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教学心得 内容页

成长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图)

培养孩子,组建幸福家庭,

影响一个社会。

当今家庭教育的难点是什么?困难在于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要面对。

亲爱的家长们,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当今的社会问题,你们了解今天的孩子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很多话要说,因为在过去的20年里,我大概接触过8000个家庭案例。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今天的孩子是谁?我们要从本质上去把握。抓不住本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落伍了。

孩子从1993年开始就不一样了,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是中国在1993年就禁止了粮票,你还记得这件事吗?在中国这样的国家,禁止食品券意味着什么?我们不用担心吃饭。

当一个民族不愁吃的时候,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民族不愁吃的时候,我们还愁什么呢?我们的需求开始发生变化,人对人的需求不同,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不同,社会对人的需求不同,人对社会的需求不同。

让我们看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

首先,他们都是独生子女,住在一个公寓里。在公寓里当独生女是什么体验?你可以试试。春天,买一只刚出世的小鸡,喂它,喂它好吃的。您可以在两周后查看小鸡是否死亡,因为小鸡也会感到孤独。

今天的孩子带着一种自然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单身有什么不好呢?

1、人一旦寂寞,就会无缘无故难过,无缘无故流泪;2、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思维能力会变得很强,所以烦恼就会来。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现在的孩子,就算是四岁的孩子也会在那里发呆,你不知道他的小脑袋里在想什么。人一旦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所以我们在教育上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先知道我们的孩子是谁,然后我们才能有方向。

1个

01

今天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回想一下,小时候,我们大多生活在孩子多的家庭中,父母很难对某个孩子过多关注。可是孩子现在怎么样了?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当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身边有六个人,这六个人会给他最好的。

那么六个人都爱一个孩子当今的社会问题,你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吗?你了解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你知道他内心的压抑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谁就报恩。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他奶奶说,奶奶,我长大了给你挣钱,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可他十几岁就想通了,这份恩情他报不上,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人不要他的钱换来的,他们想要的是孩子能上名牌大学。但是国内名牌大学就那么几家,孩子为什么要上呢?

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高中生来找我咨询。他们的症状都是一样的:高三不专心学习,整天看手机,看小说。

你问他想不想上大学?他回答说,心想,他还需要通过考试。那么为什么不投资呢?因为他们着急。

只要我说一句话,他们就会哭,我说:“你可能考不上你认为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很对不起你的父母。他们对你太好了,是吗?”不是吗?我听了泪流满面。孩子们太可怜了。

我对这些孩子说:“谁告诉你,你要为父母的幸福负责?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为另一个人的幸福负责。比如两个人相爱,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说,‘嫁给我,我会给你余生幸福’,但不出三天,就会闹得沸沸扬扬。孩子们,请记住,幸福是你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

有一位母亲,养育了一个博士后成为外交官的儿子。每个人都羡慕这位母亲,但我们认为她在做什么呢?我每天都服用抗抑郁药。还有一位母亲,她的儿子只是一名普通工人,但我们看到这位母亲每天都开心地打着麻将。

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负这个包袱,轻装前行。这就是给孩子正能量的原因。

说一句深思熟虑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你要记住,他不是不想来的,如果他要选择,他未必会选择你,你是单向的选择。

我经常对儿子说的是,儿子,我们做母子吧,不要嫌弃,你不嫌弃我,我也不嫌弃你。孩子没有这种负担,可以轻装上阵,不会有考试焦虑。现在我国有多少学生考前焦虑,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应有的目标!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是前所未有的,这只是显性的,潜藏的是孩子终日与父母、老师等高危人群相处。

想一想,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和家里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每个人都在孩子身上拉皮筋,老师在学校一直强调考试和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可能就完蛋了。和焦虑的人在一起可能会让人筋疲力尽,而我们的孩子会经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压力。

美国学校不应该考试吗?他们也要考试,学习任务也很重,但他们的老师和父母并不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父母)太脆弱,不够坚强。

1个

02

现在的孩子对话语权的要求很高

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对话语权的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都没有过。我有时认为,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会促进民主进程。为什么?

