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评课稿 内容页

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发言读懂学生创设真实小学数学课堂

今年5月28日上午,第十三届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正式开幕。来自三个不同省份的教师各自执教的《分一分》、《分数的再认识》、《什么是面积》三节课精彩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1、来自银川的董磊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分一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出了:①注重兴趣培养,让学生爱数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引出“分”,自然而然的引出“分苹果”的情境,既独特又自然。又通过分、涂、折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思维由“一半”转化到“1/2”,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兴趣。②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动手能力。由于本节课是思维的一次提升,因此,董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把操作性、参与性、自主性、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形式,使学生逐步体会分数的意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我所理解的对于本节课的“读懂学生”:三年级孩子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但依然是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为了做到真正的读懂学生,教师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地运用到了课堂中来,如:“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讨论环节,让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除此之外,三年级的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层面上,他们的好奇心强,渴望认识新的事物,根据特点,教师又采用分、涂、折、说、练等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及思考过程中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
2、来自丽水市的黄碧峰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分数再认识》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①材料整体建构,步步递进。设计从圆圈入手,让生回顾“平均分”的含义;利用情境,让学生感受分率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通过思维上的碰撞认识整体“1”;利用呈现分数认识分数单位;最后利用集合图深入理解分数单位。设计简洁流畅,步步递进。②重点难点分层推进,逐个落实。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难点是掌握总量与分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分数单位。本节课设计从学生回顾“平均分”入手,呼唤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通过有趣的“1/3”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总量与分率之间的关系;在认识分数单位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性学习资源,前后呼应,利用集合图深入理解分数单位,并渗透极限思想
我所理解的对于本节课的“读懂学生”:本节课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设计及教学的。为读懂学生,黄老师进行了前测,充分了解了学生此时的认知水平。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可以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黄老师在探索新知时也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了三个问题,①前面分别把什么平均分?②举例解释3/4。③根据例子,你能说说分子、分母分别表示什么吗?三个问题步步递进,让学生记忆深刻。
3、来自南城县的刘春莲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
本节课的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在情境教学中完成由感知到认知的迁移。设计中,利用“相框”引出面积,又用摸数学书、凳子面、涂色比赛初步感知面积。到底什么是面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层面的碰撞,从而全面揭示出面积的含义。②以生活为背景准备教学活动。概念课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而本节课刘老师利用生活中情境,如:利用相框、数学书、凳子面等素材入手,在课堂中找灵感,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同时,让他们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猜测、归纳、类比、交流等活动。
我所理解的对于本节课的“读懂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在此学习之前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他们初步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等,已经认识了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经验。也正是因为已经认识了周长,才容易混淆周长及面积的概念。因此,教师在设计中体现出了让学生谈谈相框玻璃与什么有关?从而向学生暗示此处要找的“玻璃的大小”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除此之外,刘老师利用一系列的活动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