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廖氏宗族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赏析

廖仲恺何香凝墓风水鉴赏

廖家

廖仲恺、何香凝墓位于南京紫金山西麓中山植物园西侧树林中。 有一座著名的中山陵附属墓。 这是廖仲恺与何香凝的合墓。 廖仲恺何香凝墓原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7月,廖仲恺、何香凝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廖仲恺,字恩旭,广东惠阳人。 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孙中山去世后,继续坚持“联俄、联共、拥农工”三大政策,为国民党右翼所不能容忍。 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前被刺杀。

廖仲恺百科_廖仲恺香凝墓风水_廖仲恺何香凝

何香凝是广东南海人。 早年与廖仲恺跟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 廖仲恺为国捐躯后,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的斗争。 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72年9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按照她“生时同眠,死时同洞”的遗愿,她的遗体与廖仲恺的遗体合葬。

其子:廖承志(1908-1983),原名何流华。 广东惠阳县陈江(今惠城区)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

其女:廖孟星,1904年出生于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国际部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协会理事、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荣誉馆。 长的。 1988年1月7日在北京逝世。

孙子:廖辉,中共第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

廖仲恺、何香凝墓位于南京钟山南麓钟山植物园西侧。 它们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墓葬布局对称,雄伟壮观。 墓葬呈圆锥形,下部有柱饰。 墓高7.5米,墓基周长32米。 墓碑高8.2米,宽2.1米,厚0.85米。 碑顶铭文为“廖仲恺何香凝墓”,碑底铭文为“亲爱的优秀”。 碑前有石案,两侧有方形亭。 穿过平台,到达八角碑亭。 周围的墙壁上刻有廖仲恺的生平事迹。 亭两侧有仿六朝墓葬的柱子。

廖氏墓原位于广州黄花岗,1935年6月迁此。他的妻子何香凝女士1972年在北京去世后也葬于此。整个墓坐北朝南,以中山为背景。它的背,千湖为它的背。 墓前有两座华表,仿六朝古墓石柱。 墓道左右两侧建有方形亭阁。 沿着台阶有一座祭坛,祭坛后有一座墓碑廖仲恺何香凝,墓碑高4.2米,宽2.1米,厚0.85米。 下钤刻有廖承志的字迹:廖仲恺(1877-1925)何香凝(1878-1972)

廖仲恺香凝墓风水_廖仲恺百科_廖仲恺何香凝

整个陵墓坐北朝南,背靠钟山,背靠千湖。

墓前“千户”,水聚天心

墓室正对着紫金山的龙头。 墓地后面就是紫金山天文台,不过是更远更高的地方。 从墓地入口到陵墓有很长一段路。 我们姑且称其为神道之路吧。 它有一个很陡的坡,但没有台阶。 两边都是高大的松柏。 它与中山陵相似,但没有中山陵那么大。 其规模之大,与谭延闿墓、邓演达墓相似。 也许民国时期的墓地就是这样建造的。

廖仲恺何香凝_廖仲恺香凝墓风水_廖仲恺百科

墓后有龙

陵墓呈高穹顶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墓地习惯。 明孝陵、中山陵、邓演达墓、谭延闿墓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高高的墓碑上刻着廖仲恺和何香凝的墓。 夫妻合葬符合中国传统。 传统上,老人去世时,夫妻合葬,但伟人除外。 据说,在过去,如果皇后先于皇帝去世,她还有机会与皇帝合葬。 如果皇帝死后,她说不定会被送到寺庙里安度晚年。 即使到了晚年,他也不能与皇帝合葬。 中山陵内仅安葬着孙中山先生、谭延闿、邓演达三人。

墓前的鞍山

附:何香凝、廖仲恺墓葬过程(摘自小涵博客)

