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1953年5月,张震将军奉命头痛欲裂(组图)

1953年5月,中央军委作战部长张震上将奉命兼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代理政委,率部参加抗美夏季反攻侵略和援助朝鲜。

8月,身经百战的张震乘车前往乔岩山高地考察。在上坡的途中,由于汽车刹车失灵,汽车倒退打滑。为了不让车子滑进旁边的深谷,张震从车里跳了下来。不料,司机突然掉头,车轮碾过张震的腹部。张震头部受到重创,陷入昏迷。经抢救,脱险。

回到北京,张震头部的伤口还在愈合,已经开始工作了。一次开会,张震突然头痛欲裂。他吃了三次止痛药,但没有效果。他被送到医院后,医生为他做了全身检查,从他的右肩取出一颗子弹。

图|张震将军

这颗子弹在他身上已经10年了。张震一看,仿佛又回到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战场,感慨万千。他嘱咐妻子马灵松好好保管好这颗子弹,留给后人张震之子张阳,让他们铭记那段艰辛的历史。他说,留给孩子们是他最好的“遗产”。

在日记中,张震简单记下了子弹的来历。

1945年2月中旬,张震任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第十一旅旅长、淮北军区潞西军分区司令员。当时,驻徐州的日伪军正集中兵力扫荡刚刚光复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张震率部在安徽苏州市阻击祖老楼的正面进攻,战斗十分激烈。

张震在前线指挥战斗。就在他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一颗子弹朝他飞来,射中了他的左肩。他的制服顿时被鲜血染红。

这是他参军以来第五次受伤。身边的将士都劝他赶紧下去养伤,张震却忍着疼痛,在关键时刻毅然站在火线上,对战友们说:“这是什么小伤?

军医赶紧给他包扎止血,他还在指挥战斗。新四军越战越勇,终于取得了战斗胜利,拔掉了祖老楼和青龙矶两个日伪据点。

战事不等人,张震也顾不得住院治疗了。经过56天的艰苦奋斗,苏南地区终于解放了。各级领导得知张震受伤的消息后纷纷前来慰问。中共华中分部书记邓子慧前去与张震谈话。春寒,见张震衣服单薄,便送他一件绒衣。

1946年2月,张震在江苏淮安参加高级干部会议,受伤的右肩开始阵痛。他在空闲时间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右肩胛骨中的子弹必须立即住院取出。然而战局紧张,时局变幻。他谢绝了医生和战友的好意:“战争在即,我们不能住院打子弹,以后再说吧。” 会后,张震立即返回灵璧北面的九纵守备区。进入战斗指挥。

图|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的张震

张震先后6次受伤,都没有得到及时救治。于是,他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时常头痛、畏光、食欲不振。子弹取出后,他非但没有厌恶,反而小心翼翼地保管着。体现了一位退伍军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感情。

张震出身贫寒。因父亲早逝,母亲于多莲无力抚养四个孩子,只好将他交给镇上的竹匠张继伦收养。张继伦为张震取名张建生,养父母无子。他们视张震为亲生骨肉,疼爱抚养他长大,从不告诉张震他不是自己的。

1919年,5岁的张震被父母送到私塾读书,一年后到万寿宫小学读书。7岁那年,张震听了岳飞的故事,对这位历史英雄产生了敬仰之情。因岳飞的儿子皆以“雨”字命名,故改名“震”。即使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了为穷人打天下的决心。

父母靠编筐做豆腐为生,张震读书这么多年已经是极限了。张震考上县第二高级小学后,实在没钱买纸笔等学习用品,就到处找废纸或石板,在海边练习毛笔字和算术题。河边的树枝。

学校,张受到进步老师的影响,他们给学生讲共产党宣言,有时下课时发小册子,下课后马上拿回去。久而久之,张震似乎看到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命运的希望,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事业充满了信心和向往。

