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观后感 内容页

马睿的床前看月①光,疑是地上霜

文/马锐

司敬业

看着床前的月光,我怀疑是地上的霜。

抬头看山月,低头思故乡。

——景家堂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卷六

【评论】

在其他版本中,①也称为明月,②也称为明月。

【今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我怀疑地上有一层秋霜。 我抬起头,看到了天上的山月。 当我低头沉思时,我不禁怀念远方的家乡。

想家是人类的天性。

李白是一个不能待在家里的人。 他“东渡明海”,“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花了30万多元”,来到了安州(今湖北安陆)。 李白此行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看看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笔下的同乡——云梦泽(李白《敬亭秋游庐山辞侄序》) ”)。

古代,长江中游(今湖北一带)有两个大湖:一个在长江以南的叫“孟”,一个在长江以北的叫“孟”。云”。 后来,湖水越来越浅,两个湖合并成一片低洼、潮湿的土地。 这是云梦泽。

那么,云梦泽呢? 就在安陆。

“看湖北中部的地势,县城以南的云梦、汉川、建绵一带游巴蜀李白全文,古称云梦泽。只有安陆地势较高,地势多为平地,或者说是‘安陆’”。土地的意思。” (《民国》版《湖北县政府概况》)

安陆历史悠久。 据李家店泸河夏家寨、桑树乡胡家山等12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表明,早在4000多年前,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据《睡虎狄云梦秦简》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攻安陆”。 由此可见,在战国后期,此地已被称为安陆。

秦汉时期,安陆管辖范围较大,包括今安陆、云梦、应城、孝感四郡,以及汉川、黄陂、汉阳、京山等县市的部分地区。 到了三国时期,安陆已属吴国版图,管辖范围逐渐缩小??。 直到隋炀帝大业初年,郡县才基本定型。 此后虽然偶尔有分拆合并游巴蜀李白全文,但总体变化不大。

唐代时,安陆是一座大城市。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改安陆县为安州刺史署,后升为都督府。 是淮南路西段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李白未到安陆之前,“东游魏、阳,历时不到一年,散黄金三十万余元,少年有难者,皆济之”(李白《裴史》)上安府长”)。 目前,我身上带的钱已经快用完了。 来到安陆后,我逐渐为缺钱而感到尴尬。

古今中外,最伟大的艺术品并不一定是巨额投资、宫廷关注、媒体炒作、权威推崇的结果。 相反,它们往往是艺术家的困难、痛苦、破坏和挫折的产物。 静谧的秋夜,只有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山顶,诗人不禁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于是,《静夜思》诞生了。

在李白的笔下,月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事物之一。 据专家统计,李白现存1050首诗中,直接写月的有299首,占28.5%(毛晓红、甘成英,《李白咏月诗对巴蜀文化意象的支撑与塑造》, 《李白丛研究》第八辑)。

李白为什么认为照在地上的月光是秋霜? 这与安陆的气候有关。

安陆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建水河上游,东经113°19'-113°59',北纬31°04'-31°29'。 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特点是春秋短,冬夏长,四时分明。 年平均气温15.8℃,平均降水量1117毫米/年,霜期为11月20日至次年3月20日,持续119天/年。

因为已是深秋,李白自然认为映在地上的月光就是新鲜的秋霜。

仰望山月——与家乡四川的巍峨大山相比,安陆的山并不高。

从大地构造位置看,安陆位于秦岭褶皱系东段南部和扬子准地台北缘中段,两者主要以断裂为界。 北部多以西北—东南走向的褶皱和断裂为特征,后期东北、东北走向的平坦推理层发育,构造复杂。 地层较古老,多受区域变质作用,岩浆活动频繁。 南部属于中、新生代形成的盆地和海槽。 沉积作用主要表现为残余洋盆的碳酸盐构造和陆相碎屑构造。 它是云(孟)营(城)凹陷的一部分。

