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

日期:2018-07-03  类别:教学反思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我们的教学如果缺乏美感性,没有从求美的角度显现教学内容蕴涵的美,就会黯然失色。我们不妨再看一节二年级小学语文课《数星星的孩子》,课文最后一段写张衡听了爷爷讲的有关星星的知识后,“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课文描写的情景该多美啊,但是老师却舍弃教学内容本身含蕴的美感,进行抽象的分析:“张衡听了爷爷的话为什么没睡好觉?”“他为什么要几次起来看星星?”最后提出更严肃的问题:“大家想想你们应该怎样学习张衡?”一串问题几根筋,这篇富有美感的课文,结果是教师教得索然无味,学生也答非所问。我们的语文课常常习惯于这样的分析,如此课复一课,年复一生,学生的素质,要得到充分发展,确实得划上一个疑问号。倘若从显现美的内容这一角度思考,那就会让儿童从感受课文语言的神韵中,体会张衡人睡在床上,心惦着爷爷的话,一次又一次起来,在静夜里细细观察星星的情境,有了这种美的感受,儿童便会为张衡热爱天文刻苦钻研的精神所感动。这样凭借教材,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从张衡到哥白尼,从贝多芬到徐悲鸿,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黄继光到刘胡兰……向儿童展示了一个美的光辉现象。只有让儿童感受其美、形象的美、语言的美、行为的美,儿童才能从中领悟到人格的力量、伟大的精神,并深深地烙印在幼小的心灵上……

二、选择美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运用,我以为主要的是决定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要使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没有儿童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所以我非常赞同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提出的“能观”作为他的“境界说”中的重要因素。因为“真正之知识唯存于直观”,“一切真理唯存于具体的物中”,既是具体的,必是能看到的,也是应该看到的;只有看到了,感受才是真切的。当然这“看到”,或是真实地看到,或是仿佛看到。这对凭借形象认识世界的儿童来说,该是何等的重要而合适!所以我曾经提出“让艺术走进教学”。“美”不仅是是属于艺体学科,同样属于语文、数学、科学常识、思想品德。因为艺术是“直观”的,是“能观”的。图画本身是空间中静的美,音乐是时间中动的美。教学的美感性,正是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含蕴的美,让儿童经历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时进入的那个情境。这样图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的节奏、韵律与教材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的相吻合的、协调的。

  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散文,若仅仅是通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解释以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的少练,这类抽象的缺乏美感的教学手段,要使儿童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同时,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那是艰难的。而美感性的教学,运用艺术的直观,学生所得就丰富多了。当老师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时,老师描述着:“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图画”,随即出示一张放大的课文插图,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漓江宁静的美,老师把情境延续下去,并加以强化:“漓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老师和你们一起坐上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那真是‘荡船舟漓江’,让我们眯着眼看看这图画般的美景,想象漓江的水怎么静得不觉得它的流动。”学生轻轻地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子,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运动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想象悄然展开。稍倾,老师悄声地问:“你们听到漓江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吗?”“潺潺的呢?”孩子们在此柔美的情境中,不想高声语,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沉浸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教学手段的美感,使学生身临其境。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一次陶冶。正由于美感的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品尝着语感,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倾向教学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是美的享受。又例如低年级思想品德课,要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的教育,老师倘若用讲解、告诉的手段,必然收效甚微。老师通过师生扮演角色,运用戏剧的直观,设在“我想奶奶”,“我和妈妈乘车去乡下看望奶奶”,“我看到了奶奶,问好,交谈,帮助奶奶做事”等一系列场景中,进行行为训练。这样不仅内容是美的,形式也是美的。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孩子对老人的亲近感,而且感悟了“应该关心老人”的道理。这样借助美也可使道德课走出一条“克服说教”,“重在陶冶与实践”的新路。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既然每个人先天固有的对美的追求是最好的动力,那么利用它,就可以使人变得文明。”不仅如此,教学手段的美感性,所呈现的画面、形象,连同整个情境作用于儿童的感知觉,儿童多种感知觉的综合丰富,又必然丰富了儿童的表现,激活儿童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真是“一举多得”,其益无穷。

三、运用美的教学语言

  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手段都要凭借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体现。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觉的活动、思维的活动、情感的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儿童心的琴弦,往往是美的教学语言拨动的。老师语言表达得美与否,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对老师的语言学生可以无动于衷,也可以感动不已,可以是味同嚼蜡,也可以是如饮甘泉,例如,《太阳》是一篇说明文,本身没有形象、没有情节、没有人物活动,但是这个给人类带来光明的生气勃勃的天体,本身便是美的。老师便从孩子已经获得关于太阳美的表象,组织语言将孩子带入一个新的令人神往的境界:“太阳,我们每天都看到,早晨,从东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我们来说好像是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还太少,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老老少少的科学家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妙。”学生听着,听着,若有所悟,老师富有美感性的教学语言让他们感到亲切而愉快,同时又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对太阳真相的神往,带着一种理性的探究的热情,投入教学过程。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手段都要凭借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由此可以断言,如果老师的教学语言缺乏美感,那就很难让学生感受教材之美,没有美的感受,又怎么产生感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去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教师的言语成为强大的教育手段”。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是再现了教材描写的美的情境;或是联系了儿童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美感;或是利用儿童联想、想象带入他们向往的境界;或是引导儿童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教材语言美的鉴赏,即语感的教学以及对教材表现的“美”与“丑”的评判。总之,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觉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美。这样富有内容美的教学语言,也必须有其美的形式,其用词造句应该是十分讲究,力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那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语言正是包含其中。

四、表现美的教师仪态

  在课堂上,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教材的内容。教师是儿童心目中的智者、示范者、敬爱者,甚至是权威者,这么一个在儿童的眼睛看来最鲜活的,应该辐射着美的人物形象,它是连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感受其美的。因此老师的形象同样应该渗透着美、焕发着美。仪表、体态都应该是美的、具有美的感染力。然而,这种心态并不是刻意装点的,而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热爱,对崇高美的境界的追求的一个综合反映,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所谓“风格即其人”。让学生看着老师的模样,听着老师美的语言,感受着老师美好的情感,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使儿童人中获得一种鲜明的亲切的美感。

  教学的美感性,通过显现美的教学内容,优化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表现美的教师仪态诸方面,构成的一个多向折射的“审美心理场”。儿童作为审美主体,在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在审美愉悦中获得素质的全面和谐的主动的发展。

» More

» More

» More

» More

» More

相关范文

    以上《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教学反思»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