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 新年伊始,河北雄安新区的建设工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施工人员的指挥下,55米长的管廊架设机横向移动,将管廊组件“完美”拼装在一起。
自城市诞生以来,塑造城市之美、创造美好生活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显着提高,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排水内涝、架空线路“蜘蛛网”、“道路拉链”、“路面塌陷”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甚至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早在2015年8月城市地下管廊,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 截至2022年6月底,七年来,全国279个市、104个县共开工管廊项目1647个、长度5902公里,形成管廊总长3997公里。 可以说,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不仅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也保障了各类管道的安全。 例如,被称为雄安新区地下“大动脉”的地下综合管廊,汇集了水、电、气、热、管网等城市运行基础管道。 建成投入使用后,不会出现“抬电线、降井盖”、“马路拉链”等问题。
人民城市是人民建设的,人民城市是为了人民的。 近年来,我国综合管廊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总体上仍存在制度标准不够、规划建设缺乏协调、部分管廊通达率低、通行率低等困难和问题。建设、运维资金压力较大。 问题,仍有改进的空间。 下一步城市发展,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协调城市布局的经济需求、生活需求、生态需求、安全需求。
随着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向下开挖的地下空间也需要规划。 因此,城市管理者在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时,需要树立“一盘棋”的方法,力求在规划时有统筹兼顾的意识,使城市建设发展不能只注重“面子”。 ”,还要注意“里子”。 特别是要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努力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 管廊虽然埋在地下“看不见”,但它对民生的改善却是真正“看得见”的。 地下管廊对于节约空间资源、增强管道运行的可靠性、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改善市容环境具有决定性作用。 也让市民的出行更加便捷舒适。 这是一项具有多重目的的民生工程。
一座城市的美在于它的形象和气质,也在于它的内涵和品味。 不仅要有看得见的繁荣和美好城市地下管廊,更要有看不见的保护和安全。 因此,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城改造,只有地上地下齐心协力、面对面建设,才能让城市发展更安全、环境更生态、生活更美好! (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