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教学心得 内容页

读书带你读书第2期|新年伊始新石器时代陶器(二)

带你

第2季

新年伊始,观瓷书院推出“带你看书”栏目,系统直观地总结了经典瓷书,与大家分享阅读的乐趣。我们推荐的第一本书是《中国陶瓷史》,由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1982年正式出版。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着的《中国陶瓷史》是研究和研究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资料。按历史时期分章,从历史的角度叙述中国陶瓷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探讨不同时期陶瓷的制作工艺、风格特点和审美情趣,探讨中国陶瓷的贡献对人类文化。以及与陶瓷发展相关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研究中国陶瓷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陶瓷史》(02)||

从土中提炼的生命(二):长江流域等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主要集中在两大流域,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发展的两大源泉,为空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原始瓷器和瓷器。在上一篇文章中大溪文化的陶器以什么为主,我们介绍了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陶器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分享长江流域及我国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总结新石器时代陶器的整体情况。

1.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陶器

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制造也比较发达,与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文化并列,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源泉。其陶器制造业的发展,也与当时长江流域水稻种植的农业生产有关。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中下游,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大溪文化、曲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

1. 大溪文化陶艺

长江中游大溪文化主要分布在三峡地区和鄂西长江沿岸地区。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一些灰陶、黑陶和少量的白陶。制作方法为手工制作,主要采用卷泥条的方法,用慢轮修整嘴边。粘土多为泥质,填砂陶有的混有石英砂粒,有的混有碎稻壳,炭化后变黑,形成黑陶的效果。大溪文化中的陶器种类繁多,有彩陶、红陶、黑陶、灰陶、白陶等。

大溪文化彩陶圆柱瓶

松子桂花树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

大溪文化陶表面多为素面或磨光,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刮纹、篮纹、篦纹、印章纹、附加桩纹、穿孔等。其中印章纹为大溪纹。文化特有的装饰。器形较具代表性的有圆柱瓶、弯腹杯、锥底壶形鼎和簋。圈足的广泛应用也是大溪文化陶的一个显着特点。

大溪文化陶簋

江陵毛家山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

大溪文化还有少量的彩陶和朱彩陶。彩陶多为细陶红陶,以黑色为主,一般涂外,也有内外涂。花纹比较简单,有弧线、宽带、绳纹、平行线、人字纹、菱形、变形漩涡等。朱画只能在一些黑陶中找到。

试论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仰韶文化的关系_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_大溪文化的陶器以什么为主

2.曲家岭文化陶艺

曲家岭文化也是长江中游重要的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江汉地区。这一时期的陶器制作水平较高,前期黑陶较多,后期灰陶较多。

曲家岭文化陶罐

景山曲家岭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

曲家岭文化的陶器是纯手工制作的。陶器以素色居多,有少量装饰串纹、篮纹、刻纹、加桩纹和穿孔等。还有少量彩陶和朱彩陶。器物的造型更有特色。高圆足杯、三足盘、圆足碗、长颈壶、折盘豆、碗形器皿、扁凿形足鼎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器物。

曲家岭文化灰陶扁豆

武汉博物馆藏品

最能代表曲家岭文化陶艺水平的是一种薄壁彩陶,壁厚只有1毫米左右,被称为“蛋壳彩陶”。这种蛋壳彩绘陶器以杯、碗为主,施陶后表面涂黑或橙色。曲家岭文化画艺术的另一特点在于其晕染表现手法,即利用深浅不一的色彩形成云状图案,使物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河姆渡文化陶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化。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由于年代较早,其陶器制作仍处于较为原始的手工制作阶段。陶质比较简单(有炭黑陶),体质松散,壁厚厚重,形状不是很规整。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器物是炭黑陶器,由炭化的植物茎叶和稻壳制成。添加这些植物成分是为了降低粘土的粘度,并由于干燥收缩和烧制收缩而导致开裂。.

