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乘方说课设计范文

日期:2019-05-20  类别:说课稿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说课设计范文”这篇数学说课稿由学科吧(jsfw8.com)为您编撰,希望为广大数学教师在教研说课竞赛等活动中参考。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初一年级第一章第五节作如下的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有理数的乘方是初一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要4个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
4、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实践探究式。
三、说学法
根据初一学生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课堂上采取由浅入深的启发诱导,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方式由“学会”变为“会学”。
四、说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目的之一是使课堂生动、形象又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之二是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引入新知
a(1)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下图是细胞分裂示意图,当细胞分裂到第n次时,细胞的个数是多少?
第1次分裂第2次分裂第3次分裂第n次分裂
(2个)2×2(个)2×2×2(个)几个
(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归纳同时板书问题答案)
板书答案:(1)a&%8226;a
(2)a&%8226;a&%8226;a
n个
(3)2×2×…×2
1、提出问题:以上答案有没有简单记法和读法?a&%8226;a&%8226;…&%8226;a怎样简记?怎样读?(让学生结合课本思考回答、教师适当的启发、归纳同时板书问题答案)
板书答案:a&%8226;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
a&%8226;a&%8226;a简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
补充:a&%8226;a&%8226;a&%8226;a简记作a4,读作a的四次方
n个
2×2×…×2简记作2n,读作2的n次方
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
n个
即:a&%8226;a…&%8226;a简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
2、同学们想一想?以上乘法与前面学习过乘法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观察回答,教师引入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归纳同时板书问题答案)
板书: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如图:
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
例如;在94中,底数是9,指数是4,94读作9的4次方,或9的4次幂。
一个数可以表示成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5=51,
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
3、提出问题:到目前为止,对有理数来说,我们学过的运算有哪些?分别是什么?运算结果叫什么?(让学生讨论交流回答,教师板书问题答案)。
板书答案:
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结果:和、差、积、商、幂
4、提出问题:在an中,底数a表示什么?指数n表示什么?an就是多少个什么相乘?(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表意见、教师归纳、补充说明、板书答案)
板书:底数a表示相同的因数,可以是任何有理数;
指数n表示相同因数的个数,现阶段是正整数;
n个
an就是n个a相乘,即an=a&%8226;a&%8226;…&%8226;a
所以可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二)引入课本例题
1计算:(1)(-4)3;(2)(-2)4(师生互动交流、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板书过程:
(1)(-4)3=(-4)×(-4)×(-4)(2)(-2)4=(-2)×(-2)×(-2)×(-2)
=-64=16
5、教师展示题目:

(三)探索法则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5=(-2)4=()3=02=
(-)3=(-)6=34=03=
(-1)1=(-4)2=42=04=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底数和幂的符号与指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操作、完成计算、合作交流回答、教师归纳板书问题结论)
板书结论: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四)巩固新知
课堂练习:
1、52表示个相乘,是底数,是指数。
2、(-)3的底数为指数为写成乘法的形式为。
3、把(-3)×(-3)×(-3)×(-3)×(-3)写成乘方的形式为。
4、计算:(-1)5;82;(-5)3;0.13;(-)4
(第4小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认真书写解答过程,教师讲评。)
(五)拓展训练
你能完成下面的计算吗?试一试
(-2)3;-23;-24;-(-2)2;-;-
提出问题:(1)如果底数是带分数,应如何进行乘方运算?
(2)(-2)3与-23的意义是否相同?运算结果是否相等?
(-2)4与-24呢?
(3)在计算-(-2)2时,-(-2)2前面的负号能不能与括号内的负号相乘?
(4)(-)3与-一样吗?(-)2与-呢?
(让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探讨回答、教师归纳订正)
(六)能力训练
比一比:谁算得最快
(1)-32;(-3)2;-(-3)2
(2)()3;(-)3;-
(3)(1)2;(-1)2;-(-1)2
(4)1-23×;-22-(-2)2
1、学生完成计算(要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板书解答过程)。
2、教师讲评
(七)小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八)布置课外作业
1、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1)6×6×6(2)2.1×2.1(3)(-7)×(-7)×(-7)×(-7)
(4)××××
2、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法运算的形式。
(1)34(2)43(3)(-1)2(4)1.23
3、计算。
(-1)2;(-0.25)3;-(-3)4;-(-1)5;
-32(-3)2;1-23×(-2)
(目的:为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人教版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总体上采取教师创设问题—学生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师生概括明晰的教学思路,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以问题为线索,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这样的设计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开始,提出问题,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归结出答案,由答案的表现形式再给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然过度到新知的学习,接着层层设问,引出乘方以及与乘方有关的概念,采用归纳类比的方法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又有利于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在引入例题1之前,创设与例题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弄清底数与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象an等于多少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转化为乘法运算来实现的,从中体会转化的思想,为引入例题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题1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
在探索法则的教学环节中,用比一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放手学生操作,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
在拓展训练环节中,设置几个容易出错的计算题,针对性的提出相关问题,采取先尝试,后引导,再探索辨析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突破难点。
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重难点,熟练的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设计了能力训练环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集体合作的意识。
更多教师说课内容,请访问中国学科吧说课网频道。


    以上《七年级数学有理数乘方说课设计范文》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说课稿»七年级数学有理数乘方说课设计范文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七年级数学有理数乘方说课设计范文》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