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培训心得 内容页

校本教研经验介绍开展课例式式集体备课走校本教研新路子

交流文章“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两种思想。”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集体备课在我县已开展多年,在实施中,由于思想认识不足、组织不当等方面的问题,出现了重形式而轻实质、重统一而轻个性、重参与而轻实效的局面。具体表现如下:
1.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没有突出实效性。有些教师只是走过场,其实根本就没有发挥自己作为备课小组一个成员的作用。多数学校对集体备课检查验收力度小,形成了应付了事的局面。尤其是开学初,由于时间紧迫,集体备课形同虚设,教师只是单纯的突击写教案,没有进行实质性的集体备课。上课时,把集体备课的教案冷在抽屉,凭“经验”上课或者“照本宣科”。
2.集体备课空壳化。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人到心不到”,对他人提出的观点也是“左耳进右耳出”,很少有人提出缺点、疑义或表达不同意见,更谈不上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到最后顺利完成集体备课的过程,形成集体备课的教案,或由备课组某位成员提供课件,供全组教师使用,美其名曰“资源共享”,而其他教师却很少独立钻研。久而久之,弱化了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同时耗费大家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编造一些集体备课记录,换来的是形式主义的空壳和教学质量的下降。
3.集体备课变成机械摘抄资料。不少教师并不缺少先进的教育理念,而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有的备课组所谓的集体备课,只是在组长的倡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由任课教师分头“在线查找”,把网上的资料全盘吸收,不加修改“窃”为集体所有。这样的备课,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有的只是机械的剪贴、拼凑,全然不见研究的踪影。
4.集体备课缺少反思过程。集体备课应安“个人初备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