河姆渡文化折口壶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藏品

河姆渡文化陶器表面多饰有较为密集的绳纹和各种雕刻纹样,有的还堆砌成动物纹和绘画。器型多为壶、罐,最具代表性的是壶和支架。陶器的形状虽然不是很规则,但风格比较独特,如六角椭圆盘。这一时期的陶塑包括人物和猪、羊、鱼等动物形象。

河姆渡养殖猪嘴支架

浙江省博物馆藏品

4.马家浜文化陶艺

马家浜文化是在继承河姆渡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苏南和浙北地区。马家浜文化的陶器以红砂陶为主,也有一些泥质红陶、灰陶和少量的黑陶、黑衣陶。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什么为主_试论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仰韶文化的关系_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

马家浜文化陶器兽面器皿

嘉兴博物馆藏品

陶器是手工制作的,有些器皿用慢轮修整。后期,随着灰陶的增多,出现了轮法。在混合材料的使用上,填砂陶前期以沙粒为主,后期以草屑、谷壳和少量贝壳粉为主。

马家浜文化牛鼻桶

马家浜文化的陶器多为素色或磨光,纹饰上饰有弦纹、绳纹、划痕、加桩纹、穿孔等。器物种类繁多,一般呈现前期多壶少壶,后期多壶豆的现象。这一时期壶的形状多种多样,以圆底最为常见,其中“腰边壶”最为独特,即腹部有一个宽边。这一时期的彩陶仅见于少数杯、瓶、罐、豆等器皿中。

马家浜文化镂空黑陶壶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马家浜文化器物有:上海青浦嵩泽出土的直腹圆底蹲踞,河姆渡上部遗址出土的人头雕像。

5.良渚文化陶艺

良渚文化是在马家浜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其分布范围与马家浜文化大致相同。良渚文化陶器最具特色的是黑泥陶,但多属灰体黑包陶。由于烧制温度低,灰黑色的软陶易脱落。此外,还有少量的薄体黑陶,类似于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

良渚文化黑陶椭圆刻豆

良渚博物馆藏品

良渚文化的陶器,一般都是用轮子做成的,也有一些特殊的形状是手工或模制的。装饰方面大溪文化的陶器以什么为主,器物表面抛光,饰有弦纹、篮纹、绳纹、划痕纹、锥刺纹、波浪纹、附加桩纹和穿孔等,其中穿孔较为发达。彩陶和彩陶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良渚文化黑陶

浙江省博物馆藏品

这一时期的陶器造型规整,多为三足、圈足。陶器的代表造型有大圈足浅腹盘、竹形细柄豆、高颈耳耳壶、柱足雉、阔柄杯等。和横截面为 T 形脚的丁。

良渚文化黑陶雕符

良渚博物馆藏品

2、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_大溪文化的陶器以什么为主_试论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仰韶文化的关系

1.东南部的陶器

东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省。由于年龄和地域的不同,他们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东南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潭石山文化陶簋

福建闽侯潭石山出土

早期主要以绳纹毛坯陶土为代表。采用手工制作的方法,器皿的墙壁凹凸不平。由于陶窑结构较差,陶器上出现红、黑、灰三种颜色。纹饰以绳纹为主,也有划痕纹、篦点纹、贝齿纹、钉纹、篮纹等。从这些装饰特征来看,东南地区的陶器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黄河流域陶器文化的影响。

潭石山文化陶壶

福建闽侯潭石山出土

东南地区晚期陶器发生了很大变化,材料种类增多,有粗红陶、粗灰陶、泥红陶、灰陶、黑陶等。在手工的基础上用慢轮开始修剪。纹饰上出现几何图案,早期流行的绳纹图案逐渐消失。此外,还有彩陶遗迹。陶艺工艺的发展反映了农业逐渐取代渔猎经济成为这些地区的主流经济。

