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月有阴晴圆缺话题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月有阴晴圆缺话题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月有阴晴圆缺话题作文1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千变万化的自然事物常常会拨动他们的心弦。苏轼在中秋之夜酩酊大醉时望着那一轮圆月,心中想到的却是它全部的阴晴圆缺,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水调歌头》,送给他的亲弟弟苏辙。同是那个月亮,推窗举头的李白见了,不由黯然垂首,在心中想着故乡的模样,写下了家喻户晓的《静夜思》。放眼辽阔无尽的苍山原野,岑参写下了“三军大呼阴山动”的豪壮诗句;而秋来塞下那一地的白霜,让范仲淹仿佛看到了“将军白发征夫泪”。他们曾站在相似的风景之前,但他们的笔底涌起的却是不同的波澜。

人生是短暂的,自然则是永恒的。登上泰山,脚下冷硬的石阶可以承载一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人的重量。史铁生坐在地坛的老柏树下,猜测自己是园神见过的第几个失意的人,猜想未来他拄着拐杖走下去的山坳里会不会跑出一个欢蹦的孩子来。自然以其亘古不变的厚重与淡然震撼了每一个诗人,也震撼了每一个怀着尊崇的心仰望它的人。所以,康德会臣服于他头顶的灿烂星空,海子面对大河时会无限惭愧。

如果说苏轼、李白他们正触景生情,那么康德与海子则已然忘情。但无论怎样,此时彼时,他们都与自然相对无言。但他们内心都渴望活得像自然那样,那样思考、那样为人。

对大自然思考之后,有付诸行动的人吗?当然有。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两千多年前的思想界时,我们便可以发现,有一个叫老子的人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看到我们一头雾水,他的衣钵传人庄子更有耐心地宣讲:“你记得风穿过山林石孔的声音吗?你用人的耳朵去听,就听到了悲惧哀怆各种心情,却没有听到大地的箫声;你听过大地的箫声,却听不到天的箫声。”他给天的箫声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天籁”。同样的,在那位解牛的庖子那儿,十几年只用一把刀,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目中有牛又无牛,然后去发现自然。

是的,人若能顺应自然,从自然的立场处世为人,那么很多事情就简单得多了。还是那个老子,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想,不如把这中间的一些文字省却,叫作“人法自然”,不知可好?

月有阴晴圆缺话题作文2 月有阴晴圆缺,世人悲喜因之而生,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月之变

黛玉咏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认为海棠花最是婉约动人;有人却言海棠又名断肠花,最是不吉利。人们因为主观的感受而产生完全不同的想法,但海棠还只是那朵海棠。

诚然,世界是变化的.,日升月落,物换星移,人世就像一个漩涡,不断翻滚涌动;而万物又都是不变的,月缺月圆,天晴雨落,而月亮“卒莫消长也”,天也依旧是那片天。从细微处见,月亮变了,月亮又没变。

翻过一页页史书,踏过历史的繁芜,从不乏文人骚客对景抒怀。从宋玉“岁忽忽而遒尽兮”的悲秋到易安“绿肥红瘦”的喟叹,从屈原的泪洒汨罗到鲁迅的“以血荐轩辕”,心境变了,人事变了,而他们所悲所悼之景、之物,却成了永恒,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不息。

对着同一个赤壁,客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苏子却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客与苏子,一个细腻敏感,一个豪迈不羁,感慨也就随之而变。对怀念故乡渴望团圆的苏轼来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便是他阔大胸襟的写照,对怀念亡妻寂寞悲伤的苏轼来说,他却只有那“明月夜,短松冈”的一番愁肠。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而观月咏月之人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所谓的“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了。

人都有悲观消极的一面,也都有乐观豁达的时候。可能是在面对那半杯水时发出不同的感叹,也可能是在接到那张诊断书之后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像那玫瑰与日日春的故事,一个认为只在春天开花,一个却想着开花时每天都是春天,不同的想法决定了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命运。

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有这样一句话:“玻璃灯因为瓦灯叫它作表兄而责备瓦灯,但明月出来时,玻璃灯却温和地微笑着,叫明月为‘我亲爱的,亲爱的姐姐’”。对于同一种处境,玻璃灯却给予了不同的回应,事物的变与不变也由此可见了。

TAG标签: 作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