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学习孟子心得体会3000字

篇一:《孟子》浅读心得

《孟子》浅读心得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现在的我囿于自身的阅历和知识自然难以三言两语简单概括。短短的选修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很难让我说完全理解一代圣贤的思想内涵,但毕竟给了我管中窥豹的启发,通过课程的学习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使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他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不像《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像《道德经》玄妙牵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孟子周游列国,倡仁义之说,道性善之论,正人心,息邪说,以“舍我其谁”的胸襟和气概怒斥以权利为核心的现实功利主义,力主改变诸侯割据的局面。孟子的哲学思想实际上遭遇了“生不逢时”的悲剧,他始终盼望在统一的僵土之上,安民抚民,建庠教民,然而这种伟大的理想在当时不合实际也没有办法实现。

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大概是比较早也比较成熟的对“君臣”关系,和对统治哲学的表达了。《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在当下也具有非常的借鉴意义。而在孟子眼中“圣人”只不过是“人伦之至也”,这也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概括。《孟子》一书不同于《论语》语录体的体裁,而是通过一些系统的文章和行动全方位的向我们展示了孟子的思想,而其思想整体上概括起来就是“仁政”。

《孟子》中名篇倍出。比如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表达: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我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而在我们耳熟能详的篇目《公孙丑上下》中,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

1 / 2

的。在《离娄上下》中,讲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来,修、齐、治、平,从本质上说,就是施行仁义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

除了政治主张之外,《孟子》一书更有对“人性”的哲学追问。感触最深的是《告子上下》这篇,孟子认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有无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属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识。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为人们存在着内在的鲜艳的道德意识,所以人性是善的。第三,人们的行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环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边不善。第四,对于这种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须着意的加以培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在于专心致志的存心养性。至于人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这个哲学问题至今还是没有答案的的。但孟子的性善论无疑给我们日后对人性的思考探究提供了一个清晰地起点。

《孟子》中除了阐述其修身治国的大道理,还记录了一些发生在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小的故事,启发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孟子的思想起源于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但又绝不仅仅止于继承,更是一种发扬发展。《孟子》坚固了儒家思想的根基,填补了《论语》在政治主张上的不足。通过《孟子》,我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水平,也对“民”与“国”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2 / 2

篇二:《孟子》读后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我记得别人也这么评他: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小山丘",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武器"--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赶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其实,就算是圣人,我也觉得他会有错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为,孟子总是说,孔子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孟子的功勋远大与他犯下的错误,他谦虚,他好学,他还有一副好口才.....

以前也是读过孟子的。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警句,不知点燃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它让人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它促人明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理想;它让人彻悟“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真谛。这些千古绝论,就出自于春秋战国时孟子的《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皆为说理散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施行“仁政”与否。从而阐明“人和”对战胜的决定作用,由此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人只有通过艰苦磨炼,才能有所作为。进而由个人谈到治国,由此自然导入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

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损廉洁;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给予了有损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损勇敢。”

与著名的“鱼与熊掌”二者必居其一选择不同,孟子在这里摆给我们的,是一种两可之间的选择,而且要为难得多。比如说,杀人越货还是遵纪守法?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难题,可是,吃回扣还是不吃?收红包还是不收?这对很多人来说,却是相当考人的难题了。就孟子所举的情况来看,“取伤廉”是比较好理解的,可“与伤惠”和“死伤勇”却有些令人费解。揣摩起来,所谓“与伤惠”大概是说,在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情况下,还是不给与的好。因为,“济人须济急时无”,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的意思。不然的话,给予了反而有滥施恩惠的嫌疑,反而于真正的恩惠有所损伤。这就是“与伤惠”。至于说“死伤勇”,则是指我们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有时候活下来比死去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和更强的战胜困难和耻辱的毅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了死,很可能给人以轻生的感觉,当然就是于勇气有所损伤的了。这就是“死伤勇”。

有人认为,孟子之所以举出“与伟惠”和“死伤勇”,是因为战国时代豪侠风气盛行,四豪滥施恩惠,荆(轲)聂(政)刺客轻生,所以孟子针砭时弊,引以为戒。(毛奇龄《圣门释非录》引全履祥语)

如此说来,倒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了。那么,对我们来说,仍然具有时代意义的是什么

呢?

恐怕就是“取伤廉”了吧!

篇三:孟母三迁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孟母三迁的故事心得

孟母三迁的故事心得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母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吃饱穿暖之外, 还要言传身教, 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周围的人的言行影响, 孩子在幼儿时期模仿力最强, 所以应该给他们良好的环境. 古人教导我们要与圣人为伍, 远离琐碎事和卑鄙小人, 才能有所成就, 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学成, 他的母亲功不可抹。篇二: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原州四中 司小林 九月的一个午后,很安静,日子在静静的流淌,思绪飘向在清华一周的学习,总感觉忙忙碌碌,不知不觉中已经结束,感悟颇多:

一、育人须得好环境

“孟母三迁”是流传千古的教育佳话。“三迁”的目的就是选择优良的育人环境。而清华,多少年来,那波澜不惊的荷花池、荷塘和万泉河已成为历史的一面镜子,映射着清华精神。池塘、河水本身是个不说话的,由于地点的不同上升到一种精神,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时候超过了人的说教。我们知道育人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美化校园环境,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路平坦,水长清,窗明亮,地无尘。置身此环境,令人心旷神怡,行为自然规范,举止必然高雅。优化人文环境,建橱窗、树报栏、办壁报、贴警言,开广播,立规范,勤活动,读诗篇。置身此环境,耳闻目睹文明气象,谁肯做愚昧粗鲁之人?环境育人,是教育不可偏废的重要方面,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关注、投入,但愿我的学校景色迷人,团结和谐。

