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脚力、听力、脑力都要好

当我们平稳地穿行于城市街道时,地下有我们看不见的城市“大动脉”,源源不断地为市民输送水、电、通讯信号……这就是被誉为城市“生命线”的地下综合管廊。城市。 综合管廊将电力、通信、供水等市政管道全部纳入廊道,兼顾城市的“面子”和“里子”,解决各类管道蜘蛛网密集、道路重复开挖等问题,改善城市空间。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是我国建设的第二座综合管廊。 于2004年建成投入使用,全长18公里。 为了维持大学城综合管廊的正常运行,管廊操作员冯如秋每天穿梭于地下管廊中,检查水管是否断裂、高压电缆连接是否松动、光纤正常,做好城市地下“生命线”的保护者。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

腿力、听力、视力、脑力都需要良好。

近日,记者走进广州大学城光美校区旁的综合管廊值班室。 管廊运维官冯如秋坐在电脑前,通过智能平台实时监控管廊运行情况。 据介绍,管廊内设有视频监控、温湿度监控、氧气浓度检测、水位检测等系统。 一旦出现通风不良,屏幕上就会有提示。 但这些监控设备无法实现全覆盖,会存在一定的盲点。 因此,12名综合管廊运维人员负责人工巡检,冯如秋就是其中之一。

冯如秋

管廊操作员是一项辛苦的工作。 上午9点左右,冯如秋换上灰色工作服,将对讲机和氧气检测仪分别放入左右工作服口袋,拿上手电筒,戴上安全帽,跨上工具包,在管道走廊巡逻。和他的伙伴。 包里装着冯如秋的各种“宝贝”,包括电工刀、测试笔、螺丝刀、扳手等10余件工具。

冯如秋可以通过值班室的楼梯直接下到管廊内部。 这里和外面有两个世界。 长长的管廊一眼望不到尽头,照明完全依靠头顶的白炽灯。 记者了解到,大学城综合管廊内部高2.8米,宽7米。 一侧从上到下铺设了三根巨型管道。 热水、生活用水、杂用水分别在其中流动。 另一边还有几排钢架。 ,架子上摆放着不同颜色的光纤。 中间的通道很窄城市地下管廊,只容得下两个人并肩行走。 这条三仓管廊沿大学城中环路布置,全长10公里。 此外,还有水、电单体仓库专用管廊,全长8公里,分布于大学城各支路。

管廊内的光线有些暗淡。 冯如秋用手电筒检查水管是否漏水,高压线连接是否松动,光纤是否正常。 一般来说,冯如秋每天巡逻6公里,在地下度过近5个小时。 “作为管廊操作员,除了腿力和视力外,听力和嗅觉也很重要。” 冯如秋告诉记者,巡线时要看六方听四面八方,仔细听是否有漏水、电缆等声音,有没有吱吱响声或者有什么特殊气味。 此外,管廊运维人员也很考验脑力。 能够成为一名电工是基础,还需要了解机械、自动控制、消防等各方面的知识。

在走廊巡逻时遇到眼镜蛇

行走在广州大学城,道路绿化带中每隔200米就能看到一个维修口,这也是一个投料口。 如果智能系统检测到管廊出现问题,冯如秋需要打开道路养护门,通过四五米高的直梯,系好安全带,下到管道处。画廊。 据了解,为保证综合管廊内空气流通,大学城共安装了244个通风口和排气扇。

地下综合管廊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这使得运维人员的日常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管廊是各种小动物的“天堂”。 管廊作业人员巡查时,经常会发现流浪猫、蛇、青蛙、老鼠等,行走时要特别小心。 冯如秋在管道走廊巡逻时,还遇到了盘踞在管道下面的邦加蛇和眼镜蛇。

地下空间仍然存在许多未知的危险,例如氧气浓度不足、一氧化碳浓度过高等。 因此,管廊运营和维护人员必须把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 冯如秋说,巡逻前,所有排气扇必须提前一小时打开。 巡逻线必须两人一组。 如果有紧急情况,对方可以及时报告并处理。 另外,你随身携带的氧气检测仪,如果遇到低氧或有毒气体,会自动报警。

广州大学城的地下管廊大部分直接建在道路绿化带下方。 广州夏天很热,管廊里没有空调设备。 冯如秋经常走来走去,工作服都被汗水浸湿了。 管廊内没有鲜花绿植,没有通讯信号,没有繁忙的交通,只有水管、电缆等设备。 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听到周围的风扇声、头顶马路上汽车驶过的声音,以及同伴沙沙的脚步声。 对于大多数管廊运营商来说,长时间在地下工作不仅辛苦,而且无聊。 “刚开始巡逻时,难免会感到有些孤独。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专注于工作,我就慢慢习惯了。” 冯如秋说道。

保障大学城能源供应安全

冯如秋今年49岁。 他曾经是一家钢铁厂的机械工程师,每天与大型机械设备打交道。 2018年,他转行,成为一名管廊运维人员。 三年来,冯如秋为管廊消除了诸多风险。 去年11月,冯如秋在管廊巡逻时发现地面出现裂缝。 他仔细一听,听到了漏水的声音。 经检查,原来是广州大学城南地铁出口处正在进行施工,导致管道轻微移位,热水管出现裂纹。 冯如秋及时发现了这一隐患并报告处理,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除了检查电源、供水等管道外,冯如秋还检查管廊内的氧气检测仪、温湿度测试仪、照明设备、排气扇等是否正常运行。 “遇到台风、大雨,我们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紧张,打雷可能会导致控制系统跳闸,如果大雨灌入管廊,还可能造成电路设备故障,最终导致大面积停电。”大学城。” 冯如秋说道。

