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写以物喻人的作文
最近,我听到我们学校的钟老师在讲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卷第四组第三课《落花生》。 很少练习写作,这是文中的难点。 《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 课文重点讲述了全家人庆祝花生丰收的节日。 通过从外到内讲述花生的价值,揭示了人们应该学习花生默默奉献、不求名誉的品格。 这是一篇以物喻理、以物喻人的好文章。 课后安排了一次简短的写作练习,要求如下:作者从花生米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你从周围的事物中学到了什么? 尝试选择一件事来写。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果想写出一篇优秀的以物喻人的文章,难点之一是如何选择与人的性格相似的事物的特征; 确定了事物的特性之后,应该使用什么? 第二个难点是具体描述事物的特征; 第三个困难是通过从物到人的自然过渡来揭示生命的原理。
我认为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以读促写,以读解法。
考虑到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还没有正式接触过用物来形容人的文章借物喻人小练笔,在讲授《花生》课时,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体会到做人的原则。 初步了解以物代人的写作手法:父亲引导孩子讲花生讨论人生,父亲称赞花生的品格说明他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父亲教育孩子要学习花生优秀的品格,注重现实,不要炫耀自己,要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不要做一个只顾尊严而不善良的人”。为他人。” 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2. 例子引领潮流,而且很微妙。
让学生掌握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特别是让学生写出以物喻人的好文章。 光靠空洞的写作理论说教是不够的,仅仅依靠“罗花生”的例子也是不够的。 因此,建议教师选取几个“从物到人的隐喻”的例子,如赞美蜡烛、粉笔等,让学生从更感性的材料即案例中默默感受,以便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从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练习”,体验写作,掌握技巧。
您可以从以下示例中进行选择:
蜡烛体较长,颜色有白色、红色和彩色。 白色的像晶莹剔透的柱子; 红色的像玛瑙; 五颜六色的,就像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女孩从天而降。 燃烧时,蜡烛的小火苗随风摇曳,十分美丽。 烛泪也顺着长长的烛身流了下来,如同晶莹的宝石。 凝结后,宛如沧桑的松柏。 而且,现在人们有了电灯,他已经被遗忘在某个角落了。 只有停电的时候人们才会知道有蜡烛这个东西,然后才会找到他。 然而蜡烛却没有丝毫抱怨,依然一如既往的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他这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赞扬吗?
如果无私奉献的蜡烛可以被我们称赞,那么老师,蜡烛一样的园丁,难道不应该值得称赞吗? 老师们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祖国的花朵。 老师每天早起,在学校吃粉笔灰。 当他教的学生考上好学校时,老师松了口气。 然后,他教导了另一群祖国的花朵,并看着他的学生成功。 老师退休了,仅靠微薄的退休工资生活。 这个时候,人们早已忘记了他,但他们却无怨无悔。 “蚕到死丝不竭,蜡炬到哭才干”。 这不正是老师的写照吗? 老师真的太棒了!
我喜欢无私奉献的蜡烛,更喜欢像蜡烛一样平易近人、令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3、巧妙引导,拓宽思路。
五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圈子窄,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缺乏深刻的理解。 因此,引导孩子选择贴近自己实际、有一定感悟的事物至关重要。 为了让学生明白小作文要求中提到的“身边的事”都包括哪些内容? 范围有多大,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讨论,把事物分为三类,即:植物类——如草、石榴树、松树、野花等;植物类——如草、石榴树、松树、野花等; 动物类——如蚂蚁、蜜蜂、老牛等; 物品——如粉笔、蜡烛、铅笔、橡皮等。这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 下一步是想一下你最熟悉哪件事? 如果你经常看到或者接触它,你就会从中得到更多的感悟,然后决定选择写什么。 这样,学生就可以“尽其所知,不言而喻”。
4、确定题材,详细描述特点。
在很多事物中,学生很难系统地概括事物的性质和精神。 从性格和精神上把具有相似品质的人联系起来就更困难了。 因此,正确选择借用的物品,仔细观察,记下物品的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所说的特征,就是借来之物的隐喻特征。 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理解和写作上。 无论是写植物、动物还是物体,能够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发现此类事物的独特特征,是这个小小的写作实践中最关键的事情。 例如,写蚂蚁发现一条大毛毛虫,许多蚂蚁聚集在一起把昆虫带回家。 学生会发现蚂蚁的特点是团结协作; 写小草从岩石裂缝中长出来,在暴风雨的破坏和打击中幸存下来。 活下来后,学生会发现小草的特点是坚韧不屈; 通过写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学生会发现蜡烛默默的奉献。
5.自然过渡,揭示真相。
从借来的东西到被隐喻的人的过渡必须是自然的,不能是强迫的。 将事物的特征与人的性格、精神或思想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 在前面描述的事物的基础上,事物的内在特征应该与被赞扬的人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或者从事物中获得的灵感应该流畅地导出。 切不可脱离物而随意使用。 例如,“水滴穿石”可以与毅力的价值联系在一起,“一群蚂蚁搬运食物”可以与团结的力量联系在一起……这些都是自然的过渡。 而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引发不同的联想。 例如借物喻人小练笔,如果你面对草,你可以想到花、树和其他与之相关的直观事物。 你也可以想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或者坚韧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