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综合管廊是指用于地下集中敷设电力、通信、排水、燃气等市政管道的公共隧道。 在我国,这项建设起步较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下综合管廊逐渐普及,地下空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着提升。 在黑龙江哈尔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一期工程即将竣工城市地下管廊,预计年内投入使用。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实地勘察中,我们首先从工作人员检查街道沿线的管道开始。 在一条街道上,工作人员发现地下水管出现泄漏。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日常的腐蚀、压力等都会对城市地下管道造成损害。 一旦需要维修和搬迁,道路就要反复开挖,这也是困扰很多城市的道路拉链问题。
践行绿色发展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必须解决道路拉链等问题,地下综合管廊近年来在国内不少城市得到普及。
作为我国首批10个试点建设城市之一,哈尔滨于2015年初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一期计划建设11条管廊,总长25.5公里。
管道从分散直埋向集约化管理转变,需要将管道移出地面,建成后再集中移入。 但在哈尔滨,此项施工需要在地面冻层1.8米以下施工。 为了降低成本、避免重复作业,哈尔滨市首先将正在进行的地铁工程与管廊建设结合起来。
哈尔滨冬季漫长,现场混凝土搅拌条件不足。 地下综合管廊有效施工工期比其他城市缩短近四到五个月。 为了争取时间,哈尔滨率先将工厂化预制混凝土装配技术应用到管廊建设中。 将原来现场浇筑混凝土的步骤移至工厂,即使在冬季也能提前生产出夏季施工所需的预制件。
采用这些新技术,哈尔滨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可减少施工场地面积50%,缩短工期30%以上。 预计今年10月左右,哈尔滨市25.5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将竣工。
地下,各种管道互不干扰,干净有序; 地面上没有蜘蛛网般的电缆,道路也不需要“开膛破肚”。 管廊投入使用后城市地下管廊,将帮助哈尔滨市容纳1000多公里管道,节省管道运营成本6亿元,组织释放近3平方公里土地资源。
据了解,2016年、2017年,我国每年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2000多公里。 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一批国际先进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 届时,总体规模有望赶上一些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