石峡文化陶艺

广东曲江石峡出土

东南地区主要文化遗址有江西陕北文化、广东石峡文化、福建潭石山文化。三者的陶器比较接近,与江汉曲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陶器有相似之处,反映出新石器时代晚期,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物质文化开始趋同。而且,出现在这些地区的印陶成为商周时期在华南地区广为流行的先驱,也为原始瓷器的发明铺平了道路。

2.西南陶

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这些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与大溪文化、曲家岭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黄河流域文化密切相关。

3、北方草原地区的陶艺

东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草原地区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其中,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部落盛产陶器,形态也更加多样;而以渔猎牧经济为主的聚落,陶器比较稀少,造型和装饰也比较粗糙。由此可见,陶艺的发展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红山文化彩陶缸

牛河梁出土

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红山文化遗址,一般位于辽西地区。由于他们以农业经济为主落户,陶艺工艺较为发达。红山文化的陶器材料主要有黏土红陶和粗红陶两种。图案主要是条纹、漩涡、三角形和菱形。器形较为复杂,如碗、碗、折腹盆、合口深腹罐、小口双耳罐等。从这些主要因素来看,红山文化陶器具有一定的仰韶文化特点,是仰韶文化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_大溪文化的陶器以什么为主_试论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仰韶文化的关系

红山文化彩陶罐

牛河梁出土

三、新石器时代陶器的总体情况

陶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器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进一步稳定了人居环境。中国是古代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农业经济的兴起使陶艺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陶器生产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发展。在特定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在原料、成型方式、纹饰、陶窑温度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仰韶半坡鱼纹彩绘陶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

一、陶瓷原料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使用红土、沉积土、黑土或其他粘土,通过淘洗去除土壤中的杂质。粘土中含有较多的铁化合物,使陶器在不同的烧成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陶器在氧化气氛中变红,在还原气氛中变灰。

仰韶北寿苓式小口尖底陶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制陶原料中使用羼和材料,主要目的是提高成品的耐热性和速变性能,防止陶器受热开裂,防止半腐烂。成品在干燥或烧制过程中不开裂,并减少粘土。粘度等。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瓷土和高岭土的国家。白陶开始出现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陶器中。白陶的原料与后来的制瓷相似。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渚文化黑陶鼎

良渚博物馆藏品

2.陶器成型法

在新石器时代,陶器大多是手工制作的。手工制作方法一般分为揉捏法、模压法和泥条法三种。仰韶文化中期,逐渐采用慢轮法修整器物,为后来轮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轮制法一般出现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

试论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仰韶文化的关系_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_大溪文化的陶器以什么为主

良渚文化黑陶袋足鹬

嘉兴博物馆藏品

3.陶器表面装饰

新石器时代,为了使陶器看起来更加美观,经常对陶器的表面进行修饰,包括表面抛光和陶衣。陶衣一般出现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其主要目的是使陶器更加干净美观。

河姆渡文化器皿

浙江省博物馆藏品

陶器表面的装饰具有强化和美化的双重作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装饰方法包括压花、冲压、划线、彩绘、附加桩纹和穿孔。不同的图案是每种文化类型特征的体现。

河姆渡文化陶猪

浙江省博物馆藏品

4、陶窑及窑温

陶窑结构的发展变化是衡量陶艺水平高低的标志。新石器时代的陶窑由最初的平地桩烧制发展到卧式窑和立式窑。早期的培里岗文化和仰韶文化以横窑为主。立窑在仰韶文化中出现,在后来的龙山文化中流行起来。它也构成了中国陶窑的基本造型。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基本在900~1050℃之间。不同的温度与陶窑和制陶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曲家岭文化陶双腹鼎

景山曲家岭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艺工艺是黄河流域最先进的,发展脉络和传承关系也比较清晰。长江流域的陶艺也对陶艺做出了贡献,为后来原始瓷器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虽然受时代的限制,仍呈现原始状态,但为夏商周陶器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开端。

观慈书院《带你看书》

和我们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

结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