二、活一天就到学一天

清华园的美丽神韵熏陶我,而给我们上课的教授、专家,他们一个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我再一次感悟了知识的力量,时代发展之快,我们不学,就得落伍。

一个个博学多才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看到他们不仅具有演说家的口才和艺术家的风采,而且让我们从语言到行动上都羡慕他、模仿他,他们都是不断的学习、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勇于进取、可持续获得知识的人。在他们身上具有一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益求精的优良品质,他们是一个永不满足的知识富有者。有一节课讲的是沟通与表达的艺术,老师叫杜敏,原来我只注重自己专业知识,对沟通、表达认为没什么,谁都会,没什么可学,通过这节课让我明白与学生的沟通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多大,我知道了沟通的技巧,学会倾听,认知对象的技巧,沟通说服的技巧,说实在的,我以前在别人说话时,动不动就打断对方,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但通过杜敏老师事例的讲解,使我明白要学会倾听,特别是让我感悟最深的一句话是要节制发表看法,我会铭记这句话的,因为它是我很多缺点中一个缺点的最好诠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之路。有的人在平凡中默默地实现着人生的价值;有的人轰轰烈烈成就卓著,做出了显赫的业绩。但我要说,不论谁,活一天就得学一天。因为天天学,才使我们感觉我们还活着。

一周的学习,感受着那美丽的清华园中一棵棵苍翠欲滴的大树沧桑,走进了教授们的心灵世界,感叹于他们思维的敏捷,语言的风趣丰满,独特的教育视角,健康乐观的人生观,给了我无限的工作激情和留下了太多的思索,愿我也能拾级而上。篇三:孟母三迁读后感 孟母三迁读后感

篇一:孟母三迁>读后感

我和女儿读了“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孟子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孟母原本家住在坟地旁的小村庄,村中小孩看到哭丧也纷纷模仿,孟母看到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搬了家,第二次搬到了镇上,这里是交易区,很多人在交易,孟子久而久之也学会了讨价还价,孟母得知后,心里不安,便再次迁居,这次孟母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孟子和小孩们常在树下练学堂中的礼仪,孟母看到后很高兴,从此,他们就在这儿安心定居了!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们都非常感动,孟母为了孩子有出息,搬了三次家。女儿听完后说:“我一定也要好好学习,长大做个有用的人,不辜负爸妈的期望!”我没想到女儿会这样说!我望着女儿竟有些感叹:现在的父母为孩子们做得够吗?当然有的父母特别尽心尽责,而有的父母却从未想过环境造人,不是吵架就是打骂,而深受其害的却是孩子,他们在无形中被伤害。孟母做得特别好,为了孩子有出息三次搬家,而如今的父母只顾自己方便而不顾孩子的感受的人大有人在,孩子却无从选择!我也要向孟母学习,争取给孩子最有利的条件学习,让她在健康的光环下“茁壮”成长!

篇二:孟母三迁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孟母三迁》。

文中讲了孟母为了不让孟子的学习受到影响,于是他们先后搬了三次家。刚开始,他们住在坟地的旁边;孟子就学起了人们办丧事哭泣

的样子,孟母觉的 这里的环境不能让孟子专心致志的学习 。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上;孟子没事就跑到集市上学起那些小贩喊着买东西,孟母觉的这里也不能让孟子用心学习,于是就再一次把家搬到了学堂旁边;孟子玩的没意思,就跑到学堂看那些孩子和先生一起读书,回家后自己也拿起书装模作样的读。没多久,孟母发觉孟子的学习越来越好??

我读完了《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明白了学习要有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为了孟子学习好,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孟子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了着名的思想家。父母现在给我们的学习环境要比孟子那时好的多。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应该认认真真地学习,长大后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篇三:孟母三迁读后感

为了学而学,过程是痛苦的。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孩子不快乐,教育者也是痛苦的坟地附近,

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孟母为了孩子,连续搬了三个地方,才定在学堂旁边,这不就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学习吗?孟母为了孩子,干什么都无所谓。但是,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你拘束着他,只给他枯燥乏味的学习,他就会觉得不自然,甚至只会整天想着怎么捣蛋、玩耍。反而呢,你让他在玩中学习,才是对它有利的。

现在呢,所有的家长都会跟孟母一样,想让孩子更好的学习好的东西,所以,就会让孩子去报那个学习班报这个学习班,而忽略了如何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几乎没有一个家长知道:一个孩子真正的心声,不是无聊的家庭作业,而是能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说话、散散步,跟同龄的小孩子打打闹闹??而我们作为小孩子而言,不但不为爸爸妈妈的用心良苦而奋发图强,反而还在学校里惹是生非,把爸爸妈妈的话当作耳旁风,妈妈把你送过来,要你上课认真听讲,你一来到学校里就忘的一干二净了,更别说再跟同学嘻戏到闹的时候会记起妈妈说得话了!

只要我们为爸爸妈妈想一想,而爸爸妈妈也为我们多思考,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看到,家长和孩子在公园里快乐地玩耍着,而孩子则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的看着课本。这和协的一幕。这样孩子一定会拿着100分的成绩单,骄傲地出现在你的面前。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