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 >> 培训总结 内容页

三国时期的蜀汉重臣李严结局怎么死的?

我们都知道刘备入川,击败刘璋,拿下汉中后,成功建立蜀汉王朝,而这蜀汉王朝的建立,却存在两大强大的集团,一个就是跟着刘备入川的荆州集团,另外一个就是当年跟着刘焉入川的东州集团,刘备入蜀过程中,东州集团的人才就出现了大面积的跳水,加入了刘备阵容,而属于益州本地的豪族,比如张任等,就出现了殊死抵抗的局面。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备认识一个东州的将领李严,也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主人公,蜀汉王朝最不幸的名将。早期的李严,能力不凡,被刘备看中,为蜀汉王朝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杰出的贡献,这也为其成为刘备的托孤大臣,奠定了基础。在武功方面,能在刘备还在汉中的时候,平定后方叛乱,

公元213(建安十八年),本来是刘璋护军的李严,带着部队投降了刘备,瞬间获得刘备的器重,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接下来,不仅在文治方面参与了《蜀科》的定制,其治政能力十分优秀,曾以致“吏民悦之”,这个时候的李严,在军政方面确实有两把刷子。刘备兵败白帝城,麾下良将贤臣几乎要阵亡,在这个关键时刻,急需一个军政多面手来总揽东线事务,按理说诸葛亮无疑是最佳人选,不过,诸葛亮身为丞相,刘禅在成都,不可轻易离开,想来想去,也就这位军政贤才李严颇得心意。

很快,李严被刘备直接征召,从地方官吏,迅速提拔为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执行一切政令的首脑。刘备病逝之前,又给李严加了官,封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成为权倾一时的大将,跟诸葛亮成为蜀汉王朝的托孤大臣。

《三国志》: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李严,从地方官破格提升为中央重臣,按理说这是最大的幸运,却没有想到,这却才是李严不幸的开始。他一步步地走向了毁灭的根源,就是从成为托孤重臣开始。

刘备病逝后,蜀汉王朝权柄最大的两个人,无疑就是诸葛亮和李严,李严虽然为尚书令,实权大,但是诸葛亮是丞相,而且还兼录尚书事,可以说比李严高一级,而李严的“中都护”,就是统领着所有的中军,相当于后世总统帅,不过当时刘备在永安建立的行宫,而且让李严留镇永安,无疑是让李严统帅以陪都永安为中心的东面部队,并不是把蜀汉军权交给李严,其中东面部队之中,还有赵云的兵马。刘备这样的安排,其中有一点,无疑是让身为东州集团的李严能够巧妙的制衡荆州集团的诸葛亮,这样才能让刘禅坐稳皇位。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显然看出,李严并没有做好刘备安排的任务,反而滋生出强大的欲望,开始想要获得更大的权力,更高的权位。

首先,李严就开始巧妙的讨好诸葛亮,劝诸葛亮加九锡,进位为王,说不定,接下里就开始让诸葛亮取代刘禅。如果诸葛亮加官进爵,同为辅政大臣的他,自然也会加官进爵。不过,诸葛亮是何许人也,忠君爱国的完美贤臣,自然没有让李严满意。李严一计不成,又开始搞事情,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意图划分五个郡成立巴州,让自己担任巴州刺史,好与诸葛亮的益州牧相抗衡。这样的要求,诸葛亮也没有答应,但是又不想搞得太僵,就忍了。诸葛亮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认为自己与李严还是可以相忍为国、并肩合作的。

然而,李严还是不死心,多次利用诸葛亮北伐期间,不听其调令,甚至违抗军令,要挟诸葛亮给自己加官开府。无奈之下,诸葛亮为北伐事业能够稳定有序,就不停地满足李严的要求,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还把相府事务委托给李严,委以运粮重任。可惜,诸葛亮低估李严贪婪的内心。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上之战大破司马懿,形势一片大好,却因李严的军粮供应不上,被迫撤军。这次“军粮供应不上”成为李严倒台的关键原因,准确的说是李严对诸葛亮的发起的一次有预谋的扳倒行动。先假传圣旨让诸葛亮退兵,当诸葛亮真正退兵后,李严又谎称军需充足不知道为何大军退兵,用意在于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又假意上书说这次撤兵,是战术上的撤兵,为了引诱敌人罢了。

可惜,诸葛亮不是蠢猪,面对李严闹剧一般的耍宝,实在忍无可忍了,直接将罪证拿了出来,将李严的前后书疏原本手迹递上去,李严的错误和矛盾一下子暴露无遗。并上书弹劾李严,废李严为民,流放梓潼郡。

李严,是蜀汉王朝一个犯错的典型,那就是从励精图治向追求享乐的蜕变典型。他本来是幸运的,却又成为最大的不幸,不思进取的他,毁掉了他的一生。公元234(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死后,考虑到没有人再启用李严,李严也激愤发病,不久去世。一个本来权倾一时的大将军,就这样的毫无作为的死去,是他一生的悲哀。

TAG标签: 蜀汉重臣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