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读后感 内容页

杨茂秀《好老师是自己找的》读后感

  杨茂秀《好老师是自己找的》读后

  什么样的教师属于好老师?这还真是个不好回答的问题。被评为全国教师楷模,应该是一个好老师了吧?但他们之中的于漪老师却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既然还在“学着做教师”,肯定是因为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啊。《好老师是自己找的》是杨茂秀教授的一本教育故事集,在这本书中,杨秀茂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了“好老师”的特质,并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帮助读者思考教与学、成长与改变的意义。

  一、关注孩子创造特质

  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潜质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辨认整体的本领;二是无畏无休的体验,三是无偏见。这在儿童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很充分地体现出来。

  比如说孩子发现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物品,他总是用力地看着,小心翼翼地将它摸来摸去。他闻它,咬它,拿它去敲击别的东西,能吃就将它吃下去,不能吃就将它丢的远远的,然后再找回来换个方式玩它……他开展着无畏无休的体验,试图从整体上认识这个物品是什么,而且对这些物品是没有偏见的,无论是一块黄金或者是一个碎石子,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

  比如说孩子对母语的学习。在学会说话的过程中,他不会单词的拼写,不知道基本的语法,更不会书写文字,他的学习采用的就是整体辨认的办法。听到大人在某个环境下经常讲某句话,他就会在同样的环境里也尝试着去说一说,若被人取笑,他会渐渐明白这句话自己不能说,若被人赞赏,他就会进一步强化同类语言的表达。正是由于这种无畏无休的体验和对语言本身的无偏见,才使得孩子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语言的规则,在不同的环境和场合准确表达自己。

  儿童的这种学习,杨茂秀教授称之为“全身学习”。他先不做判断,而是尽量扩张自己体验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一种学习活动和成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杨教授认为,大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是一直在进步。我们学会惧怕、尴尬、不好意思、守规矩,这些都很重要,但在获得这些同时,往往也失去了怕怕也要试一试的探索精神。

  杨教授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特别发人深省:又一次进行教师培训,主讲者给每一位参加培训的教师发了一张A4纸,请他们将这张纸对折起来,结果99%的学员折叠的方式是一样的。当主讲者告诉这些教师还有很多种折法的时候,他们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摇头不信,甚至还有的激动地站起来表示其他折法都是不可以的。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教育那可怕的一面,用现代化工厂标准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每一个成品的品质都是相同的,在同一个教育环境中长大的人,对一些平常的指令、一般概念的了解,也是多么相似啊。

  一个好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会关注到孩子这种“全身学习”的特征,他不会要求孩子们按照成人的传统和习惯来进行思考,而是努力呵护孩子们这难得的创造潜质,让孩子们在学会理性的思维过程中,容纳别的可能性。

  二、好的教育是无痕的

  在走访学校的时候,看到教师在课堂里声嘶力竭地讲、学生在下面懒洋洋地听,课后总是会问授课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去学呢?老师通常这样回答:试了,但效率很低,教学进度完不成,没有办法,只好自己来讲。

  对于长期以来都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来说,教师突然说让学生主动学,学生当然会不适应,而且这个不适应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进度当然会慢下来,所谓的“效率”自然也不会搞。教师这里所说的“效率”是教室上课推进教学进度的效率,并不是学习的效率,如果真的培养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效率一定会提高很多。追求怎样的效率,也是教师们应该思考清楚的一件事情。

  杨茂秀教授说:“孩子怎么没有变成善于学习的人呢?我想,就是因为太多人都处心积虑地想要教他,却忘了给他自己选择、自己活动、自己去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机会。”“学习者如果一切都被安排,如何有机会学习安排自己呢?”皮亚杰也说:“把一样东西交给人家,有时是剥夺那个人自己发现那东西的机会。”好的教育是无痕的,就像一双合适的鞋,虽然每天穿在自己的脚上,但并不感觉到鞋的存在。

  巴西著名的思想家保罗·佛莱尔将教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高在上提供知识的师长或教练;第二类教师主动参与教与学的活动,把观念跟观念的操作带入学习情境,挑战学生,要他们做独立的思考,把教室跟社群之间的互动带往某一种理想的境界;第三类教师其实像艺术家,小心翼翼在会与不会之间走钢索的人,跟学生们一起做智性的体操,跟学生们一起玩想象的游戏,一起做以文学形式为基础但内容却无所不包的思考实验。

  按照这样的划分,好教师应属第三类了。好教师应该是一座桥,是一座连接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桥梁,这个桥梁要从无知到有知,将孩子内在的感知、生理与心灵的需求,与外在的环境、文化的氛围结合起来,把混沌变成明亮,它不是一种解构,而是一种建构。

  杨教授认为:教学这种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老师晓得如何把自己不会的,教到他的学生会,而且学生又会回头来把他的教师教会;相对地,学生学会的不只是学习,也学会教学,而师生之间共同的特点是:都会在适当时机提出良好的问题。

  三、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

  孩子在学习中,如果遇到对某个问题不理解,教师或者家长反复讲了多次,孩子就是不能接受,这个时候家长或者教师该怎么办?

  杨茂秀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到朋友家中去,正好看见朋友在教自己的孩子做数学练习。9+9=?孩子回答是17,家长让孩子做了很多次,孩子依然坚持17这个答案。搞的家长很不开心,说出了“算不对就不给吃饭”之类的赌气话。在杨教师圆场,并将饭吃了之后,杨教授问孩子是怎样想到17这个答案的,孩子回答说:我想8+8=16,那么9+9应该等于17啊。因为9比8大1,17也比16大1啊。

TAG标签: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