治性敏感,持续时间长的繁重任务,其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深远影响,意义重大。每一次对于户籍政策的改革都要经历繁琐的步骤,既要兼顾社会稳定,也要考虑社会发展,关系到每个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城乡两大区域。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强调指出,到

2020

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许多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在城镇稳定就业,但难以在城镇落户,不能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也将促进劳动力加速从低效率的农业部门向城镇高效率的二、三产业转移,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促进经济发展,这也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优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帮助那些已经进入城市多年的农业转移人口过上与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更好地融入城市文明。研究并制定正确的户籍政策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户籍制度改革无疑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1.2

研究综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但是,无论什么领域内的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需要与社会各界进行协调来完成。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减少公民办事程序,服务于大众,这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户籍制度的改革便是如此。在早期,公共管理方面的问题就被工业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所提出,而且在探索公共管理的道路上付出了很大的艰辛。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并且根据我国的国情做出修改才逐步发展起来。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逐渐成熟,人口增长也逐渐加快,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愈加严重,在此形势下,西方很多学者开始对人口流动及人口管理进行研究,还设置了相对应的学科,同样,政府部门也成立了人口管理的职能部门。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呈现为一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整体,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例如欧盟,在人口方面国家的概念就变得模糊,这些事实都给国家的户籍管理带来新的课题。比如,W.A.lewis

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在一个由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人口过剩,人均产出边际效益为零,即与农业部门最低生活水平相等。因此,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上述最低生活水平以上的实际工资,农业部门就能够向工业部门无限供给劳动力。工业部门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发展。1M.Syequin

提出多国模型理论,他通过研究多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提出了城市化率和人均

GDP

的一般对应关系。这些理论从宏观层面上能够比较有效地解释移民外出的原因,但它们的缺陷在于忽视了移民作为主体存在的主观能动性。2Erol

Ricketts、Saskia

Sassen

等人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人口的跨境迁移与全球化趋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商品、资本、品牌、网络、科技和信息的国际流动推动了人口的迁移。由此引发的人口迁移给不同国家的户籍管理带来新的挑战。3Karl

Polany

提出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包括三层涵义:首先是系统层面的整合,即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制度等四者相互衔接,农村流动人口在各方面被城市所接受。其次是社会层面的整合,即农村流动人口在生活方式以及行为上与城市居民不存在明显差别。最后,农村流动人口在心理上对城市拥有归属感。我国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法自由迁徙是必由之路。迁徙自由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左鹏指出,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在人口管理上都遵循着自由迁徙的原则,公民在某一城市定居的决定条件只有两个,一是视其有无自己的住房,二是有无正常稳定的收入。而目前我国实行的仍是在行政控制之下的户口迁徙,这一政策必将在就业、教育、经济、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改革进程中逐步淡化,最终被彻底取消。王太元认为,如果站在发展的立场上全面观察分析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改革与建设,迁徙自由在中国不仅是应当的,而且是可行的:一方面,已经基本完成或正在进行的改革,如物价制度改革、劳动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无一不趋向国家依法规范,社会经济调节,个人自主选择的迁徙自由局面;另一方面,城市、乡村各方面建设为迁徙自由奠定了基础。徐苏林、左鹏认为,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实行与迁移自由理念相适应的、开放性的、城乡统一的、以居民身份证为准的一卡通管理模式,使户籍制度恢复其只承担单纯社会管理职能和人口信息统计功能的真面目。也有研究者指出,把户口限制在统计人口的作用上,从实质上淡化户口的作用,最终实现不迁户口,来去自由。户籍就不会成为制约人才流动、分割人才市场的人为障碍,这是一种管理方式和管理观念的改变。总体上来说,和经济学家、人口学家以及社会学家一样,大量的西方学者关注移民问题,并且做了非常全面的研究。都市人类学家更关注的是那些从农村迁移到工业城市的移民。他们深入移民群体参与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去了解他们移民的动机、行为,以及来到城市面对巨大的城乡差异所采取的行动,如何能在城市中获得工作、住房、食物等经济资源,通过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展开他们的社会资源和调整心态接受城乡差异。

而对于中国这个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第三世界大国来说,虽然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但是通过大批专家学者的努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总结出一些研究成果:一、关于城镇化发展研究的建议与对策方面的,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中的主要观点:一个城市需要基于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对城市的功能分区、市政建设、公共设施和道路布局等进行合理规划。城市规划需要反复论证,充分透明,广泛征求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意见,具有科学性、超前性和经济合理性。二、从政府职能出发对政府职能转变进行研究的方向也是专家学者的重点方向之一。如从户籍制度看城乡差距,对我国户籍制度的新思考,新世纪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研究等。三、从社会保障角度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的建议,户籍制度改革与合法权益保障,改革户籍制度,构建和谐社会,关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新设想。1.3