在地质运动作用下,安陆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 北部为丘陵丘陵地层,南部为河谷平原,地势平坦、肥沃; 东部丘陵起伏,西部深邃幽深。 建水河纵贯全境,漳水河自西向南流淌,山水环抱,水陆纵横。 境内较著名的山峰有百兆山(碧山)、太平寨(石门山)、姜家山、王子山、梁家山、毛家山、凤凰山、药宝山等。

至于李白在安陆的哪座山上看到了月亮,现在已无从考证(一种说法是这首诗写于湖北广水市西南的寿山,与安陆西北接壤)。

我低下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李白的故乡,千里之外的剑南路长隆县(今四川江油)。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宇宙的阴阳运动产生了世界上的万物和四时的黎明和黄昏。 外界事物的季节变化也会触动人们的心灵。 春天和秋天是变化的季节。 春天草又绿,秋天开始霜。 当四个季节更替时,大自然的景色也会发生变化。 诗人最喜欢写春秋两个季节。 “悲伤来自金秋落叶,欢乐来自嫩春。” (陆机《文赋》)因此,这个时候,人与自然就会产生共鸣:看到季节的变化,心里就会有所感动。 春花秋月谁情最深? 当然,他是一个流浪者。

与生机勃勃的春天相比,苍凉的秋色更容易使诗人悲伤。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有悼秋的传统。 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就说过:“日月忽不泛,春秋乃时令,唯草木零散,唯恐美人暮。” (屈原《离骚》)他的学生宋玉也说:“悲啊,秋气已尽,草木萧瑟腐烂。” (宋玉《九编》)唐代陈子昂云:“日已深夜,秋风将至,岁月已逝,摇落其间,香何可得?” ” (陈子昂《情怀》)

秋天真是一个悲伤的季节。 叶子一天比一天黄,一天比一天稀,掉落的也一天比一天多。 因此,秋的哀伤不仅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也是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共鸣。 这是生命失去并即将结束的悲伤。 古人云:“秋学者易病”。 诗人常常在草木凋零的秋天感受到衰老的悲伤(叶嘉莹《唐诗叶嘉莹》)。

在这种情况下,游子心中最常见的念头就是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思念故人。

当一个人想家的时候,他会想办法安慰自己。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李白安慰自己的方式当然就是写诗。 李白善于赋予无生命的自然以生命。 山水、日月、风云、雷电等,都是无生命的。 然而,在李白眼中,大自然的景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的笔能够赋予自然新鲜的生命。

中国文学作品中常常描写明月,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感受。 这是因为,如果人们与亲人、朋友分开,生活的环境完全不同、完全隔绝,但总会有一个美好的共同点能够成为彼此心灵的纽带,那就是光明月亮。 安静孕育智慧,智慧孕育思考。 月光普照大千世界,即使亲朋好友相距遥远,在异乡游子眼中仍看到同样的明月。

越伟大的诗人,越有这种永恒的孤独感。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在于他们往往比普通人更注重更高、更长久的情感。 你一定要写出全人类最深沉、最深刻的思想感情,这样才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对读者有更强的感染力。

判断一首诗的好坏,不是看它的外表,而是看它所传达的情感和生命的深度。 《静夜思》篇幅很短,文字也很简单,但情景交融,为读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游子秋夜思乡”的画卷。 语言平实而意味深长,准确地描绘了人类普遍的“思乡”情感。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把美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悦耳目,二是悦心意,三是悦心神。 《静夜思》能够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审美感受,因此会经久不衰,广泛传播。 无论古今中外,任何人读到这样一首清晰明朗的诗,都会被其中蕴含的浓浓乡愁所感动,引起强烈共鸣——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或者说是李白内心的张力。 。

中国文学的巅峰是唐诗,唐诗的巅峰是李白,李白的巅峰就是这首《静夜思》。 《静夜思》是中国诗歌史上当之无愧的珠穆朗玛峰。

【关于作者】

马锐,又名余,四川江油人。 四川省第六届劳动模范、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绵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