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读书以一个教师身份

踏上工作岗位15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我有过悲伤,也有过快乐;有过失败,也有过成功。学生时代,我是一个勤奋而努力的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我依然是雄心壮志,希望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一个优秀的老师。那么到底应该怎么不断地提升、充实自己,让自己向更高的台阶迈进呢?
假期里,我读了《做有灵魂的教师》这本书。本书以“做有灵魂的教师”立意,围绕教师成长的主要方面及典型问题,荟萃一线教师的经验和心得,从成长、管理、育人、品读、博客、感悟六个板块,解读鲜活、生动、富有启示意义。读完之后,我受益匪浅!特别是里面关于教师读书的内容,让我颇有同感。
文中写到: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而读书,则是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立学以读书为本。
  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教育天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一种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专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是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记得去年我们年级组因为一项课题研究的需要做了一项调查:请同学们评选出:“我最喜爱的教师”。结果我们发现,被学生喜欢的教师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这种倾向:会讲故事的教师,知识渊博的教师,喜欢孩子的教师,不偏心的教师,课堂效果好的教师……
有一个刘老师,属于比较严厉的那种,很担心学生会故意捣乱,给她投反对票,结果没想到学生对她的喜欢率达到98%。为什么?因为学生就是喜欢她课堂的深入浅出,喜欢她的无所不知。
教育走到今天,我们凭什么俘获学生的心?不是威严,不是惩戒,不是恐吓,而是爱,还有吸引学生的学识。
于是,我们倡导每一个做教师的,都要丰富自己,都要做读书人,都要做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
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读学生喜欢读、应该读的书,寻找和孩子的共同语言密码。既然教育是师生心心相印的,就需要师生之间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志趣。看童话书、诵儿童诗,观动画片,于是我们有了一颗童心,我们带着这把钥匙,走进了孩子心灵。
在孩子教育中,与其夸夸其谈地讲大人的道理,不如津津有味地分享好书的真理,夏洛的友爱,大脚丫的执着、《昆虫记》的丰富、《青铜葵花》的感动……在分享好书的同时,我们还分享了思想和真理,于是,教育便产生了。
读富有哲理的故事书、经典有趣的历史书,做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思想需要的是启迪,而不是教条。孩子喜欢听故事,我们就用故事启迪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开悟。“让我做”不如“我要做”,真理被孩子自己发现,内因被激发,动力被点燃,教育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读心灵成长的书。魏书生说:“我敢几十年不留作业,不改作业,而学生成绩不滑坡,教学质量还很高,原因在于,我把做人放在第一位,育人放在第二位,教书放在第三位。”怎样说学生才愿意听?怎样管学生才愿意做?顺道而行,无为无不为。所谓的道,就是学生的心理,打不开锁,是因为钥匙的问题,走不进学生心理,是因为我们不懂法,不得法。当我们摸透了孩子的心理,读懂了孩子的心灵,掌握了激励的技巧,找准了教育的突破口,学生还需要我们喋喋不休吗?
读教师学科专业的书,做厚积薄发的教师。心里没有阳光,如何才能点燃别人?一个教师必须对本学科所有相关知识了如指掌。不会演讲,不懂书法,不能朗诵,不知诗歌,不会写下水文,只会宣讲课本,如此语文老师凭什么让学生喜欢?语文老师古今诗词出口成章,课文名篇脱口而诵,这是必备能力。同样,各科教师都要同心圆扩大,无限扩展自己的课程知识外延。
读名师名著、教育经典。做教师的要善于借力,善于做拿来主义者。很多好的教育教学方法,经过很多名师反复验证的经验,我们要善偷活用,窃为己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还要自己开悟。像孔圣人、陶行知、魏书生、李镇西、斯宾塞、苏霍姆林斯基……人家的好东西,我们大可以借来化之,理论加实践,变成咱自己的。成长就是踩着伟人的肩膀行进,就是摸着自己的路子攀升。
读书如蜜蜂采蜜,不仅要吸收百花精华,博采众家之长,还要反复咀嚼,反复感悟,反复和自己链接。
现在就行动起来吧!读书,以一个教师的身份。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