论文结构本文主要从建国以来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出发,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地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局部性探索,以及近期国家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导向进行阐析,进而提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简要概述研究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与意义,并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户籍制度演变及改革的研究文献展开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具体的研究内容。第二章是户籍制度的内涵及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对户籍及户籍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理论进行概述,进而结合我国国情对户籍制度改革做出简要分析;二是分析建国以来我国传统户籍制度的缺陷与近年来的改革探索。主要是在前文对户籍制度演变历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传统户籍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缺陷,以及我国户籍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第三章主要提出了户籍制度一元化以及居住证制度这两个可行性较强的户籍制度改革模式。第四章主要是针对上文分析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并进一步分析新政策在实施中仍然面临的在城镇规模确定落户条件、政策自身协调性、财政改革困境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旨在为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第五章是对成都、郑州、上海等较为典型地区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局部性探索展开细致阐述,探讨地区改革实践取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国整体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形成总体思路。第六章是分析国外发达国家人口管理办法对我国的启示,分析其方法是否有利于我国对人口的管理。最后一章是总结。1.4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案例分析法:户籍制度改革是公共管理改革中较为重要的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在个别城市实施试行办法后,根据实行的效果来改进或推行,才有助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比较分析法:结合外国先进的人口管理办法,推行适合我国国情的户籍管理方案,并且与我国不同时期的户籍政策相比较,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户籍制度。经验总结法:通过分析比较已经发生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探究户籍制度在之后的发展方向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篇2: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本文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推进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本文简介:黑龙江中公教育:http://hlj.offcn.com/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提出的分类明确户口迁移政策、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等内容引人关注。专家认为,《通知》的公布对当前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做出了纠正,同时也透露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本文内容:

黑龙江中公教育:http://hlj.offcn.com/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提出的分类明确户口迁移政策、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等内容引人关注。专家认为,《通知》的公布对当前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做出了纠正,同时也透露出户籍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深化的积极信号。

中小城市落户政策进一步放宽

《通知》对县级市、设区的市、直辖市(含副省级市及其他大城市)这三个级别城市的落户政策作出了分类要求:

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工作及住所(含租赁)的人员,可申请在当地落户;

有合法稳定职业满三年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同时按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达一定年限的人员,可申请在设区的市落户;

对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其他大城市,则要继续合理控制人口规模,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好现行城市落户政策。

与此前的规定相比,《通知》将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进一步放宽,并首次提出在设区的市开放户籍迁徙,明确了“什么样的人可以进城”和“进什么样的城”这两个问题。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袁崇法认为,《通知》确定的户籍改革方向是降低中小城市户籍门槛,稳定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等大城市既有的户籍政策,实际上给了这些大城市一些回旋余地。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表示,这些要求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和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的问题,促进中小型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还将推动不少城市产业的优化布局、承接转移等。

多方面维护农民权益

在对落户政策进行进一步分类细化和明确的同时,《通知》还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如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保证已落户城镇的农村人口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今后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与户口挂钩;下大力气解决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上学、技能培训、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等。

此外,《通知》还要求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等。

专家认为,《通知》在推动户籍管理改革的同时,也意图遏制在土地改革过程中的相关突出问题,更好地保护了农民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进城务工人员将从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

改革推进还需保障政策配合

中小城市落户限制若进一步放开,无疑将给这些城市的承载力带来挑战。随着人口的增加,原有公共资源的承载能力能否满足逐渐增长的需求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对此,《通知》也提出在放开落户限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特别是容纳就业、提供社会保障的能力。

专家指出,户籍改革的推进还需要相关社会保障政策配合,应进一步加快中小城市的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提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相配套的福利政策差距很大,“农村人”变成“城市人”以后,所有的保障都是按照城镇水平进行提供,如果福利政策没有进行相应调整的话,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就会增大。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目前公共资源过度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小城市的投入明显不足。如果不能解决投资取向的问题,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的状况并不会得到有效改善,户籍所附带的社会福利属性也无法根除。

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认为,政府在积极推动户籍改革的同时,还需要加快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基本建设投资。只有当其在基础设施、社会福利等方面与副省级以上大城市缩小差距、大中小城市基本实现均衡发展时,户籍改革的积极意义才会充分凸显出来。(《半月谈》2012年第6期,记者

张蕊,实习生

李昂)

改革现场

重庆:打破城乡二元藩篱

推动农民有序融城

近五年来,重庆市选择以农民工问题为突破口,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等措施,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前提下,赋予转户农民真正的市民待遇,推动农民有序融城,以保障农民利益为重点的统筹城乡配套制度建设框架已基本形成。

