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六年级寒假读书心得

篇一:假期读书心得

假期读书心得

这个假期,我认真拜读了苏州市电化教育馆原任馆长金陵先生撰写的《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这本书,收获颇丰。终于弄明白了走在教育最前沿的几个创新教育模式及他们真正的内涵和实际意义,心中的疑惑解开了,有一种拨云见日的豁然开朗的感觉。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颠覆了传统学校“课上老师讲授,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安排,也就是说将传统教学中“课堂讲课+课后练习”的教学程序翻转为“课前自学+课堂练习”的形式。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教授者变成了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教师由信息资源的角色变成了学生建构自身知识的脚手架,学生在学习中渐渐摆脱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 翻转课堂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人性化。它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时间是一个常量,教师不能在课堂上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时间,把学困生范围逐渐化小。学生在家里自学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情自主把握学习速度,快慢全由学生自己控制,若有没听懂的,还可以反复地看和听,直至弄懂为止。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是不无裨益的。翻转课堂颇具冲击力,充满现代气息,是当今世界最前沿、最有价值的理念教育。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

1

微课程的理念是:用视频再造教育,人性化学习、信息化教学前移。它可以定义为:“云计算”环境下,以单位课时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为基本

模式的教学方法。在这三大模块中的教师与学生,已经不再是“教”与“学”的行为主体,

而是分别成为“导”与“学”的行为主体。教师行为一般发生在学生行为之前,体现出“导

学一体 ”的性质。从而跨越“先学后教 ”这一“教师为中心”观念的最后堡垒,与世界

教育改革的发展潮流趋于一致。微课与微课程不能混为一个概念,微课程≠微课,微课程之中包含着微课,微课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配套资源,是以微型教学视频形式的配套学习资源,它是帮助学生

完成“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

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在现实的教学实施中,也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

其一,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较高。 其二,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学习缺乏监管,学生是否认真进行了视频学习,是否认真思

考了所留问题。

其三,课堂上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深层的探究学习,实现真正的翻转。 其四,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重点、难点的突破,如何引导在家庭中不认真预

习,不看视频的学生进行继续的学习。

其五,翻转课堂是否能使后进生真正走向“0”。

书读完了,我不禁掩卷沉思起来,在“互联网+”的时代,这些新的教育模式给作为教师的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运用系统的媒体技术为课堂准备切实可行的导学案、准备帮学生解决课堂问题的预设答案,准备攻破难点、重点的微课视频等。回头看看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令人堪忧。当真正的翻转课堂走进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是否能较自如地应用这些先进技术为导与学服务呢?但是,教育必须走在前面,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就会落后,知识储备不更

新就会被淘汰。,我们只有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学习,才会有能力去胜任这份工作,才会无

愧于学生,无愧于家长,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整天辛苦忙碌的自己。

2

3

篇二:寒假读书心得

寒假读书心得

山亭区徐庄镇建银希望小学 郭玉

陶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时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师将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的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体会。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陶老师特别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温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这本书是陶老师的讲演录,共分三部分,分别是《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其中《打点幸福人生》主要是讲人的自身修养,《孔子的精神世界》则主要是讲陶老师几十年研究《论语》的成果和心得。本文不作详细介绍。我重点向大家介绍第一部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这部分共分九讲,分别是:第一讲《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第二讲《读书走向:取法乎上》;第三讲《诵读内容:古今中外经典》;第四讲《疏离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讲《读书教学相得益彰》;第六讲《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第七讲《读书与思考同行》;第八讲《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第九讲《终身幸福的文化之旅》。这九讲按主要内容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大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

怎样读书?

第一 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这两种形态。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

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 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想现在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一则现在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么行?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三则世界越来越小,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么给学生?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这正所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

我们常常发现,我们周围那些退休的老教师一旦离开学校,便形容枯槁,精神憔悴,甚至郁郁而终。我们只当是他们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生之故,岂不知是他们精神生命的终结使然。退休前,他们教的是教科书,看的是教参书,改的

是教辅题,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好像很充实。可退休后,没有了题可改,没有了书可教,生命中好像一下子没有了阳光,失去了意义。运气好的抱抱孙子外甥,运气不好的连孩子都没得抱,终日无所事事,你说怎能不生病?陶老师建议大家“在精神世界中为自己搭建一座辉煌的宫殿”,要“提前为60岁作准备”,与书为友,同书结伴,不断地丰盈自己的精神,滋润自己的心灵,这样,“'退休不再是精神生命走到了尽头,而会欢欣鼓舞地迎接另一个精神生命的诞生”。这是从教师自身的幸福需要来说的,教师离不开读书。

