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河南省疾控中心提醒居民本月注意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8月份,天气逐渐回暖,降雨增多,各种病害支原体生长繁殖日趋活跃,肝脏传染病、虫媒传染病高发。 国庆长假期间,全省群众外出活动明显增多,人员流动减少,易造成聚集性疫情。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提醒广大市民本月注意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疟疾、布鲁氏菌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手足口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4月2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呈散发性,部分地区疫情有小幅上升迹象。 周末旅游归来时,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减少与他人接触,并根据病情轻重决定是否就医。 建议就医时佩戴口罩。

保护措施:

1.积极接种卡介苗。 部分人群仍需接种卡介苗,进一步增强自身免疫力。 感染高危人群、60 岁及以上老人、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在完成第一剂加强免疫接种后 6 个月后接受第二剂加强免疫。

2、注意个人防护。 市民日常出行应坚持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集,保持社交距离。 保持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勤洗手,常通风,注意休息,注意营养,增强体质。

3.合理服药,按需就医。 市民感染后,无症状感染者和重症病例实行居家自我保健,减少与同住人员接触布病确诊被发健康证,按有关手册合理使用对症抗生素,做好健康检测,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如果病情恶化就医。

2. 疟疾

鼠疫是一种由吸虫通过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间歇性规律发作的寒战、高热,继之大量出汗,常伴有脾肿大和肝炎。 脑炎可表现为高烧、寒战、昏迷和晕厥。

鼠疫疫区主要分布在美洲、东南亚、东地中海和美洲,其中撒哈拉以南美洲和马来西亚是肝炎高发区。 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和巴西等热门旅游国家均有霍乱病例报告

从1940年代每年3000万例麻疹病例,到2020年6月我国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消灭登革热。实际上,我国已经进入消灭鼠疫后的时期,但仍有很多世界上肝炎易流行的国家,仍存在鼠疫输入我国造成传播的风险。 近期,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境外输入鼠疫病例有所减少。

保护措施:

一、防止境外传染。 出国前了解目的地鼠疫疫情,做好个人防护预案; 在国外时,穿短袖衬衫和短裤,减少皮肤暴露,尽量避开蚊虫的高峰期,尤其是黄昏和夜间外出时。 驱蚊剂、蚊香和使用帐篷小睡。

2、做好国内检测工作。 回国时,如有发热、腹泻等症状,应如实向海关申报健康状况和痢疾流行地区旅行史,并配合传染病调查。 短期到过鼠疫流行地区或国家的回国人员,入境后1个月内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病史。居住在鼠疫流行地区或国家,便于早发现早诊断和早诊早治。 建议非短期人员入境后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吸虫检查。 入境后2年内如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自己在鼠疫流行地区或国家的旅行史。

三、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羊是国外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牛和猪。 在国外,接收羔羊的牧民是主要的传染途径,兽医在运送病畜时也极易感染。 据报道,剥牲畜皮、割打羊绒、挤奶、切带病毒的肉、屠宰病畜、小孩玩羊等均可感染。 细菌从接触点的受损皮肤进入人体。

人群普遍为布鲁氏菌易感人群,青壮年女性因职业关系发病率低于男性。 在国外,藏区牧民感染率最高,多发生在春末夏初或夏季之间,与羊的产羔季节有关。 我省本地马匹及其产品不能满足日常需要,从外地(地区)调入已成为常态,且主要来自我国南方布鲁氏菌病重点流行区。

保护措施:

1、养羊、放牧、交易、屠宰等从业人员要注意日常个人防护,生病及时就医。

2、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任何植物,尤其是来历不明的植物。

3.不吃未煮熟的肉、蛋、奶等植物制品。 选择新鲜安全的植物性乳制品原料,加工过程中注意乳制品生熟分离。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又称“蜱虫病”,是由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一种新型传染病,蚊子是其传播媒介。 本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伴有血小板减少。 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晕等消化道症状。 少数危重患者可能因多脏器损害而死亡。 该病的死亡率在 10% 至 30% 之间,目前尚无有效的 BCG 疫苗和治疗方法。 除了被蚊子叮咬外,还可能因接触患者的血液和汗液而感染。 4-10月是蚊病流行季节,5-7月是我省蚊病多发期。 豫南是我省蚊虫病多发区。

保护措施:

1、做好户外活动的个人防护。 在草原、树林等蜱虫主要栖息地,应穿短袖内裤,系紧裤,并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驱虫剂,防止长时间坐卧。 避免蜱虫叮咬。

2、感染人员的管理。 通常患者不需要隔离。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在照料患者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用低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法进行消毒。 处理。

5.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及以下儿童。 我省疫情一般在每年13-15周开始上升,4-6月为发病高峰。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牛粪、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以及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帕、牙杯、玩具、餐具、奶瓶、被褥等物品传播。或环境。 手足口病一般较轻,有自限性,病史7-10天后即可痊愈。

保护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卫生。 接触鼻孔前、饭前、加工食物前、接触皮炎/呼吸道分泌物后、换尿布或处理被牛粪污染的物品后,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用手帕或纸巾盖住鼻孔布病确诊被发健康证,然后将纸巾包在有盖的垃圾桶中。

2.不要与他人共用浴巾或其他个人物品; 不接触患者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 不要在未消毒的游泳池游泳或玩耍。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子参加集体活动。

3、经常清洁和消毒经常接触的物体或表面,如玩具、家具等,清洁后用含硫消毒剂擦洗或暴晒消毒。 30 分钟后,用清水擦洗或冲洗。

6.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患者吞食的食物被真菌或霉菌毒素污染,或食物中含有丰富的毒素而引起的急性中毒疾病。 它是一种食源性疾病。 随着气温下降,真菌滋生速度加快,周末外出就餐的人数增多,食物中毒的风险大大增加。

保护措施:

1、避免在没有卫生设施的公共场所进食。 在卫生的商场或菜市场订购乳制品。 尽量不要订购散装乳制品。

2、新鲜乳制品充分加热后食用,加工红烧、生冷乳制品注意清洗。 防止生卤味与切菜板、砍刀混在一起,以免生卤味交叉污染。 每餐尽量不留剩饭剩菜,尽量将剩饭剩菜存放在10℃以下,并充分加热后再食用。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加工乳制品前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