与此同时,张震的养父身患肺结核,家里的经济状况更加紧张。张震舍不得花父母的钱上学,决定辍学找工作。

年轻热血的张震在杂货店当学徒时,参加了革命宣传活动。1929年10月,张震在中央军事学院武汉分校的招牌下看到有人在招收学生。兴奋之余,他立即报名参加。训练很严格,张震也不怕吃苦,但时间久了他发现,他们根本不是在招兵买马,而是在为老军阀老军官服务。他失望至极,觉得自己走错了路,有时躲在被子里哭,我更想爸爸妈妈了。

1930年4月,张震收到家人来信。彭德怀带领红军来到长寿街。张震迫不及待地给教官写了张字条,逃离了军校,回到了家乡。

家乡的长辈们终于扬眉吐气,火热的革命场面重新点燃了张震心中的激情。他积极加入共青团。7月,红三军在长寿街补兵,准备进攻长沙。张震向团组织提出要求,成为红军的一员,终于如愿以偿。这一年张震才16岁。

张震一心革命,从穿上军装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每次打仗前,手头还有点钱的,他都会和几个好战友凑在一起,买一只老母鸡炖着吃,嘻嘻哈哈相约做“满足鬼”。每次上战场,他都会送走几个兄弟。有时一场战斗下来,一个连的士兵就死了一半以上。每次喝鸡汤,他都觉得很难过。

参军后,张震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他不得不写下当天发生的事情。如果工作忙没时间记下来,就得隔天补上。即使他病重,他也会口授给亲戚或朋友,由工作人员记录下来,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过。

张震历经生死,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在日记中记录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战斗,以及生死关头的感人篇章。

图片|1937年1月,红四师以上干部在陕西三原合影,中排左四为张震

1941年11月,张震任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正在苏东地区视察工作。18日,张震主持召开苏东地委党政军联席会议。从白天一直开到深夜,会议气氛十分热烈。

会后,组织和部队转移到圣墟子。由于不熟悉路况,他们直到19日凌晨才到达圣虚子营地。张震一行10余人,经村干部安排,在新婚夫妇盛维凡和孔秀英家中休息。他们不想打扰小两口的生活,就打算睡在门外的地铺上。

孔秀英当时年仅23岁,热情能干。她和丈夫不忍看到战士们冬天睡在外面,就把西侧的三间屋子收拾干净,摸黑拿稻草让他们睡得暖和。

圣墟子里,半夜传来犬吠声,亮着灯的房子越来越多。驻扎在5公里外的日军立即察觉,一大早就浩浩荡荡前来搜索。

鸡叫过后,孔秀英出去挑柴,给新四军同志做早餐。透过山雾,她看见远处疾驰而来的黑漆漆的日军车队。她跑回去大喊:不好了!日本车来了!很快,新四军哨兵鸣枪示警。

军中大部分士兵还在熟睡,枪声一响,便紧急集结投入战斗。张震率领干部战士突围,警卫连战士边打边向西撤退,吸引敌人的火力。不过日寇数量众多,有的留下来追击警卫连,同时有的被派进村搜查。

图|1940年3月31日,张震夫妇在安徽涡阳新兴收藏

村民们都吓坏了,孔秀英倒是出奇的镇定。她把张震和其他战士藏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冒险出去侦查敌情。日本土匪已经搜查了附近的房屋。一个还没来得及突围的军医,就穿着地主女儿的花棉袄,来吸引敌人的注意。他和他们纠缠在一起,想为其他士兵争取时间。

孔秀英赶紧回家,领着士兵出了院门,带到村外的一条小巷子里,给他们指了出村的路。

孔秀英很清楚,一旦张珍一行人被倭寇发现,她就逃不掉了。她才刚刚结婚,幸福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她却不顾危险,义无反顾地救了他们。

张震很感动,情况紧急,来不及郑重感谢孔秀英,只留下一句话:“嫂子,今天多亏了你,不然我们都死定了。 “

40年后,张震成为了解放军总参谋长。他始终没有忘记孔秀英的恩情。虽然不知道他们一家的名字,但他还是在百忙之中抽空去了一趟淮北基地,找到了当年救他的地主。

孔秀英已经是一个满屋子孙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张震紧紧握住她的手,激动道:“当年若不是你救了我,我怎么可能活到今天!”