每两年一次的评聘是大家特别关注的,一不留神就落聘了,丢人现眼外加经济损失,没办法只得求爷爷告奶奶。再例如进城这件事,也是脱关系走门路,耗神费力。如果我们能潜心读书,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让“文化不断为你增值”,那你就会成为你所在单位的优秀分子,甚至是更大范围的教育名人,不但不用再去考虑那些职称啊,职务啊,调动啊等乱七八糟的事,还会有“更上一层楼”的快乐体悟,心得体会《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体会》更为重要的是“你的生命深层有了经典滋养,就有了一生幸福的本钱,就会永远快乐。”这是从教师的生存必需来说的,教师离不开读书。

第二 教师应该读什么书?

既然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那么教师应该读什么书呢?陶老师的回答很清楚,那就是“取法乎上,读古今中外经典”。读书应有所选择,经典能不断滋养人的精神和心灵;而非经典的书不但不能滋养生命,反而会损害和破坏已有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作用。所以读书要“有舍有得”。舍弃那些三流的“下品”,选择那些一流的“上品”。大家都知道犹太人很了不起,可你知道吗,以色列这个犹太国家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舔舐涂着蜂蜜的《圣

经》,从小就知道书是甜的。这个民族能历经磨难而不垮,处身包围而不败,与热爱读书至关重要。是经典滋养了爱因斯坦,马克思这些犹太伟人,成就了以色列这个特殊的国度。俄罗斯也是一个爱好读书的国家,人均年读书55册。在俄罗斯的车站码头机场,俄罗斯人捧着名著等车候机的场景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恐怕俄罗斯的崛起于此不无关系吧?我们也偶尔看见国人候车(机)时手拿书刊,可全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作。据统计我国人均年读书不够5册,这就是现状。如果教师还不喜欢读书,或读下乘之作,则何益之 那么什么是经典?陶老师认为经典就是“经由时间的流逝,大浪淘沙,仍然定格在有文化品格者的心灵层面的、他所挥之不去的、能不断引领人的生命成长的精神产品”。经典无国界:不管是中国的《四大名著》还是外国的《莎士比亚全集》;经典无年代,不管是现代的《茅盾文学奖作品》还是古代的《古文观止》;经典无新旧,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等经典名言至今仍光芒万丈。经典不会过时,因为他们的“思想是永恒的,他们的思想可以穿越时空,慰藉不同时代的天下苍生”。当我们每天都用经典来滋养我们的精神和心灵,那我们的生命将是何等灿烂。

第三 教师怎样读书?

简单地说,怎样读书就是读书的方法和原则。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读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知道怎样读书。有的人会说读书谁不会?我也曾这样想,但现在看来,我们的读书还真的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否则你也读了不少的书,怎么效果并不明显呢?并没有从根本提高你的生命质量呢?恐怕与读书方法和原则把握不准不无关系吧。

首先读书得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古人云“教学相长”,这学就包括读书。我

们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花了很多时间,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师只关注教材文本与教参文本,“没有超越教材和教参的属于自己精神文化的东西”。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经验,特级教师的教案我们原封不动地拿来,可课堂上却往往捉襟见肘,破绽百出。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本身的文化素养不够,不能尽得其妙矣。而一个文化积淀很厚的教师,他也会看教材和教参,但“他更关注课外更大范围的文化”。由于读书他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和思想,就能够“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进入教学如有神”的境界。无论是特级教师沈红旗,于漪,还是教坛新星韩兴娥,苏静都是把读书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养来滋养教学,从而使他们的教学也登堂入室。

篇三:六年级暑假读后感虚惊一场

六年级暑假读后感虚惊一场

睡觉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词。但有着许多人喜欢睡懒觉,成了改不掉的坏毛病。

今天,我看了《虚惊一场》的故事,让我知道因为睡懒觉而引发的一个笑话。在一个寂静的夜过去,有个人却还想睡。但这个念头很快就被消灭了。爸爸、妈妈的一句话,便让他一个激灵爬了起来。一看七点半,要迟到哪,慌慌张张,越想做好的事,越做不好。忙得一团糟。正当他着急的时候,爸爸、妈妈却不慌张,也不帮忙。他很生气地说:“你们怎么不帮忙啊!”爸爸、妈妈说:“今天是星期天。”他便问:“你们怎么喊我起床?”“让你吃早点。”我从中知道睡觉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也会因为这个美好事情变成可笑的事情。我们无论遇见什么事情,都应该明白、理解后去做,不可以慌乱。睡觉是美好、放松。因为人们的懒才成为一个改不掉的习惯。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