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2019年高一第二学期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摘要:要多练习,知道自己的不足,对大家的学习是有所帮助的,以下是中国学科吧(jsfw8.com)为大家总结的xxxx年高一第二学期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希望大家喜欢。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翰林院与翰林

①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度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藉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③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④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8年《百科知识》第11期)

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B.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

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人才结构中的最高级别。

D.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B.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情况下产生的,是一项公正的选材制度。

C.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D.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在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

D.古代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10题

杨烈妇传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①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循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②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谁人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③。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驽、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至于辩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固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李翱《杨烈妇传》

注:①岁满:官员任职期满。②爨:cuàn烧饭③陴pí:城上的小墙,这里代城墙。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A.夺贼之财而食其食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又将盗陈州进犯侵袭B.侃率之以乘城登上

C.有蜚箭集于侃之手“蜚”通“飞”,流矢。D.不犹愈于家乎养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虽然,岁满则罢去B.无长少必周而均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

C.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D.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7、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A.县令诚主也B.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C.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D.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3分)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⑥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

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2)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

唐诗,完成11~12题。

送李端

卢纶①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②。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③。

[注释]

①卢纶、李端,同列“大历十才子”。②故关:故乡。③风尘:指社会xxx。此句意为在xxx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11、这首诗写离别之情,一个“悲”字贯串全篇,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6分)

12、从“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两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遭遇?(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此日六军同驻马,。不及卢家有莫愁。《马嵬》

(2)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劝学》

(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寡人之于国也》

(4),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5),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6)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2006年1月9日,91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这位与中国第一份气象记录同龄的老人淡然地说:“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

1916年,叶笃正降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家中,14岁考入南开中学,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结识了学长钱三强。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核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

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学生经常会打断老师,提出问题。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叶笃正认为自然科学要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这样的字眼,如果有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

1949年,叶笃正结束在美国的学业,他的博士论文引起了美国气象界的关注.并借此获得了一份年薪4300美元的工作,而当时,美国一个大学教授也只有5000美元。但是叶笃正选择了离开.他对导师罗斯贝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1950年l0月.在新中国正欢度第一个国庆日时.叶笃正与妻子登上轮船.辗转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的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中国的气象研究。整个气象室10多个人,没有一张像样的天气图。叶笃正曾向弟子们描述当时的工作状况:“没有图,我们自己画,第一张图画出来。是五百毫巴地面图,相当于五公里左右高度的天气图,实验室所有的人专门做了庆贺。”在当时。天气图在国外是最普通的配件,做研究做预报都要用,可中国没有。他的很多学生都记得叶笃正指着挂在墙上的巨幅天气图所说的话,“中国的天气预报要在物理、数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今后,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该在中国结束了。”

1984年,几位美国气象学家专程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这一次合作的成果,被叶笃正认为是自己最大的贡献。当时,他已接近古稀之年,因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但这一次,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

2005年12月,学经济的丑洁明在叶笃正门下学习四年后,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很多人都很吃惊.气象学家为什幺要招一个学经济的研究生,叶笃正的回答是“我们是互相学习”。

2006年1月11日,中科院大气物理所305室,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了5张办公桌,叶笃正的办公桌放在最里面,桌上杂乱地堆积着两厚沓学术刊物,一个工作了10多年的老式台灯还在继续“服役”。91岁的叶笃正,每周一、三、五的早上,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所里给叶老安排了一个单独的办公室,可是叶老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就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我们办会室。”黄刚说。

叶笃正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总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他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个人离不开群众,荣誉归于大家,要感谢舞台.因为舞台是大家给的;要感谢大家,因为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

在大气物理研究所,所有的人都把叶笃正尊称为叶老,叶笃正的秘书崔桂云说,几百个人的所里,80%的研究人员都是叶笃正的学生。“作为晚辈,我们跟叶老在一起,从来不用担心相处问题,他不会因为你资历浅而不重视你,也不会因为你声望高而轻信你。你可以轻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

曾经有报纸报道叶笃正任何时候身上都会带一个小本子,黄刚说:“从年轻时叶老一直如此.这样方便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他会在每次上班时跟我们分享他本子里的新想法和新信息,供我们参考、跟我们一起探讨。”在黄刚看来,老师的阅读面非常宽泛,他总是能够迅速捕捉到其他领域可以借鉴或者衔接的方法,运用到气象研究中,“他的视野起码超前20年”。

相关链接:

①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近年来,叶笃正一直从事如何利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低负面效应的研究。xxxx年,他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同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②他科研上的“朝前”和“超前”眼光,既来自于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学识素养。

