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老一代文学翻译家渐成,中国的文学翻译将会如何呢?

2019年1月5日,张玉树在广州病逝; 6月10日,郝云在北京逝世; 8月10日,吴宁坤在日本病逝。 如果再加上2017年10月17日去世的姜峰、2015年8月6日去世的孙佑军、2015年10月去世的曹颖、2012年7月去世的王永年、2009年11月去世的杨宪益,方平2008年10月逝世的巴金、2005年10月逝世的巴金、2003年11月逝世的史哲存、2000年8月逝世的金克木、12月逝世的卞之琳等等,你会悲痛地知道至此,中国老一辈的文学翻译家大量凋零。

这位已逝世的著名翻译家,曾经为中国读者带来了那么多文字优美、意味深长、文采优美的专着!

如果说中国文学是一棵树,那么老一辈的文学翻译家就是树叶。 词根具有吸收、固定、传递、合成、储存和滋养等功能,文学翻译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就在于此。 随着老一辈文学翻译家的逐渐淡出翻译家巫宁坤逝世,中国文学翻译将何去何从?

时代还在进步,我们有很多老一辈文学翻译家所没有的优势(比如发达的网络,日益丰富的翻译资源),应该把更高质量的译文奉献给读者。 但仅仅拥有这个优势是不够的。 文学作品的翻译虽然不同于实际操作指南的翻译,但文学性和艺术性是最重要的。 恰恰是有些译文最缺乏的,因为有些译者自己的英文表达都没有通过测试。

因此,我认为,鲁迅、周作人、巴金、茅盾、傅东华、史哲存等译的文学作品,以及吴光建译的大仲马,朱生豪译的莎士比亚,瞿秋白、娄译的高尔基等。诗意,冯至散文译海涅,张佩芬译黑塞,李庆亚译莫泊桑,陆力译屠格涅夫,李文君译福克纳,朱文译雷马克,王永年译欧·亨利,还有“爱丽丝梦游仙境及其续集,郭沫若翻译的《浮士德》,李继业翻译的《简爱》,乔志高翻译的《天使回家》等等,都是我心目中无法超越的翻译强歌.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出版社找我重译《王尔德童话》,我每次都不好意思地拒绝了,因为只有一个原因:巴金翻译的《王尔德童话》是一部无法超越的杰作,就像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

至于近年来出版的外国续集,其译文往往差强人意,至少与老一辈译者的译文相去甚远。 为什么? 我想谈谈我最喜欢的一些翻译家和他们的专着,恐怕我可以间接回答这个问题。

吴光建及其专着

吴光建先生的专着数量惊人,贡献巨大。 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吴光建翻译纪事》。

翻译家巫宁坤逝世_巫宁坤《一滴泪》.pdf_一滴泪巫宁坤在线阅读

当初,买了吴广建先生的《侠隐集》译本(茅盾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1983年二印)后,花了三个晚上看完. 吴光建先生的翻译真精彩! 我什至认为杜马斯的原创作品似乎没有那么好。

然后又买了《续下隐集》和《吴光建翻译纪事》,但吴光建先生的译作不限于这些。 自 1890 年代以来,他一直在翻译书籍。 据说他翻译了130多部文学、历史和哲学专着。 千言万语。

由于精通中英双语,吴光建先生的译文读起来非常赏心悦目。 例如,他翻译的《侠隐集》、《仙侠隐集》就受到茅盾、金庸的高度评价。 遗憾的是,市面上不仅没有吴广建的译本全集,甚至连他的译本目录也很难找到。 吴先生于 1943 年去世。

茅盾与《文凭》译杂记

《文凭》(韩墨柯着,茅盾译,北京永祥出版社,1946年7月第一版,1952年2月第六版),附《翻译杂记》,谈译者对翻译问题的看法:

“我觉得最好分开来看这个问题:理论文献的翻译和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应该分别制定一个目前可行的、合理的标准。在理论文献的翻译中,我认为第一个意思应该是求信……这当然不是说‘欲信必不流’,信而流是绝对不可能的。…提倡读者只流利,不丢弃或歪曲甚至抹杀原文的真实意思。不是不忠于原文,误导读者,是恶意的。至于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最好是忠实流畅,又能传达出原作的魅力和“力量”。因为“力”——或者说,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没有这个东西就不叫它。 是文学作品…… 所谓“信雅”,不能生搬硬套地套用在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上。 在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中,如果能够达到第一个目标——传达原作的“力量”,那么文字和表现力就可以达到。 放松。”