首先,人的环境不同。小时候,我们被教导“大人说话,小孩子不插嘴”,我们对此习以为常。现在孩子的生活就是这样,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说话,你说话我怎么不能跟你说话呢?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他们还是墨守成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中学生在被老师教,老师在骂他,而这个中学生是这样的,“你讲完了,快讲完了吗?我可以进教室吗?” 他根本不会听你的。为什么?因为你不明白他对话语权的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这就是我们在工作场所将要面对的1993年后的人。

曾经有个老板来找我,说他有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实习生负责在会议期间做笔记。怎么轮到你说话了?”他说:“我怎么不能说话?我也懂!”所以老板听不懂。

我告诉他,你要明白,他们对话语权的要求很高,你不让他有发言权,他就会上网说,你拦不住他。

所以大家想一想,一个拥有如此平等话语权的民族,怎么可能不进步呢?

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的挑战。你要面对的是如何连接我们的文化。只有衔接好,孩子才能顺利过渡,不被前辈打压,这就是我们存在的问题。

1个

03

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很广

在座各位老师不要生气。现在的孩子可能不会来找你接受知识。许多课程都有CD。可以买光盘自己看,都是名师授课。

现在的老师不权威,不像我们小时候,如果家里没有书,老师就是一本完整的书。现在没有这样的老师了。不要指望你是这样的老师,否则你可能感受不到这样的老师的感觉。

如果老师不明白这一点,他就会攻击学生,否认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其实,这是时代的特点。如果你跟不上,那是老师的问题。在上海,有些孩子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走遍了半个世界。老师在课堂上讲加拿大,学生说:“我来加拿大很久了,老师你去过吗?”

那么各位,这本书是怎么教的呢?我说的是非常实际的东西,教育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对未来的学生有用。

1个

04

现在的孩子很善良

我们1993年以后的孩子的父母都会说他们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有一点就是孩子很善良。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原因如下:每当路上看到乞丐,孩子就会无力前行。他会尽量拖着妈妈慢点。事实上,他想让他的母亲捐点钱给乞丐。

孩子是善良的,因为他有爱,他是在爱中长大的。他生长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这样的人一定是善良有爱心的。

爱不是空穴来风,爱是有条件的。现在孩子有了基本的条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者,他爱别人。所以他的道德判断水平比我们这一代要高很多。由于出身不同,两代人的道德标准也不同。

所以我非常有信心后面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好。这一代孩子是有希望的。作为父母,一定不能让他们失望,他们都是好孩子。

1个

05

现在的城市孩子现实感很弱

现在的城市孩子现实感很淡,也是教育造成的。

我们家孩子的真事,从小就被换掉了。他们只知道努力学习,而我们的学校并没有给孩子提供处理事务的机会。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孩子们生活在现实感很弱的现代电脑世界里。他们在虚拟世界中体验真实感,在现实世界中体验虚拟感,这是他们的特点。比如现在中学生玩“数字”,数字的比例大约是1/4。什么是手册?“手办”就是那些根据日本动画制作的人偶。

他一个人在玩这些玩偶,有时玩偶还带有一些色情内容。男孩子玩了会爱上这个娃娃,然后在虚拟世界里摆弄现实。他们在网上交流,就好像人偶是活人一样,到头来他却觉得在现实世界里是虚拟的。两人在网上聊完之后,就要去见面了。他们坐在一起,却无话可说,说:“我们上网聊吧,再见。” 于是他们就上网聊了起来。

有一个场景是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在一个没有大人的房间里。如果按照常理来看,这个房间一定是天翻地覆,水一地,乱七八糟。可现实是,这个房间的门一打开,就没有声音,每个孩子都很安静,比养老院还安静。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不怕死,就怕苦”。

如果你告诉孩子,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以后的生活会怎样,他会告诉你,“不可能,如果那一天到来,我会死的。” 人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我们如何教育?