③叶笃正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清华大学,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而选择了气象学,这是因为他接受了学长钱三强的“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的观点。

B.阅读材料中三次引用黄刚的话,第一次表现的是叶老的治学精神,第二次表现叶老正心态年轻,第三次表现叶老搜集材料的习惯。

C.叶笃正说:“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这话一方面表现出叶笃正的谦逊,一方面说明他认为在研究中别人的贡献是主要的。

D.叶笃正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在美国的学业,博士论文也引起气象界的关注,并在以后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都是因为有罗斯贝的影响。

E.本文选择典型事例,不仅介绍了叶笃正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还从待人处事角度为我们展现出叶老可亲可敬的一面。

(2)本文给我们介绍了叶笃正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你认为他的人格魅力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作为一个气象学家,叶笃正有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简要分析。(6分)

(4)材料中说“他科研上的‘朝前’和‘超前’眼光,既来自于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学识素养”,试从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叶笃正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的理解与给你的启示。(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此以后,黑格尔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每当要出现自行其是、贬低别人、粗暴打断别人说话苗头的时候,他都会想到父亲的提醒:“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B.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动荡,经济秩序极为混乱,物价扶摇直上,人民苦不堪言。

C.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D.足坛反赌扫黑接近尾声,对于涉嫌行贿的俱乐部是否会受处罚,足协一位官员的表态似是而非:“一切要等审判结束后才有结果。”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国家主席zzz1日上午在比利时国王菲利普陪同下参观了沃尔沃汽车公司根特工厂,企业负责人向zzz介绍了汽车的生产、研发和销售情况。

B.在总理鼓励下,公司负责人一口气提了扩大融资渠道、财税支持、希望办民营银行等,李克强当即要求金融财税部门负责人抓紧研究,尽量支持。

C.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了。

D

.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目前国内很多厂家都在发展智能穿戴行业。我认为,,。。谁拥有入口,就等于在用户私人财产里占据一席之地。,:。

①一部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对用户的步步逼近和入口争夺的历史

②谁离用户越近,谁就离成功越近

③如果追寻本元来看

④正遵循这样的法则

⑤从早期微软windows到后面的雅虎、谷歌,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以及未来的智能穿戴

⑥智能穿戴的魅力在于其入口的意义

A.⑤④②③①⑥  B.③⑥①⑤④②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⑥②①⑤④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926年3月8日,粱启超先生因病住进协和医院。经检查,医生发现其右肾有一黑点,诊断为肿瘤,遂手术割除。术后发现,病变反倒在左肾。一时间,舆论哗然。而当时西医刚刚进入中国.对西医的质疑之声更是甚嚣尘上。病榻上的梁先生得知此事,在《晨报》上发表了一篇声明,写道:“右肾是否一定要剖,这是医学上的问题,我们门外汉无从判断。据当时的诊查结果,罪在右肾,断无可疑。”“我盼望社会上,不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xxx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之障碍。”而事实上,这次误诊确实给他的身体带来巨大伤害,由于病情恶化,粱先生于1929年1月19日病逝,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大庆铁人中学高一学年下学期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04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原文信息是“只要在翰林院学习过的就被称为翰林”)

2.A(B.以偏概全,文中只是说“在当时社会条件下”;C.弄错对象,“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应是在明成祖设立内阁后才形成的;D.混淆范围,不是所有进士,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二三甲进士需要通过考选)

3.A(B.弄错条件,应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应把“只要……就能”改为“只有……才可能”;C.还要参加复试,只有复试合格者才能参加殿试;D.明清以前的科举制度是三级结构)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28分)

4.C.(C项和例句,拿东西给人吃。A项,食物。B项和D项,吃。)

5.D.(应为“胜过”)

6.C(A项,虽:虽然/即使。B项,无:无论/不要。D项,下:攻下/向下。C项,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

7.B(B项和例句,宾语前置。A项,判断句。C项,介词结构后置。D项,被动句)

8.B(其中③⑥句不能表现“深明大义”,③是叙述李侃率众登城的情况,⑥是作者就女子之德所发的议论。

9.D.(“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误)

10.(1)夺取将落入敌手的仓廪府库中的财物和粮食(夺取叛贼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重奖赏来激励敢于死战的士兵(用优厚的奖赏来使用敢于拼死的勇士),那就一定能取得成功!)(5分。“财物和粮食”,指仓廪府库中之物;“死士”,敢于牺牲性命与贼作战的人;“其”表示测度语气;“济”各1分,全句通顺1分)