孔秀英一家与张震合影,并带张震参观烈士陵园。后来,孔秀英全家五次来京,张震将军热情款待。

张震在长征、抗战、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30年参加红军,到1997年从领导岗位上退役,他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的人民军战士,饭碗饭都没有忘记拥护他们的老百姓。就像他自己说的:“成绩必须自己做出来,名声不能自己做”。

图|解放战争时期的张震将军(右)

忘不了战争的残酷,忘不了离开的战友,忘不了热心的村民,张震最放不下的人就是妈妈。

参军后,张震1938年才回国。

其养父张继伦受国民党反动派压迫,病逝。母亲吴明远一个人在家,神情恍惚。张震把周恩来给他回家探亲的20块钱全部给了母亲。尽管他感到非常难过和内疚,但在安排好母亲的生活后,他还是第一时间回到了部队。

此后,张震经常给家里写信,却一直没有回信。直到1949年,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帮助张震找到了失踪的母亲。那个时候,吴明远已经疯了,沦为乞丐。她住在破旧的碉堡里,靠乞讨为生。

图片 | 张震(右)与李耀文

黄克诚派人把吴明远送到武汉,再从武汉送到南京。张震接到电话后,一大早就在河边等着吴明远。

已经11年了。这11年来,他无愧于党和人民,却对不起养育他的母亲。

吴明远憔悴苍老,见到张震不认识,心里却有些忐忑。张震等不及妈妈下船,几步就跳上了船,亲切地对着吴明远叫了声“妈妈”。

吴明远看着眼前泪流满面,如梦似幻的中年男人,有些半信半疑:“你的话很好理解!”

张震连忙回道:“我是你儿子!”

就在这时,吴明远突然眼前一亮,认出了张震。

图|1940年11月,张震(左)在日机残骸前合影)

张震看到了吴明远手里紧紧攥着的东西,正是他小时候盖的那条印花被子。这些年来,已经不省人事的吴明远仍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张震小时候用过的东西,尽管在街头流浪难以保证温饱,也不知道是否他的儿子是活着还是死了。

张震忍不住泪如雨下。

张震的参谋和侍卫正要扶老人下船。张震蹲下身子,将吴明远背在背上,一步步走下船。

一家人终于团聚了。张震的妻子马灵松赶紧拿出自己给婆婆换的衣服,在水槽里洗了婆婆的旧衣服。最后,旧衣服变成了破布。布,根本就不能再穿了。马灵松心中的难过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老人11年来所受的苦,一两句话怎能说清楚。

张震夫妇希望吴明远能留在自己身边,让她安享晚年。可吴明远怎么也适应不了城市里的生活。她只活了半年,就想回老家。有时她精神一振,就在街上乱跑。

图|苏羽与张震研究作战计划

当时,解放军正准备攻打舟山,再战金门。张震的工作很重,而马灵松又在南京工作,除了节假日,他基本没有时间陪伴和照顾老人。张震怕吴明媛跑出去被车撞了,才同意让她回家。

张震对母亲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的生母余多莲写信找张震。张震这才知道,对自己从来没有任何保留的张继伦和吴明远就是自己的养父母。他怕吴明鸢在感情上接受不了她。,于是我背着吴明远去看了我的生母,此后我也很照顾她。

在和平年代,张震始终保持着自律和清醒。每天做一道高等数学题,保持理性思考的习惯,每天早上吃两个鸡蛋,中午喝三小杯白酒,每天晚饭后步行四英里。这些都是他健康长寿的秘诀。晚年,张震的思想还很活跃。有一次他在驻港部队视察一个连时,问连长他的手枪编号是多少。我还记得一把枪的手枪号码呢。”说完,转身就走。