户籍改革:赋予农民城市身份

保有农村土地权益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通常需要退出土地才能获取市民身份、市民待遇。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附着权益的增加和农民将土地作为保障的需要,很多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土地,甚至出现激烈的“土地维权”。

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2010年8月开始,重庆启动以农民工为主体的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提出:农民转户进城,不以放弃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为前提,农民转户不与土地挂钩,不与农村待遇挂钩,打消农民进城顾虑,推动农民有序融入城镇。截至2012年初,重庆农民转户人数已超过320万人。

记者采访发现,在一些地区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中,存在“就户籍改户籍”的问题。农民进城后,并未被纳入城镇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中,虽然户籍发生了改变,但仍是农民待遇。在户籍改革中,重庆市除了规定农民转户可不放弃农村土地权益外,同时明确规定,农民转户进城后,就业、养老、住房、教育、医疗等五大城市保障一步到位,让“新市民”真正融城。

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徐强说,重庆在户籍制度改革中配套设计了土地、社保、教育、卫生等十方面政策,包括转户农民与市民可共享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房体系,完善公平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和子女入学体系、促进就业的机制等。

以养老保险为例,进城落户农民可按规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与市民同等待遇;还制定了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衔接转接办法,进城落户农民办理城市社保时,原农村的保险可以顺畅转移、有效连接;符合条件的进城落户农民可以被纳入城镇低保范围。

“三权”抵押融资:变农民财产为资产

当城市居民早已习惯将拥有所有权的房屋进行抵押贷款之时,不少农民仍苦于拿不出有效的抵押物而无法获得贷款投入生产。重庆市目前正在探索改变这种局面,从而让农村也真正进入到“抵押贷款时代”。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在农村土地的处置上,重庆也创新性地提出无论农民转户进城与否,在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其在农村的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三权”皆可进行抵押融资,使农村土地从财产变为资产,真正盘活农村资产,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重庆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说,重庆提出,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都是财产权,并分离量化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财产占比。在农村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三权”进一步确权到户基础上,明确农村土地增值收益。

目前,重庆6000多万亩林地和3400多万亩承包地已基本确权完毕,全市农村宅基地也将在年内基本完成确权发证工作。在土地完成确权的基础上,重庆已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农村居民房屋及林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农民的承包地、林地、宅基地都可以进行抵押融资,让土地财产真正转变为农民资产,用于发展农业生产。

在“三权”抵押贷款资金支持下,重庆市万州区一大批农业产业企业、专业大户、返乡农民工、微型企业主纷纷扩大了生产规模。截至去年底,万州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2412笔,累计发放金额11亿多元,受益农户达1.5万户。

为了防止贷款风险,消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重庆还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三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可能产生的贷款呆坏账,由银行、政府、农户各承担三分之一。二是由重庆市国资委筹集30亿元,组建了兴农融资担保公司,各区县成立子公司,形成”伞形”担保体系,以减少金融风险。

根据规划,到2015年重庆”三权”抵押融资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让”死资产”变成“活资源”,成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不竭之泉,同时解放农村生产力,使之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农民变身股东

进城没有顾虑

当前,许多城郊农村迅速融入城市,不少农民往往以房屋租赁、开商铺、在企业打工为业,但他们依然拒绝从身份上变成市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变成市民后失去集体资产收益权。重庆市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等不少区县开始进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改革,把农民变成了集体资产的股东,建立了较稳定的分红机制,打消了村民的顾虑,迈过了“农民变市民”的这一道坎。

在采访中,重庆一些农民告诉记者,以前村集体经济就是“干部经济”,管理上是村干部说了算,资产的分配处置本来就不透明,农民也没得到好处。现在农民大规模进了城,户籍发生改变,原来拥有的集体资产权益很可能被一些干部瓜分,如果不及时处置,农民会受损失。

为呼应农民对村集体企业改革的诉求,重庆主城区一些近郊村社相继对村集体资产进行量化,将集体资产股权化,使农民变成股东,初步解决了城市化进城中集体资产归属、管理和收益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全面清理村集体资产,列出详细资产清单,摸清资产状况,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认定;对村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化,确定股权份额,做到股权到人;对集体资产收益分配采取预算制,实现收益到人;对集体资产实行公司化运作,村民通过股东大会对公司进行监督,以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等步骤,实现了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农民变成了集体资产股东,转户进城后仍然享受分红收益。

重庆九龙坡区西山村村民罗熙告诉记者:“集体资产股份化后,我家每口人都拿到了《集体资产股权证》,有股就能分红,多股就能多分,这就吃上了‘定心丸’。如果我们一家人进了城,改了户籍,股东的身份还是变不了,仍然可以稳定获得村集体经济收益。”(半月谈网/记者

