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诗词的平仄怎么区分?

文字定四声,分平仄,是南朝沈约开始干的。他把文字读音的清、浊、升、降、短五韵中以清韵为上平声,浊韵为下平声,升韵为上声,降韵为去声,短韵为入声。其中上平下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从那时以来,凡写作韵文者,莫不以它为准绳,其后虽经过一些变化,但自宋刘渊编定的诗韵(世称平水韵)问世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所有写作旧体诗词和对联用的平仄声律都依照它。它分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共一百零六韵。我们手上拿了它,想知什么字是平,什么字是仄,翻开一看,凡入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龙、侵、覃、盐、咸等三十个平声韵的字都是平声,其余七十六韵都是仄声。

我个人认为,古诗词的平仄有它内在的音乐律动,使得诗词琅琅上口,认真学习是对的,它就是一个旋律。知道了旋律,我们就可填词。但也不必让它束缚,音乐有和弦,有变奏 ;诗词也可以有近似声,相近音。诗以韵为辅,以意为主;韵不大出,词声相符尚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顺嘴(文通字顺),像流水一样,不可漩逆跳音,总之要发音舒服不咬舌。

怎样区分诗词中的平仄?

所谓“平仄”就是每个汉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为了便于运用,在律诗中又简化为平仄二声,平又分为阴平、阳平二声,仄分为上、去、入三声。因此,共有阴、阳、上、去、入五声。
平仄的掌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现代汉语来说,第一、二声为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然而,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已经都转到了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当中去了。因此,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字了,至于转到上声、去声的字倒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但是,从入声字转到阴平、阳平中的字则是较为麻烦的。例如:现代汉语的“一、吃、压、”等字都是阴平声,而在古代汉语中却都是入声字,如果去强记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对于学写律诗者,多少是有些困难的。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区分平仄声却是较为容易的,因为在南方,吴、闽、粤、赣、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入声字的读音。还有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方言中也还保留了入声字的读音。因此,根据方言读音,再用一种公式类比套用区分平仄声那就更为简易了,即用:“兵、平、病、丙、并”这五个字去套读“阴、阳、上、去、入”五声,类比如表:
由此可见,“兵”字正是阴平声,“平”字恰好正是阳平声,以此类推。
当然这种方法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凡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一、二、三、四声的是不好套用这个公式,必须是方言。
2、凡方言中有入声字的均可用“兵、平”二字去套用这种公式。
3、凡方言中没有入声字的也是无法套用这种公式的。
4、凡套用这种公式时,对于送气与不送气的字可不必区分它,如“兵”字是不送气的读音“bīn”,而“平”字在普通话中则是送气的读音“píng”,可把它当作不送气的字音“bíng”来读。这样则可排除在套用“兵、平、病、丙、并”这个公式时没有某一个字的障碍。实际上,在普通话中象“平”字这一类送气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则读成不送气的字了。也有一些字在普通话中是不送气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却又读成了送气的字,如“就、杰”等。
5、各地方言中的一些地区,如江西的修水、武宁、瑞昌、德安、永修一带,不仅有“阴、阳、上、去、入”五声,甚至还有六声,如:上表所述“衣、怡、易、以、意、一”等字,对此,我们且不必去管它是五声还是六声,反正与“兵、平”二字声调相同的字则为平声字,其后面所有的字均为仄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