我觉得这样的文字应该能给现在的译者一些启发。

但茅盾所说的“力”到底是什么? 我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我可以打个比方:一家出版社认为如龙的稿酬太高,就找人尝试翻译契诃夫的小说。 但最后出版社只好又请来了如龙,因为谁翻译的契诃夫小说都比不上他的译本。

巫宁坤《一滴泪》.pdf_一滴泪巫宁坤在线阅读_翻译家巫宁坤逝世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足以说明如龙等老译者之所以不能被取代,是因为只有他们才能传达出原作的主要“力量”。

傅东华及其专着

收到《堂吉诃德先生传》和《堂吉诃德》下部后,我立即将其与杨绛等人的译本进行比较,觉得傅东华的译文最为幽默,可读性又不失风雅。 但遗憾的是,诗人出版社出版的《堂吉诃德先生传》中,傅东华译者的杂注已被删去,实际上并没有收录在新目录中。 于是我意识到清朝版本更可靠。 为了这精彩的译本,我花了100多元买了商务印书馆1939年出版的《堂吉诃德先生传》第一、二册。

我还扫描了清版《堂吉诃德先生传》中傅东华翻译的《海涅谈堂吉诃德先生》上卷,以及《校对杂记》上卷。 读傅东华译的《海涅谈堂吉诃德先生》,感觉语言如诗一般优美。 虽然这是因为海涅写得好,但如果没有傅东华,估计也传达不出这样的美。

出于好奇,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找到了别人的译本,书名是《读堂吉诃德》,收在《初中数学》九年级卷中。 我不知道翻译是谁。 傅毅一对比,就看出了不同。 例如,匿名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那是四月里一个明媚的日子,美丽的夏日躺在浩瀚的晨光中,听着夜莺轻柔的歌声。夜莺的赞美轻柔似温柔,温暖如执着与融合,最羞涩的花蕾绽放,多情的小草与笼罩在薄雾中的阳光更加忙碌地亲吻,花儿都在欢快地颤抖着。” 而傅东华的翻译是:“那是六月的一个美好的日子,年轻的春天躺在寂静的晨光中,聆听着浪漫的阿谀者——黄莺的赞美。然后,再害羞的花蕾也会绽放化作花朵,茂盛的草叶和芬芳的阳光惊奇地亲吻着,树木和花朵欣喜地颤抖着。”

我还需要说什么吗? 只能说,这就是我买了傅译的新版《堂吉诃德先生传》后,又花100多块钱买清版的原因。 事实证明,傅东华虽然在翻译《海涅论堂堂吉诃德》和他的《学校读书杂记》上花费了100多块钱,但这笔钱并没有花冤枉钱。

王永年与《基督未到之处》

《基督所及之处》由日本画家卡洛·利维创作,王仲年、恩奇译,1982年北京译文出版社初版。王仲年是王永年的艺名。 本书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了作者1935年被法西斯政府流放到北美贫困农村的亲身经历。

一滴泪巫宁坤在线阅读_巫宁坤《一滴泪》.pdf_翻译家巫宁坤逝世

当我在下班的公交车上随手翻开这本书时,周遭的世界顿时离我而去。 我也几乎不存在,只有一双耳朵和一颗感知的心……这是法国钢琴,这是法国风笛,这是河水,这是苏武放羊。 这是希门尼斯,这是阿索林。

下班回来后,继续在公共汽车上阅读。

那种田园,就像蔚蓝的丽江; 那里的人就像活化石。 终于,离别的时刻到来了。 Carlo Levy 最后一个离开。 居民们劝他不要出去,娶个姑娘,过上市长的生活。 而且,他不得不离开。 这本书的最后几段是这样的:

……风平浪静的日子,一望无际的万里海景。 一阵甜美的晚风从达尔马迪亚的一侧吹来,在静止的水面上掀起了一点泡沫。 海天一色的念头在我的脑海中飞过——这片海洋的生活与人间的命运很相似。 它逃不过一连串千古不变的波浪,在光流中前行后退,一成不变。 想起刚刚离开的静止的时光和凄凉的文化,一股淡淡的伤感涌上心头。

火车带我越走越远,穿过罗马纳这些棋盘般的原野,带我来到??比特蒙特的蓝莓园,带我走向神秘的未来,那里有海外漂泊,有战争,有生死,但在那时间,就像凝视着变幻莫测的天空,依旧看不透。

