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教育学界对“学习力”的界定不很清晰

近年来,学生学习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强调自主学习和发展质量的观点不断提出。 在此背景下,注重学生学习质量和发展的“学习能力”概念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 学术界对“学习能力”的研究不断增多。 然而,通过查阅现有文献,笔者发现学术界对“学习能力”的定义并不十分明确,仍与相关类似概念相混淆。 概念是研究的起点,对“学习能力”的概念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学习力”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系统动力学专家Forrester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 在他的《一种新型公司设计》一文中,他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勾勒出未来企业的组织形态。 从此,“学习能力”成为管理领域的热词,被视为“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组织学习的动机、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习的基础”。一个学习型组织。” 21世纪后,“学习能力”迁移到教育领域。 教育界从能量观、品德观、素质观、能力观四个倾向来审视“学习能力”,并逐渐聚焦于能量观和能力观,即学习能力是一种与生命有关的能量。人的成长和发展。 或者说是促进学习品质不断提升的动态能力系统。

物理学中的“力”是导致物体获得加速度或变形的外部因素。 它强调作用于物体、施加影响、作用于物体,使物体改变其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能量论还是能力论,“学习能力”都应该建立在“变化状态”的本质属性之上。 另外,根据《汉语词典》对“能量”的两种解释,它们仍然属于“能力”的范畴:一是物质做功的能力;二是物质做功的能力。 另一个是对人类活动的隐喻。 所以,“能量”仍然是一种“能力”。 归根结底,“学习能力”仍然是一个能力体系。 综上所述,本研究倾向于根据“权力”的本质属性来定义学习权力,即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对自身状态产生积极影响的动态能力系统。

人们对“学习能力”的理解并不一致,常常与学习能力、学习有效性、“学会学习”、学习素养等概念相混淆。 因此,有必要厘清上述相关构念与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

对学习能力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从认知角度来看,学习能力包括四个要素:记忆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能力被视为认知和操作控制的两个过程,包括知觉行动综合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能力、学习计划与控制能力、学习操作能力; 学科能力视角可以将学习能力分解为智力、能力和具体学科的有机结合。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表明学习能力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所需的心理特征,是能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学习能力和学习能力常常被混淆,这首先是外语翻译迁移的后果。 学习能力在国外有两种表述:“学习能力”和“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在外语中明确翻译为“学习能力”。 因此,即使有些文献讨论学习能力,也会直接翻译为学习能力。 其次,源于对学习能力的认识存在偏差。 有人认为“学习能力就是学习能力”。 这种观点并不把学习能力视为一个复杂的能力系统,而只是将其视为能力的组合。 它只看到了学习能力的能力部分,而忽略了学习能力本身的“力”的本质属性要求,即对象的状态。 影响。 拥有学习能力是实现对学习者地位产生影响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学习者状态的影响需要学习能力,但不仅仅是学习能力,还包括促进学习能力的学习动机因素、维持学习能力的学习毅力因素等,这些因素有助于学习能力系统的运行。 。 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习能力等于学习能力的观点,就是把学习能力视为学习者改变自身状态的充要条件,强化了学习能力的影响力,却忽视了学习以外的其他学习要素。能力。 影响。

综上所述,学习能力和学习能力不能划等号。 学习能力作为多种能力的组合,应属于学习能力的动态能力系统。

学习效能的外译是“学习效能”或“学习成果”。 前者注重效果,即学习的积极影响,后者则强调学习的收获,即最终的成果,也有的说学习成果。 学习有效性有几个关键特征:第一,它强调学习是成功的,即必须有积极的效果或收获; 其次,效果或收益必须是具体的、可见的、可衡量的和可评估的; 第三,要通过阶段性结果来体现,其中本质是结果的展示。

将学习效果与学习能力的概念及三个特征描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相同。 它强调通过学习活动产生积极效果或收益的必要性。 学习能力还包括知识、理解、态度、价值观、技能、行为等方面。 然而,学习效果需要通过某种结果或比较来体现,这是其本质属性决定的。 学习能力的立足点不是某种结果的展现,而是整个操作系统,它涵盖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学习能力的本质是一个动态的能力系统,它与作为结果表示的学习有效性不同。 学习有效性要求效果或收获必须是具体的、可见的、可测量的和可评价的。 然而,学习能力就像电流。 虽然可以感觉到,但是很难看到。 它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结构。 “如何衡量学习能力”是其中的关键。 它是该领域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关键环节。 当前学习能力评估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综上所述,虽然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相似,但仍然不等价。 从本质属性来看,前者是能力的体系,后者是结果的展现; 前者是抽象的、复杂的,后者是具体的、可见的; 前者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初中研究性学习报告,后者则注重结果。