(2)应该一起献出生命来保卫城池(县城),怎能(忍心)失去自身(失去操守)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5分。“相与”,一起;“致死”,拼命;“以”,来;“忍”,怎,岂。各1分,全句通顺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1、本诗前两联借“衰草”“寒云”“暮雪”等意象写寒风劲吹,天气阴冷,暮雪纷纷,渲染荒凉萧索的气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烘托出诗人内心凄冷悲伤的离别之情;后两联直抒胸臆,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揭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堪悲;尾联以“掩泪”“空相向”的动作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6分)

12、少时丧父,多年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友。(每点1分,四点全对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马嵬》

(2)朽木不折金石可镂《劝学》(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4)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5)别有幽愁暗恨生《琵琶行》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4、(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

(A项,“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未必是钱三强的观点。也许有这种可能,但原文没有明确交待。C项,表述不当。“配角甚至更光彩”中的“光彩”意思是“光荣”,而不是贡献大。“更”字表现的是叶老对别人所做出的贡献的肯定和赞美。D项强加因果,范围扩大。“以后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与罗斯贝无必然因果联系。)

(2)①淡泊、谦虚: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老人淡然地说,这个奖只是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

②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科学研究以事实服人,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他认为中国的天气预报要在物理、数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③爱国。放弃自己喜欢的物理专业,他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他学成后交,放弃优厚待遇,选择报效祖国。

④平等待人。和年轻人相处,不会因为资历浅而不重视,也不会因为声望高而轻信。

(答对一点2分,答够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如果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3)①带领弟子画出了中国第一张五百毫巴地面图。

②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

③第一次开辟了在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新领域。

④为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奠定了研究基础。

⑤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

⑥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

(每点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叶笃正有很高成就,源于他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

①叶笃正年近古稀,仍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投入“全球变化”的国际研究新领域,成为这个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体现了他超前的国际视野。

②身为一个气象学家,却招一个经济学研究生,“互相学习”,体现了他多学科融合的超前的学术视野。

③总是能够迅速捕捉到其他领域可以借鉴或者衔接的方法,运用到气象研究中,体现了他超前而宽阔的知识视野。(每点2分,共6分。)

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创新精神,有这种精神,我们在自己的事业上才能像叶笃正一样有所成就。(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观点二:叶笃正有很高成就,源于他丰厚的学识素养。

①正是因为叶笃正有丰厚的学识素养,他才能领导其他人在零的起点上发展起中国的气象事业。

②正是因为叶笃正有丰厚的学识素养,他才能吸引美国的学者寻求支持,因而他才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

③正是因为叶笃正有丰厚的学识素养,他才能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每点2分,共6分。)

我们都应当像叶笃正一样,严谨治学,刻苦钻石,积累起丰厚的学识素养,有各自的事业上取得成功。(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15.B.(A.自行其是:按着自己认为对的去做,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应用“自以为是”B.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C.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的意思。D.“似是而非”指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此处应用“模棱两可”。)

16.C.(A.汽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情况。B.“民营银行等”后加“三条建议”。D.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后边“萌芽状态”,说明还没出问题。可用“未雨绸缪”。)

17.B.(本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智能穿戴。③⑥为总提,中心论点;①和“谁拥有入口,就等于在用户私人财产里占据一席之地。”是以互联网作比较,谈智能穿戴的“入口的意义”。⑤既承前面互联网,又接下面④②,总结,收束全文。)

18.参考立意:

(1)顾全大局,不计得失;

(2)宽容,大度;

(3)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4)做事态

度要严谨;

(5)要支持新生事物;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进犯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官,叛贼来了,理当守卫;力量不足,死在这里,也是忠于职守。假如您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于死战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叛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如果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去优势,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刺史把李侃的功劳上报了,朝廷下令调李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杨氏到现在还活着

女人的德行在于,侍奉父母和公婆,做到恭敬顺从,与妯娌能和睦相处,对辈份低和年纪小的能慈爱,而又不失掉自己的贞操,就算贤德的了。至于能懂得军事,明白攻守勇猛的道理的,这本来是公卿大臣们都难以做到的。从用兵以来,朝廷优待表彰守御的大臣,凭借着高峻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的险固,像山一样堆积的物质,和平时一样多的资财,带着头盔,穿着铠甲,背着弓箭逃跑的,不知有多少人!他们的勇气不足以进攻,他们的智慧不足以防守,他们的忠诚不足以为国而死,放弃所守的城池逃跑的,大有人在啊!他们是些何等样人?像杨氏只是一个妇女啊!孔子说:“讲仁义的人必定勇敢。”杨氏当得起这话了。

总结:xxxx年高一第二学期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希望小编的整理可以帮助到大家,祝大家学习进步。

    以上《2019年高一第二学期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2019年高一第二学期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2019年高一第二学期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