永恒的时代无法逃脱那一连串的波浪。 周到。 余暖。 只是时间过去了。

朱温及其译《雷马克》

能买到《往事如烟》(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真是一件幸事! 本书是翻译家朱文和丈夫罗红的诗集。 他们从文友变成终生相伴,共同生活了60多年(朱文先生1994年逝世,2017年妻子罗红在上海病逝,享年107岁)。

巫宁坤《一滴泪》.pdf_翻译家巫宁坤逝世_一滴泪巫宁坤在线阅读

一时间,真希望大家和祥林夫人一样,提起朱文先生翻译的雷马克(俄罗斯小说家,代表作《西线无战事》),但关注的人并不多。 书里有几张朱温夫妇的照片,我盯着看了很久。 多么伟大的老人,多么可敬的老太太!

朱文先生的高中老师是吴显书,大学老师是苏雪琳。 据悉,曾朴师兄师姐教他翻译。 朱先生翻译过托尔斯泰的《彼得大帝》、《苦难历程》和丁尼生的散文等。还写过小说和散文,编辑过杂志。 而且,如果不是偶然买了他翻译的雷马克,我可能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因为书报上没有看到他的介绍,新文学通史也没有提到他。

女儿回忆起父母时说,翻译是妈妈的生命。 每次翻译一部作品,他都要参考多种语言的译文,每一个字都要反复思考,有的地方甚至要花好几个小时。 多年来,一次又一次的改变。

朱先生一生经历过许多挫折翻译家巫宁坤逝世,《凯旋门》是他翻译的第一部雷马克作品。 据译者序言,本书于1945年译成,1948年由北京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并收录于巴金主编的《译文丛书》。 译文充满了诗意的气息,这是雷马克其他译本所没有的。 巴金希望自己能翻译雷马克的全集,但他没有如愿。 1995年,北京翻译社再版《凯旋门》时,朱先生无精打采地修改了旧译本。 现在朱先生西去了,他的评语翻译成了绝声。

有空的时候看看朱老师的这篇翻译吧,一定会教你写歌的。

孙仲旭:新一代文学翻译家的代表之一

在新一代的文学翻译家中,也有为读者献身的,如青年翻译家孙仲旭。

认识孙仲旭是2002年,因为当年7月买了一本他翻译的《1984 Come Up to Breathe My Breath》。 看完之后,我有话要说,所以我写了一篇关于它的长文。 书评发到??天涯社区,很快就得到了回复。 由于共同的兴趣(塞林格小说和怀特诗歌),我们很快成为了同事。 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我一直关注着他的翻译。

翻译家巫宁坤逝世_巫宁坤《一滴泪》.pdf_一滴泪巫宁坤在线阅读

他翻译的《门萨妓女》出版后,因为买不到书,就向他要了翻译,很快就收到了一本有他签名的书——那是2005年1月18日。后来,由于翻译书籍的复杂任务,我再也没有听到他的消息。 直到2014年9月1日,突然听到他因抑郁症去世的消息。

孙仲许为何离开亲友和读者? 外人似乎无从知晓,但作为另一位译者,我大致能理解他工作的艰辛。

每一本书的翻译都是与原文的握手与较量,但翻译不是泰拳,而是心灵的激烈碰撞。 这次碰撞似乎让你变得坚强,我担心它会让你颓废,甚至令人欣慰。 译者和作者一样敏感,就像两滴相同却又不想混合的水滴。 译者不仅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和支持,在平凡的方面也收获不多。

我想我还是能理解为什么孙仲旭总是在业余时间坚持翻译,尽管这需要加倍的努力。 为了翻译书籍,我也放弃了很多。 翻译的酬劳微薄,比给报社写稿子低多了……为了省钱,我的生活沦为最简单的生活。

我曾经分别问过三个出版社的编辑:如果你像我一样,只把翻译书当成职业,你能活下来吗? 他们的回答非常相似:没有。

但我仍然不后悔离开我的工作和翻译书籍。 翻译工资虽然低,但超过800元我就得交税。

翻译是一项深度工作。 如果时间不够,没有沉闷的情绪,就无法把简单的原文翻译好,甚至翻译不出来。 原因很简单:翻译也是创作,有时甚至比自己创作还要难。 想来想去,想来想去,改来改去……浪费了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却为了一句话甚至一个词——我想很多译者都会有类似的经历。

是的,真正的翻译家不在乎名利,只想为读者而活。 但现实需要他们去面对……真希望中国的翻译环境能好一点,让译者更省心的从事翻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