1996年,“学会学习”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之一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2002年前后初中研究性学习报告,欧盟将“学会学习”作为关键品质纳入《欧洲终身学习质量指标报告——15项质量指标》,“学会学习”被提升到与欧洲整体发展战略挂钩的水平。 目前,各国已将其纳入本国素养结构体系,成为推动终身学习、建立学习监测和管理流程的关键部分。

“学会学习”的字面意思看似容易理解,但实际上却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是一种“学会学习”,其本质也是对认知和非认知心理结构的讨论。 认知结构主要指智力的提高,非认知心理结构包括情感、意志、审美、伦理等。因此,“学会学习”是学会思考以及各种情感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仍然是一个强调结果和有效性的概念。 也明确了其作为学习者的核心素质,其立足点是“会”,为其设定了目标导向。 但学习能力却与此不同。 学习能力是一个动态的能力系统。 虽然也包含了思维、情感、环境等因素,但最终系统并不需要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 虽然对学习者也有积极的影响,但程度是没有限制的。 两者的立足点并不相同。 “学会学习”以“会”为基础,而学习能力以“力”为基础。 前者强调需要明确可衡量的积极成果,而后者则强调这个能力体系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学习识字是识字的一个从属概念。 它与“信息技术素养”、“媒介素养”、“艺术素养”、“政治素养”等概念一样,属于“素养”的范畴。 在PISA评价体系中,素养被认为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各种情境下有效地分析、推理、交流以及解决和解释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国内专门设计PISA学习素养评价体系的学者将学习素养定义为学习者个体在学习领域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品质。 它是个人品质的具体和情境化形式。 绩效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稳定的品质和基本倾向。

难怪有些人有时会混淆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因为两者都注重学习者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但仔细分析一下,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首先,从本质属性来看,词源往往反映了概念最初提出时的本质思想。 Learning Power,以Power为基础,意味着力量、能力、动力、动机; 而识字的定义是“日常修养”。 ”,译为成就或成就,表示经过各种努力所取得的成果。 从词源解释可以发现,学习能力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系统,由多维因素组成,强调“提供动力”的作用,从系统运行的角度探讨学习活动; 学习素养是学习者经过刻苦努力所取得的综合成就的一种品质表现。 它具有主体内在性的特征,即只有当个体与他人和其他事物存在学习关系时才能显露出来,而这通常是以某种(某些)具体学习的形式来进行的。活动。 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习素养和上面提到的学习效果一样,都强调结果的展示。 因此,它们本质上并不是同一类型的强调系统操作和角色扮演的学习能力。 其次,从两者的状态属性来看,学习能力是一个动态的能力系统,强调对学习者自身状态的积极影响。 它可以通过内部各要素的不同排列或程度变化来实现整体状态的转变。 它是一个动态的能力系统。 ; 但作为个体素质的具体、情境表现,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相对稳定性。 虽然它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总是在发展变化,但人们的学习素养一旦形成和凝结,就会以相对稳定的形式表现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各种学习情境中。 ,学习条件会展现出更加一致的品质。 可见两者的状态属性是不同的。

因此,虽然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都关注学习者的综合表现,但前者强调的是个体实现这一表现的操作过程,即“力”的作用——它发挥什么样的影响力; 而后者则强调一个人有什么具体表现,即这个表现包括什么。 前者是动态的,后者是相对稳定的。

一般来说,“学习能力”很难被看见和衡量,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概念。 厘清其概念,使学习能力研究有一个逻辑起点,十分必要。 本文介入了几个与学习能力类似的不同概念,通过深入剖析,厘清了学习能力概念的本质: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能力; 与学习效能不同,它作为一个能力体系,不仅强调具体结果的展现,而且要求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与“学会学习”强调“知识”不同,学习能力强调“力量”,更注重对学习者的影响; 与学习素养的长期稳定性不同,学习能力更具动态性和变化性。

作者简介:李思玲,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本文系教育部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青年项目“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提高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研究”(项目编号:EIA210428)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