1971年9月初的一天,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在南京西康路33号召开有关单位负责人会议,研究一百年后安葬副主席何香凝、廖仲恺先生的问题。 我是南京城建局的领导成员之一,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上,听取会议的人大行政局王姓同志表示,入夏以来,何香凝副主席的病情加重,多次喊“周公、周公”。 周恩来百忙之中来到她床边,问她老太太有什么事。 她的遗嘱安排不是火葬,而是去南京,与廖仲恺“同床被子生,同洞死”。 周总理答应了她的请求,并指示何香凝准备棺材。 江苏省革命委员会要求我们南京城建局做好何辽河墓的准备工作,并随时等待北京的通知。 当时,省里为此成立了领导小组。 省革委会负责人盖其昌担任组长,我担任副组长,负责具体落实。 我们立即联系市公司革委会副主任范忠前往廖墓现场查看,了解情况。

廖仲恺香凝墓风水_廖仲恺百科_廖仲恺何香凝

廖仲恺先生墓地位于南京东郊中山陵园植物园西侧。 占地约20亩,有碑亭、石门、平台、墓穴等,依山而建,设置古朴,布局对称。 墓前竖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碑。 碑文“廖仲恺先生之墓”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

廖仲恺的遗体先安葬于广州司马岗。 不久,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将廖氏墓迁至南京中山陵附近。 廖氏墓的选址、设计和建造历时10年。 1935年9月,廖氏墓竣工,并举行安葬仪式。

为了为一百年后何香凝与廖仲恺先生的合葬做准备,首先要确定廖氏墓中棺木的位置。 据孙中山先生的老侍卫范良介绍,棺材在墓的底层。 我们组织市政公司工作人员从墓北侧搬迁。 挖到地下后,我们到了廖墓的底部,发现并没有棺材。 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人提出,也许附近的老居民会知道一些具体情况。 果然廖仲恺何香凝,经过仔细调查,我们终于从当地农民那里得知,棺材就在坟墓的正中央。 据此,我们组织人员做好开墓相关准备工作。

基本情况弄清楚后,省基建局军事代表和南京市市政公司负责人专程到北京请示廖仲恺和何香凝之子廖承志合葬何香凝的事宜。还有廖。 至于何、廖合葬时两棺并排的问题,是否应先将廖的棺材向右移动几十厘米,以便两棺并排放置在墓穴中央? ? 还有一个题词的问题,具体的字由谁来写。 廖承志说,对于两棺材的摆放,如果墓穴缝隙较大,可以将父亲的棺材单独放置,将母亲的棺材放在左侧。 对于石碑,首先要把原来的铭文去掉,把铭文去掉。 重新雕刻后,我已经写好了父母的名字,放大到一定的尺寸,然后重新雕刻。

为保证合葬工作顺利进行,省革委会要求北京告知何香凝灵柩的规格和尺寸。 市政公司安排人按照规格制作了替代棺材。 它被从车上抬起来,直接运到了墓地,没有掉到地上。 经过多次实验,直到熟练为止。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因病去世,享年93岁。按照他的遗愿,追悼会结束后,何香凝的灵柩由专车运往南京,与廖仲恺先生合葬。 叶剑英、李先念、徐向前、郭沫若等负责人到车站吊唁。 邓颖超、刘飞、朱云山等人以及何香凝的子女廖承志、廖孟星等护送灵柩前往南京。

9月6日,何香凝的灵柩被运往南京。 江苏省、南京军区、南京市领导许世友、彭冲在南京站迎接并护送他前往廖墓。 墓地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市政公司的工作人员将何香凝的灵柩从专列上抬到了专车上。 送到墓地后,直接抬进坟墓。 安放完毕后,用钢筋混凝土将坟墓密封起来。

廖仲恺何香凝_廖仲恺百科_廖仲恺香凝墓风水

何辽合葬后,国务院管理局特意请来了苏州的一位老石匠,与南京的石匠大师合作,重新雕刻了何辽的墓碑。 为了保证碑的安全,南京市领导指示在不拆碑的情况下,将原来的碑文拆除,重新刻上。 按照廖承志同志的指示,市公司先请照相馆将碑文原件拍了照片,然后刻上同样大小的字体。

铭文是:

廖仲恺(1877-1925)

何香凝墓(1879-1972)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碑文终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