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连国际奶粉巨头都开始将黑手伸向了婴儿,国产奶粉的品牌形象轰然崩塌

震惊全国的“毒奶粉”事件已经过去了十年。

国产奶粉的品牌形象也在一夜之间崩塌。

此前并不流行的进口洋奶粉,从此如乌鸦飞枝,化作凤凰,成为“为宝宝安全保驾护航”的代名词。

但时至今日,饱受诟病的国产奶粉风平浪静,而所谓的洋奶粉频频卷入产品召回丑闻。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雀巢奶粉矿物质含量过高;

德国市场紧急召回!

宝宝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奶粉是宝宝健康成长的基石。

如今,就连国际奶粉巨头雀巢也开始将黑手伸向婴儿

近日,有媒体报道雀巢在德国紧急宣布产品召回令:

一批Enmisol氨基酸婴幼儿配方奶粉,由于矿物质含量过高,孩子一旦食用,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本批次问题产品批号为:80250346GA恩敏舒氨基酸罐装奶粉400克。

而这并不是雀巢第一次召回问题奶粉:

早在2003年,雀巢就爆出转基因奶粉事件。当时,来自中国上海的朱艳玲曾以欺骗消费者为名,将雀巢告上法庭。

2005年,雀巢在美国的“金牌成长3+奶粉”因碘超标被迫进行大规模产品召回。

2008年11月26日,雀巢奶粉检出三聚氰胺。

而三聚氰胺正是让中国乳业巨头三鹿走下神坛,让国内乳业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的罪魁祸首。

...

据说国产奶粉不靠谱。早在十年前,被光环包围的洋奶粉无疑与国产奶粉相差一步。

雀巢最近一次召回事件发生在四个月前。

今年7月27日,智利卫生部发布预警称,雀巢NAN早产儿配方奶粉检出细菌超标。

随后,在智利卫生部的重拳出击下,问题奶粉被迫召回,雀巢也受到相应制裁。

如今,频频爆出丑闻的雀巢,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其奶粉产品就暴露了问题。

果然是:记得吃饭不打架。

召回产品不涉及中国;

“中外不同”已成惯例?

雀巢在德国召回涉事奶粉时,声明此次召回不涉及中国市场。

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早在2010年,夏普就宣布召回一款32英寸液晶电视,但并未涉及中国市场。中国市场只允许更换零件,不允许更换电视。

巧合的是,2016年,三星手机突然爆炸。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在世界范围内召回,唯独??中国没有被召回。

不仅仅是夏普和三星,很多国外品牌在召回缺陷产品时都将中国市场排除在外,这似乎已经成为国际惯例:

2016年4月,因制动踏板卡簧存在安全隐患,德国汽车巨头大众在全球召回问题车型,但并未涉及中国市场;

2017年,全球家具巨头宜家因抽屉产品倾销导致一名男孩死亡,在北美紧急召回1730万件问题抽屉产品。中国不在召回计划之列。

因滑石粉致癌而被美国监管机构严惩的强生公司,近年来共进行了50多次产品召回,其中48次不包括中国...

更有什者,从2008年到2014年的6年间,日本东芝公司曾多次在全球召回其笔记本、彩电、洗衣机、手机等产品,但无一例外地将中国市场排除在外。外。

中外有别,国外品牌的双重标准令人匪夷所思:在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多次将中国排除在召回优质产品之外。

如今,作为国际饮料巨头,中国是其全球第二大市场。迄今为止,雀巢在大中华区的直接投资累计超过70亿元人民币,拥有33家工厂,在中国拥有约5万名员工。.

在全球经济形势恶化、雀巢业绩承压的背景下,只有中国市场一枝独秀,保持强劲增长。

也就是说,对于雀巢来说,中国市场很重要,但它所做的就像是:吃中国菜,却让中国消费者寒心。

国际巨头像欺负孩子一样欺负中国。

然而,无奈的是,面对不公,中国人一开始可能会愤怒,但一旦发现无济于事,就会在绝望中逐渐麻木。

反过来,这将助长国际巨头的气焰。

在如此反复的恶性循环中,缺陷品召回:中外差异已成为国外品牌默认的潜规则。

为什么“中国除外”不断被禁?

出事必有妖!

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份额,理应拥有强大的话语权,但中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却一再被忽视。

面对质疑,国际巨头表示:如果你符合中国标准,你就脆弱到无语。

是的,虽然我们不满意,愤怒,甚至抗议。

但无法回避的是:我国部分行业的产品国内标准不仅远低于欧美标准,连最通行的国际标准都达不到。

以食品行业为例。部分产品在内销前,要经过食品卫生部门的安全检测,符合国家标准后,才能推向市场大规模销售。

而同样标准的产品雀巢奶粉事件,由内销转为出口,却时常遭遇因产品不合格而被退回的尴尬。

在某些行业,与欧美产品标准相比,我国国内国家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以至于在日本的出口行业,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潜规则:一流的产品销往国内,二流的产品销往欧美,三流的产品销往亚洲,仓库底部的产品高价卖给中国人。

最差的产品高价卖到中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国家标准的标准也在逐步完善,有的行业甚至超过了欧美标准。

除去国标因素,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完善。

在欧美、日本等西方国家,如果企业爆出质量丑闻,维权意识强的消费者不仅会果断投诉到监管季,如果企业继续拒不改过自新,无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样会被起诉到法院。.

最后不仅被判赔偿,还落得名誉扫地的下场。

也就是说,在强大的惩罚机制下,企业始终处于弱势一方,不敢有超越的雄心。

但在中国,情况完全相反:

更何况,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普遍不强,多半怕被侵权惹麻烦:东西多不如东西少;

更不用说,就算你吐槽维权,一向喜欢亲近的消协:大事化小,小事化小。

简单来说,即使维权成功,也要时刻担心被投诉企业的报复。

试问,这么低性价比的维权,谁愿意自己去冒险?

结语

击鼓需要重锤。

欧美企业并非生来就害怕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正是在市场监管的高压下:无论是消保机构还是法院,甚至是消费者自己,都联手说,No!

中国作为世界上消费潜力最大的市场,必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加与其市场地位相适应的话语权。这是消费大国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就监管而言,一味糊涂只会适得其反。这无助于解决危机,反而会削弱消费者来之不易的信任。

且不说美国监管机构对强生公司的爽身粉处以313亿的巨额罚款,但处罚的程度也必须足够严厉,才能让无视规则的企业感到心痛。

当然,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如果说雀巢奶粉事件,只要有企业胆敢无视消费者权益,甚至采取“全球召回,中国除外”的歧视性行为,消费者能用自己的钞票投票吗?

假设所有消费者集体抵制和停止消费,不需要监管力度,企业会立即承认自己懦弱。毕竟,资本终究不会和金钱作对。

但问题是,在很多时候,中国消费者往往是:一人为龙,三人为虫。

如果要避免雀巢的悲剧再次发生,只能说:维权还没有成功,国人还需努力!

来源|财经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