冯如秋还记得三年多前的台风“山竹”。 超强台风导致地面供料口被堵塞。 大雨倾盆而入管廊,水可能会到膝盖。 冯如秋和同事们都穿上了雨鞋。 他们趟过管廊里的水检查设备并添加水泵。 “管廊里有一个集水井,雨水会从地面流到集水井,井里的水泵将水排出去。不过,水泵可能有问题,所以必须要大雨期间随时检查。” 冯如秋说,把水全部排除后,我们还需要到水井里检查更换水泵。 提水井工作环境恶劣,阴暗潮湿,地面泥泞,恶臭阵阵。

但谈起这份工作,冯如秋却很乐观。 虽然这份工作单调,但每天步行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为大学城的能源安全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一种幸福。

▎65公里综合管廊建设凸显新建管廊需求

目前,广州已建成综合管廊65公里,在建167公里。 主要有三种建造形式。 一是沿轨道交通11号线建设环城综合管廊; 二是结合南沙自贸区、中新知识城、天河智慧城、琶洲互联网集群等新区规划建设综合管廊。 广州区、广州钢铁新城、国际金融城等重点区域41个路段综合管廊开工建设; 三是综合管廊与光华一级公路等道路建设同步实施。

广州初步形成了以中心环为核心、多条放射状线路为延伸、干线、支线、电缆相结合的综合管廊骨架体系。 但由于重点城区综合开发、城市更新以及新建道路、轨道交通等建设计划的实施,供水、电力、通信等管道需求激增,新建管道的需求激增。管廊建设更加突出。 研究确定管道需求匹配刻不容缓。 综合管廊建设实施方案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

根据《广州市地下综合管廊“十四五”建设实施计划项目汇总表》,广州市共规划地下综合管廊项目12个,管廊规模119.2公里,预计投资21.358亿元。

▎检查、修复管廊,有问题立即赶到

“水封井里满了水,可能出现了故障,请尽快过来查看。” 刘国雄是广州大学城地下综合管廊的一名安全员。 检查和维护是他的主要任务。 刘国雄曾经是一名电工,现在已经当了6年管廊安全员。 通常情况下,如果管廊运维人员发现设备故障,刘国雄需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抢修。

刘国雄

此外,刘国雄还需要对管廊进行专项检查和维护,检查消防系统、监控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和照明系统,对排水泵、通风和照明设备进行维修,并报告维修结果到调度中心。 作为一名安全员,刘国雄还负责检查同伴的工具袋,将工具袋一一打开,然后仔细检查每件工具是否有损坏。 “虽然我们每天在楼道里呆的时间很长,很辛苦,但考虑到我们保护的是千家万户,不能大意,我们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所以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 刘国雄说道。

▎打造城市“地下生命线”,改善城市地上空间

目前,琶洲西区地下综合管廊正在紧张建设中。 管廊总长7公里多,包括双塔路综合管廊、磨碟沙路综合管廊、琶洲北街综合管廊等7条管廊。 。 记者走进北大街副管廊段看到,管廊主体部分已经完工。 管廊通道非常宽敞,左右两侧均已安装支架。 未来还将铺设电缆、光纤等地下管道。

管廊如何建设? 工艺的秘诀是什么? “管廊施工与地铁施工类似,主要采用明挖法,开挖地下基坑,在基坑内施工管廊结构,难点在于管道的工艺设计廊道包括土建和机电建设,需要合理设置各出线库位置、廊道内口结构及管道布置,满足各管道入口廊道及周边土地的使用需要。 琶洲西区地下综合管廊中国隧道项目部总工程师李国伟告诉记者,琶洲西区是互联网聚集区,管廊周边地区有不少在建项目和已竣工的办公楼和办公楼。交通繁忙,这给管廊建设增加了难度。 李国伟带领团队不断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我们把它拆成几个部分,把每个管廊分成多个小段,每个段大约100米到200米,我们一个一个完成。” 作为该项目的总工程师,李国伟要制定施工方案、协调项目规划、控制项目。 进度和施工风险。 前期工作主要是土地使用协调,包括管道搬迁、绿化搬迁、交通分流等,以及施工人员和机械投入的管理、技术交底、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 后期工作主要是组织项目验收。

李国伟

李国伟还参与了梅州江南新城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等多个综合管廊的建设。 “管廊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地上空间环境,避免道路重复开挖。 作为管廊建设项目的总工程师,能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是我最大的幸福。”

▎每天在工地工作10小时以上,每一分钟都保持精力充沛

在琶洲街西地下综合管廊,土方队施工人员驾驶挖掘机进行基坑开挖。 该管廊断面开挖深度为7.5米,管廊净空高度为3米。 琶洲西区地下综合管廊华隧道项目部工程部主任李健表示城市地下管廊,管廊施工相对复杂。 除标准路段外,还必须定期建设综合入口、出口仓库、进料口等附属建筑。 管廊土建部分竣工后进入机电安装部分,包括通风、照明、气体检测、温湿度检测、监控、消防、支架等配套设备设施。

李健

琶洲西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于2019年7月开工,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李健每天都在施工现场坚守10多个小时,督导各施工队,在2019年完成施工。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规范和方案要求。 每一次传球都很好。 每一道工序完成,李健都要仔细检查钢筋型号、绑扎间距是否符合要求,保护层厚度是否符合标准,脚手架搭设是否符合标准,模板是否平整、符合要求。要求、混凝土浇筑质量是否可控等。

工地坚持24小时施工,夜间巡查对李健来说也很正常。 “场地狭窄,工序较多,必须合理安排各工序的施工顺序,才能保证现场施工有序进行、工程进度可控。作为一名工程施工人员,在为了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管廊的每一段施工,施工现场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李健说。

统筹/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雅诗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春林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 记者:苏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