李松)苏州:城乡一体见实效

深化改革求长效

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试点并于去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以来,江苏省苏州市在收入、保障、社会服务和配套设施等方面逐步实现城乡对接,城乡收入差距比缩小至1.94:1,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当前,苏州正在通过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长效机制。

城乡一体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2月7日,苏州太仓市农民姚宝林老汉来到当地人社局的服务窗口,缴纳了17518元居民补充养老保险金。根据今年起实施的《太仓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姚老汉今后每月就能领取515元养老金,与城镇居民养老金水平基本持平,比原来的农村养老保险每月能多领310元。

今年,苏州正在全面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像姚老汉这样享受到并轨后养老保障的农民越来越多。目前,苏州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工作正在陆续展开,苏州的城乡低保去年7月已全面并轨,标准提高到每月500元,农民征地补偿金提高到每月510元。

据苏州市委农村办公室主任顾杰介绍,苏州将全面取消依附在户籍上的城乡居民不对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待遇。根据最新公布的计划,到明年底,苏州将基本实现城乡户籍管理登记制度一体化。

不止于此,苏州还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创业、居住,在保障原有经济权益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时,城乡规划分隔的局面也已被打破,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重大专项规划逐步实现城乡对接。

顾杰说,按照“发展新城市、繁荣新市镇、建设新社区”的思路,以规划为引领,全市形成一个中心城市、五个副中心城市、若干个中心镇(新市镇)的城镇发展格局,全市2.1万个自然村落按照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环保型、古村保护型等5种模式规划建设为一批新型社区。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服务均等化载体也基本建成,全市已建成超过100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超过98%,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机制创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记者了解到,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苏州突出“三个集中、股份合作、富民强村”等措施,始终以改革创新促进农村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

在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苏州注重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经济,推行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农民多元化收入结构也初步形成。苏州吴中区木渎镇天平村农民朱海男说,“去年家庭收入细账就包括工资10万元、房租4万多元、村股份合作社分红5万元,其中房租、股红各比前年增加了2万元。”

苏州已经走出了一条农民持股(新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股权)、有保(社会保障)、换房(宅基地和住房换成城镇住房)进城进镇的新路子,维护和保障了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权益,又探索出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持续增收的新途径。通过股份制合作,苏州集体经济得以壮大,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数据显示,苏州农村集体资产突破千亿元,达到1050亿元,同比增长16%;村均集体收入达503万元,增长12%。

苏州还积极推进“三集中”即“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2011年,全市新增土地入股7.74万亩,搬迁进入园区工业企业1813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8万亩,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的比例达88%,农民集中居住率达43%,土地规模经营比例达80%。

据顾杰介绍,苏州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融资平台建设发挥了核心作用。2011年,苏州各级金融机构共发放城乡一体化项目授信超过325亿元,实际信贷余额126亿元;国险、省险、市险、地险四级农业保险体系有效地化解农业风险,农业保险累计承保风险103亿元,苏州市级农业担保累计担保96亿元,农村小贷公司累计69家,贷款余额280亿元。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指出,苏州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成效明显,但仍面临众多挑战,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能力还较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不容低估,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不可忽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需要坚持不懈努力。为此,苏州正着力构建合理、公平、效率、符合科学发展和保障农民利益的体制机制。

一是坚持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苏州市将总结实施《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以来各地改革实践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23个先导区在规划设计、基础建设和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探索示范作用,加快全面推广,并充分抓住被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加快建立健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城乡一体化推进机制,努力形成智力、财力、服务等实质性的支持。

二是坚持以项目带动,加快推进“三集中”。在规划引导下,坚持把推进“三集中”作为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继续实施农民安置房建设、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计划全年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的比例达到90%,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的比例达到85%,农户迁入集中居住区比例达到48%。

三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力求体制机制取得突破。苏州市委农办副主任宁春生告诉记者,根据相关试验方案,苏州将以推动制度创新为中心,推进三方面工作:

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方面,将创新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同地同价政策制度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市场,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和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流转制度;

在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将完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解决农民身份与享有组织成员权益的保障依据,制定城乡居民统一享有国民待遇的政策制度;

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方面,将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的保障机制,理顺财政支农管理体制,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多元的农业投入机制和农业保险担保制度。

此外,苏州将全面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推进富民强村进程。据顾杰介绍,除了着力构建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外,还将强化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措施,配送大棚、合作社股份,建立低收入农户快速增收机制。在壮大集体经济和资产收益分配上,加快“政社分设”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公益性和社会事业建设支出合理承担机制;加快建立股份合作经济增量扩股,让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更加惠及百姓。(半月谈网/记者

秦华江

陈刚)

黑龙江中公教育官方微博:http://e.weibo.com/hljoffcn

    以上《国内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建议研究引言》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国内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建议研究引言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国内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建议研究引言》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