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德育校长。如果有,请想一想:在中小学德育活动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因为孩子的现实感比较弱,所以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去搞这些东西。

一位高中生告诉我,学校请了一位战争年代的老军人告诉他们,“我们战争年代太难了,你们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天天穿名牌”。那个高中生说:“爷爷,你革命不是让我们穿名牌,是为了什么?” 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应该真正动用我们的大脑。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

德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你得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人,否则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以后的人品就会出问题。

曾经有一个重点中学和高中的学生,她给我们看一个手机,她说:“老师,我们在玩这个东西”,我看到的时候吓了一跳。玩什么?用刀割伤自己好玩吗?我们如何理解这种行为?这是缺乏现实感的表现,他必须通过这种方式找到自己真正的存在。

不幸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是涨了还是跌了,他的成绩降不下来的因素太多了。我们一定要理解我们的孩子,这些都是他心里的一些痛点。

06

现在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的要求非常高

再来看看它们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个性化要求非常高。

小时候,我们被教育“你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你是沙漠中的一粒沙”,而现在的孩子是“我来过,雁过留声,你怎么会不知道我来过这里?” 必须展现个性。

那么我们的教育允许吗?你有没有为他设计一个展现个性的平台?我们班的班会开了吗?

一个孩子跑来跟我说,他坚持要留长发,穿有花样的衣服,校服在大门口脱了,但院长让他剪头发就别来了。后来我给他的班主任打电话,我说,你知道吗?这孩子的动画知识,我连他的小学生都配不上,你给他开个班会,让他展示他做过的PPT。我相信他会从现在开始改变。” 这是我们现在孩子的另一个特点。

所以伙计们,如果你想打压他,他就打。抵抗的方式和方法是不同的。如果有些孩子和你打架,我们称之为叛逆。

为什么要反转?叛逆是因为你不让他长大。叛逆有“硬抗”的形式,就是你说什么,他就必须说什么。你说要好好读书,考中考,他就叫你考中职。那么“硬抗”好,“软抗”就麻烦了。

如果老师和家长“无比强大”、“所向披靡”,孩子反抗的能量就会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种心理问题就会出来,导致孩子神经衰弱后神经症高发。 15岁。

大家注意了,培养孩子的健康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充分满足他的个性。我们学校德育活动必须有这种意识。

07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第三个笼子”里

最后,我想得出结论,今天的孩子生活在“第三个笼子”里。

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只老鼠呆在笼子里,在笼子外面装一扇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到门上,开门后食物就会进来。老鼠踩上去,食物就会进来。食物进来了,老鼠会做什么呢?会一直踩下去。如果第二个笼子是这样的话,老鼠一踩,就触电,踩一踩,就触电,老鼠会用它的智慧做什么呢?不要踩到它。如果我们把“第三个笼子”设计成这样,踩一踩就是食物,再踩一踩就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踩不踩了,老鼠就会被缠住它死了。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对他太好了,就像对待食物一样;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触电一样,孩子们就像第三个笼子里的老鼠。

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他们嘴上不说,心里却这么想。

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如果他们输了,他们会回来并最终获胜。

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父母看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就是:“宝贝,你今天得了多少颗五角星?” “一。” 小明得了多少个?” “两个。” “明天你想超过他,需要三个。”

请问在座的幼儿园家长,你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愿意输吗?十个孩子有九个不甘心输,有的孩子会下棋撞到妈妈的头上,输了会着急。

那是怎么发生的?你想让他成功,却没有让他具备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没有培养这种品质。他不是第三只笼鼠吗?

另外,我们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面对数学和物理问题并坚持下去。

学奥数不管多难的科目,我们都希望孩子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控制力,但你知道意志力和控制力从何而来吗?

在上海,家长们从小学就开始为孩子寻找最好的学校。初中和高中总是好学校。高考结束后,他们帮孩子找专业上大学,好利用人脉找工作。找到工作后觉得差不多了,就给孩子买了房子,动员亲戚朋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然后用这笔钱给孩子办了婚事,之后婚姻完成,抚养孩子,终于帮孩子带孙子。

想要掌控他的人生,还需要他有面对困难的自控能力,这又是这个悖论。这人哪里不在第三个牢笼里?

其实他很清楚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很清楚,只是有些家族的期望太高了,这是不行的。尤其是独生子,如果不告诉他一个很具体的目标,这个人就会崩溃。

其实,高要求只能是对自己,而不是对别人。孩子很清楚自己的目标在哪里,但他心里也清楚自己没有这个能力。那你想想,他不是被缠死了吗?这就是老鼠在第三个笼子里的感受。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说的。希望看过这篇文章的家长或老师,能够重新认识这一代人需要什么。

当然,如果你恰好是这个时代的独生子,你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环境带来的一些细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