当了一辈子军人的张震治军严格,对子女的要求也很高。他和妻子马灵松一直恩爱有加。这对恩爱的夫妻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四个儿子都是将军,女儿选的唯一女婿也是将军。这个大家庭真正诠释了什么叫“江门”,什么叫“虎父无犬子”。

图|张震将军全家福

张震和他的家人定下了几条家规,包括任何时候都不能用他的名字谋职、谋钱。张震所有体现军人优秀品质的思想和行为,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孩子。

1978年下半年,中越边境局势紧张,中央军委认为有必要进行自卫反击战。时任总后勤部部长的张震认为,要充分做好作战准备,主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张震回忆录》记载,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时的军队弹药质量很差,有的军工企业甚至已经倒闭,数量严重不足。大约三分之一的手榴弹不能爆炸。在管理上,弹药批次混杂,验收不严,保管不好。张震立即让军械处通知所有军械库进行认真检查,迅速修复,加快生产。

1979年1月,张震到南宁检查部队的准备情况。士兵们情绪高涨。许多决定转业的干部要求上一线。

但张震还是建议推迟一个月。国内军队已经有十几年没有经历过战争了,整体战斗质量比建国初期要低很多。老兵文化素质低,看不懂地图。很大一部分新兵缺乏经验。有的新兵入伍才一个月,对射击和轰炸并不熟练。

图|马灵松制服照

张震在回忆录中写道:在一个新扩编的连队中,108名战士中有57人是新兵,只有32人接受过进攻训练,步兵班也没有强化防御训练和研究。

这些问题在战前就已经如此突出,我军也没有热带雨林作战经验。如果这样的部队上战场,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张震争取了一个月的缓冲时间。

2月17日,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部队出国后,做饭困难张震之子张阳,大量消耗干粮。最终,有关部门要求部队烧米烧豆解决吃的问题。快到80年代了,张震决定自筹压缩干粮,马上送到前线补充。

在张震的回忆录中,他记录了这些与一军一兵生命息息相关的战争细节,却只字未提其子张海洋作为十一师政委参加崂山会战第21集团军。,立下了战功。

或许对于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来说,儿子上战场磨砺本领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理应立下战功。

1985年春,中央军委调整总参谋部领导班子,免去张震副总参谋长职务。张震已经70多岁了,早就做好了退休的准备。

而很快,将军事、政治、后勤三个学院合并组建国防大学的重任就交给了张震。1986年1月15日,国防大学正式成立,张震任校长,李德生任政委。1990年4月,中央军委对全军主要单位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已经超龄服役的张震再次准备退役。军委考虑国防大学建设和张震相对较好的身体条件,决定让76岁的张震继续担任政委、校党委书记。

1992年,78岁的张震向组织写了正式的书面报告,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年轻同志接替自己。9月中旬,邓小平建议张震在中共十四大期间参加军委领导。88岁的邓小平对他说:“你比我小10岁,还能再干一届。”

在这个重要的位置上,张震如履薄冰。小平同志告诉他可以再干一届,可是按照家乡的说法“七十不留,八十不留饭”,他的身体不知道还能撑多久。只有努力工作,他才能不受辱。使命。

一个任劳任怨的老人,一代名将,三次退役,三次离不开国家和军队。直到1997年8月,张震才正式退出军委领导班子。会上,他重点回顾和检查了近五年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我穿的是旧时工农时期的衣服。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比一代强。”

图|1993年9月,张震将军(中)再次踏上长征之路

他期待看到新一代领导班子的创新成果,但作为一名铁血战士,他还是忍不住感慨“人人成,人人亡”。

他时常想起战争年代,时常想起那些战死沙场的战友。有时在梦里,他还在战斗,仿佛从来没有放下过枪。

这位伟大的老军人、老党员,一生都在人民军队中战斗、工作。战争年代,他与战友同生同死。在和平年代,他以满腔热忱关注党和国家事业。,所谓的敬业精神,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