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本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本文简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论文题目:专业班级:姓名:教学号:索引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背景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4.关于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总结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背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本文内容: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论文题目:

专业班级:

名:

号:

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背景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

关于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总结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背景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从加强农业、搞活农村、致富农民入手,率先推行农村改革,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这既是一个有利于“三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战略机遇期,

也是一个容易忽略“三农”问题、导致社会各类矛盾凸显的社会敏感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指针。

至今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的生活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农民的生活开始变得安康富足。这一切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就应对其进行全面的社会调查。

作为一名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孩子,我理应关心家乡的发展,关心新农村建设,因为那是抚育我长大的地方。

二.清原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1.生态农业建设方面

清原满族自治县在总结生态立县战略的成功经验后,把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由生态立县转移到打造绿色农业生态县上来,创新发展中药材、鹿业、林蛙、山野菜、优质米、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具有牵动性的绿色农产品品牌。重点实施“一带两园”建设工程,即“一带”是

202线国道两侧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带,“两园”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和药材培育示范园。6年来,清原县建水库10座,全县累计达到56座,蓄水总量达

1.1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4万亩,发展节水灌溉3万亩,喷滴灌工程54处,防渗渠道16.2公里;加大农业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绿色农产品得到有效开发;发展林下参等中药材2万亩,林蛙养殖存量3000万只,天山马鹿存量1万头,山野菜

600棚。建立有机大米种植面积1万亩和2万亩绿色大米基地,绿化苗木基地3万亩,新建“四位一体”大棚1500个,节柴吊炕达到了3万铺。山区绿色生态县经济实现了农村稳步增长,农业总产值由1999年67872万元增加到现在的79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80元增加到2700元。新增森林面积1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3.5%以上,生态经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60%以上;生态城镇占全县的60%,生态文明村达到50%,初步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生态型河道建设成效显著

抚顺市清原农田基本建设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生态河道整治。十多年来,先后完成了清河、柴河、浑河、柳河主干及部分支流河道的治理,现已修筑堤防580公里,其中工程防护190公里,生物护岸227公里。河道生态工程建设在防洪减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政策扶持,制度保障。为进一步开展河道生态工程建设,抚顺市清原县委、县政府于2004年制定出台了《清原县生物防护管理条例》,《条例》明确提出对河道生态工程建设实行“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立项限制”,对生物防护予以制度保障。一是对营造护岸林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调动群众造林护岸的积极性。二是充分调动各方资金用于河道生物工程建设,将省市配套资金、水保、农业开发资金捆绑使用进行补助,鼓励社会人员投资营造护岸林,确保每年生物防护资金补助不低于30万元,总投资不少50万元。三是对工程质量抓得好、成效好的乡镇优先排列下一年度的水利项目,对生物护岸工程不认真、敷衍了事的乡镇不给补助,减少水利工程投资项目。今年,针对资金不足的情况,采取了“县乡联合管理”和“按成活率补助”的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已完成生物防护40公里。

因地制宜,科学治水。清原县根据河道堤防多为砂土、土质瘠薄、处在高寒气候带的情况,选择了耐旱、耐瘠薄、耐寒的树种。结合堤防的不同位置,合理选用不同树种。堤脚多选用根系发达、固土和抗冲刷作用比较好的树种,如杨树、柳树和榆树;堤防的迎水坡和背水坡选用能够涵养水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树种,如刺槐、紫穗槐、沙棘;坡面选择刺槐与沙棘间种,繁殖能力强,能够有效地防御人为因素及牲畜的破坏,两者互补,有效地起到了防护和固堤的双重效果。目前,清河干流的汪家沟段、柴河干流的双榆树段、清河支流的吊弓沟河段护岸林已茂密成荫,并且有效地抵御了2001年的“8.2”、2005年的“8.13”洪水,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新栽种的树木一般要经过3―5年时间才能达到抵御洪水的作用,为保证所种植苗木的成活率,从1999年开始,清原县采取了木笼、石笼丁坝与生物防护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极佳的护岸效果。从2006年开始,清原县与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合作,在浑河建成试验段,该项目被国家命名为辽河“水专项”研究,并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笔批示,决定利用十五年时间研究和推广,总投资350亿元。

明确责任,加强管护。为确保种植树木的成活,清原县乡联合管理,水务局负责质量监督技术指导。对农民植树的补助不按种植的数量,而是按照成活的数量进行补助,这样,既调动了农民认真植树的积极性,又保证了种植树木的质量。2006年,清原县政府提出“羊下山、牛进圈”,以保护种植树木,但效果并不好。随后,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实行了县、乡、村三级管理制度,段落到村,责任到人,

并由农建办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验收,验收后,对于管护责任人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补助。

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优良

作为生态大县,清原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全县主导风向和河流几乎没有严重的污染源,森林覆被率达到71.1%,清原县作为浑、清、柴、柳四大河流的发源地和全省水源涵养林基地,在全省的生态系统中具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为全县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清原县农业生产的土壤、大气、水体等方面的环境质量,经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全面调查和检测大部分达到了国家对生产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标准要求。

目前,清原县农业生产已经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精品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也在这种转变的基础上逐步在向更好的水平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景观带建设是近年来抚顺市清原农村文明创建的一项重点工作。自活动开展以来,202线、英湾线、永尖线、开草线

4条主要线路的沿线

10个乡镇40多个村屯积极努力,总里程270多公里市级景观带相继通过了验收。市文明办和市交通局通过明查暗访,在全市的评比中清原名列前茅。绿化净化,改善人居环境成为乡村的自觉行动。各乡镇都把村屯绿化、环境整治作为春季文明创建的首要任务自觉行动,今年春季全县共有95个村屯进行了绿化,栽植乔木

