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评课稿 内容页

小学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评课稿

本次教研周有幸听到何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一课,这堂课老师旨在通过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一个古代量体裁衣的故事开始,引入新课的学习,,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尺寸相同,而衣服做小”的矛盾冲突下使学生认识到要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使学生对本节课新知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何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老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紧接着,何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方块,告诉学生,这个小方块的边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方块,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何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方块,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方块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何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再找一找生活中长1厘米的物体,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在教学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后,老师提出一个现实问题,尺断了,怎么办?这就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过的如何看厘米数来解决问题。巩固练习第3题是很有特色的设计:用断尺量线段的长,老师提出两个问题,1、这一条线段的长是不是9厘米,为什么?2、这一条线段长是几厘米,你是怎样想的?可以说这道题是半开放式的习题,这条线段长是7厘米,答案是固定的,但思考方法却是多角度的,有的用一段一段地数的方法,有的用直接看的方法,还有的用计算的方法等等,这一题的设计,训练了学生在非标准状态下,怎样看线段的长度,怎样算线段的长度,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技能,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另外在教学中何老师还渗透了估算教学意识。如:在练习第5题这一环节时,因为红线和蓝线往往不是整厘米数,这样在教学时渗透了“大约”一词,即物体长度最接近几厘米那我们就说他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
在何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小细节可以优化。比如,为了让学生对厘米这个概念有一个更加泛化的认识,本人觉得老师可以向学生说明一下,厘米这个单位是用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这样下次学生在学习米这个单位的时候就有了初步的比较,在学生印象中就有一个大概的使用范围。在教学1厘米的过程中,何老师用了比较多的小过程帮助学生层层递进地认识1厘米,那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的最后再加上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有了实际的操作,相信学生对1厘米的长度更加印象深刻。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