20.5万多棵、花灌木137.3万多株。

2.农民生活环境及文化建设方面

农村环境建设

2010年,清原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农村环境得到改善,社会稳定不断加强。全年共动员辽宁省、市、县123家帮建单位投入资金3742万元,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680户,新建中型沼气池1座,完成大孤家镇王小堡村农业部清洁示范村建设1处;发展节能吊炕6996铺、改圈3096个、改厕2000个;为11个新农村重点推进村争取市补贴资金240万元。完成17个村庄建设规划,有2个村被列入市级示范村和重点推进村,有2个村被列入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

近年来,清原县先后荣获国家森林经营示范县、森林认证示范县、全国绿色名县、国家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县、全国新农保试点县、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县”、辽宁省农田水利建设“大禹杯”等各类荣誉称号。

“四改”助推新农村建设

今年,抚顺市清原县在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以改善农村环境为切入点,在全县开展“四改”工程,使农村卫生状况焕然一新。

清原结合山区县的特点,把村容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破口,重点实施了改路、改厕、改圈、改灶“四改”工程,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农村巷道、室内卫生厕所、高效预制组装空炕连接灶(吊炕)和庭院饲养畜圈的改造,让百姓切身体会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2007年底,计划完成巷道改造18万米、室内厕所改造1000户、改灶8463个、畜圈改造4532个。截止目前,全县“四改”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改路6.7万米、室内改厕103户、改灶5000个、改圈1100个,新建了育肥牛,绒山羊等特色养殖小区25个。

丰富农民生活

大孤家王小堡村在完善提高自己的同时,也起到了引领作用。小甘河村对5公里的村路进行了绿化;红透山北杂木村新建520平方米办公楼,扩建了文化广场;英额门柳木桥,土口子乡治安村等村围绕“五化八有”的精品村标准,全力提升创建水平,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依托山区资源,特色文明村建设体现出经济增长性。近年来,以生态型、旅游型、文化型、卫生型、产业型和扶贫开发六个类型为主的特色文明村建设在清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敖家堡乡台沟村是该县率先涌现出的旅游型特色文明村,山庄内青山环抱,绿水相拥,令人流连忘返。南口前的暖泉子、清原镇的吴家沟、湾甸子的砍椽沟等都在朝旅游型特色村的方向发展。培育生态文明,村民的整体素质普遍提高。红透山、王小堡、小甘河等村的广场利用率较高,村民每天晚上都自发地组织扭秧歌、篮球赛、下棋、打扑克等自娱自乐活动。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标兵”评比等一系列活动,使广大农民在活动中受教育。重新调整组合,局村共建的内涵日益丰富。今年县内帮扶单位克服自身经费紧张的困难,多方筹集资金、物质,帮助村里修路、建村部和文化广场,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

4.清原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看到家乡坚持走符合自身发展的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在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的同时,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如今的农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

就我的家乡四道建厂村及周围几个村庄的状况而言,存在以下问题:

村庄建设情况

1.基本设施建设

通过了解,村里的基本设施建设情况基本不完善,村委会虽然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但没有小学、医务室、诊所等保障村民生活的设施。

至2012年年底,村里已有超过90%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国家的政策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由于村里没有医务室,村民在出现疾病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2.

村庄自然环境

村里由于没有固定的垃圾处理地点,所以自家产生的垃圾便随便丢弃在山谷间。可以降解的垃圾可以变废为宝,但是例如塑料袋,干电池等无法降解甚至会污染环境的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经年累月堆砌成山,成为环境的一大隐患。

秋收季节,就地燃烧秸秆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由于秸秆的燃烧大量的浓烟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着大气,同时也危害着村民的健康。如今雾霾现象如此严重,秋季大量烧秸秆无疑是雪上加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想出高效利用秸秆的举措,例如作为沼气池的原料有效利用等,切实解决此问题。

3、村民生活情况:

交谈的过程中,村民们很热情地与我进行交流,内容包括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等。通过谈话,我了解到绝大多数村民家里都过上了比较幸福的生活,家里都有电视机和vcd等基本电器,也通了电话,如今电脑也在农村普及开来,村民们纷纷表示,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的生产和发展,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例如家电下乡政策等,据我所了解,农民们都享受到了政府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他们的生活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我不由得担心起来,在我和村民们的聊天中发现,尽管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是他们的思想觉悟还不够,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从来没有感到忧虑过,极大多数村民对孩子的学习问题都是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孩子争气就让他们多上两年学,不争气等到了十五六岁就出外打工,无论如何都可以生存下去的。

只有家长、学校和社会三方都真正地行动起来关心和帮助这些孩子,他们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4.关于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受条件约束,仍处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完全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因此要通过传统农业来大幅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基本不可能,这需要村干部们以带动村经济发展为己任,为本村发展做出一个全面的规划,逐步实现农业半机械化。

2、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情况有待解决。要发展,医疗和教育是关键。在经济发展之前,必须先保证村民们生活得到保障,因此,学校和卫生所是一个村经济起步的必要设施。

3、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落后,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是子女无法很好地受到教育最直接的因素,因此,需要全面村民的思想境界,让他们树立起一个重视孩子教育的观念,这样才能很好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孩子素质的差距。

4.村里的发展计划不够明确导致了许怀村的经济发展较缓慢。一个村能不能得到长足的、有效的发展,关键就看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发展目标,明确的目标是发展的前提,有了目标,才会有前进的方向。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总结

通过对家乡的社会调查发现,了解到了家乡发展的基本概况。我们看到了家乡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家乡发展面临的种种困难。我清楚的意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的必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队农民帮助极大的政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所以我们要支持“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且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争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