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

李尚勇

研究真实系统问题的学者,

《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导读】请问国内主流科学家:(1)人类科学发展史表明,现代“理论科学”总是从“经验科学”的进步中逐步发展而来,但在地震预报领域,为什么不允许? 、不接受、不想经历和承认“地震预报科学的进步”也需要经历从“经验科学”到“理论科学”的进步过程? (二)国家千方百计鼓励技术创新,期待原创技术创新。 在地震预报领域,为什么对中国人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和原始技术创新视而不见? (三)什么时候才能摘下你那机械地以西方现代科学规范为标准的“唯科学主义”有色眼镜,回归“中国科学家”的本色?

本文目录

1、国外主流科学家终于承认存在“地磁前兆异常”

2、与中国相比,国外主流科学家晚了半个世纪

3、新时代新型群测群防即将问世

4. 大地震强地磁异常监测预报开始从理论走向实践

结语:技术创新呼唤制度创新

1、国外主流科学家终于承认存在“地磁前兆异常”

《环球科学》近日报道,相关科学家分析了2005年至2019年美国加州主要断层沿线的19次中大地震(≥M4.5)[1]。 (见下图)

图片来自:公众号环球科学

该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主办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 然而,根据这些研究人员的说法,“虽然观察到的(磁)效应大小对地震预测没有直接用处”,也就是说,“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直接提供可用于提醒公众的预测”,“它表明进一步研究物理连接关系的应用”[2]。(见下文)

图片来源:《美国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原始研究论文

这份研究报告显示了两个重要的事情:

(一)国外主流科学家终于敢于面对和接受“大震前地磁异常”这一“地震前兆”。

32年前,国外主流科学家显然对“地磁异常”作为地震前兆持否定态度[3]:

从1989年到1990年代末,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会下设的地震预测小组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13名专家组成的工作组,对各国提出的共计37个地震前兆进行了严格的审查。 该小组将“地震前兆”定义为“地震前环境参数的定量、可测量变化,并被认为与主震的发震过程有关”。

在专家组总共进行的两轮审查中,最终只确定了五个“地震前兆”,包括:震前数小时至数月的前震(1975年中国海城7.3级地震)、震前数月至数月几年的“预震”(1988年澳大利亚Tennant Creek地震,6.7级),强余震前的地震“平静”,震前地下水氡含量下降,水温下降(1978年,日本伊豆大岛7.0级离岸地震),地震前地下水上升所反映的地壳变形(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凯特曼山地震)。

地电场、地阻、地磁场、电磁辐射、高程变化、地面垂直运动、断层蠕变、地壳变形、旱震等对短、短、临地震预报非常积极的地震前兆.他们都没有被确认(实际上,他们被拒绝了)。 [4]

(2) 国外主流科学家仍然认为,从“物理预测”的角度来看,虽然他们确认观测到的“地磁异常”是地震的前兆,但对于地震的预报和预报“还没有(还)直接有用”即将发生的地震。 毕竟,“这项研究本质上是统计性的”[5]。

长期以来,国内外主流科学家都主张在“深刻揭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科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获取“可靠的前兆”和“地震过程的物理规律”来准确预测地震[6]。 ]. 所谓“物理预测”。 后来,国外一些主流地震学家进一步将“可靠前兆”表述为“确定性前兆”,即“任何地震都能找到这个前兆,一旦出现这个前兆,必然发生地震,无一例外。”也就是说,国内外主流科学家提倡在深刻理解地震发震机制及其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地震物理方法寻找“确定性前兆”,准确预测地震时间、震级和地震三要素。地点。

显然,在人类目前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以“深入了解地震发震机制”为基础的“物理预测”是死路一条。 因为,在可预见的未来,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人们都指望不上了。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中国科学家于1966年开始探索“经验预测”,即忽视“地震发震机制及其规律”,而是寻找和预测监测“经验地震前兆异常”和依靠积累的预报经验,开展“经验地震预报”,实现大地震的短期、短临、临震预报。

幸运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家将这种“地震经验预测”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1975年至1976年,中国科学家、地震专家和地方政府合作,利用“经验预测”,成功实现了5次6.7~7.8级大地震的临近预报和预报,取得了十分显着的减灾效果。

当然,如果我们从上面严格定义的“物理预测”的角度来看,那么上述国外主流科学家的观点并没有错。

因为他们今天观察到的“统计性”“地磁异常”并不是他们理想中的“确定性地震前兆”,与大地震的爆发没有“确定性”对应关系,无法用来确定地震的准确三要素,因此对于他们预期的对即将发生的大地震的准确预测“还没有直接有用”。 为此,他们还准备“进一步研究(地磁异常和大地震)物理联系之间的关系”。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经验前兆异常监测仪器”都监测地震发震活动的某些物理或化学场信息,但不能认为利用这些物理和化学场监测值进行地震预报是“物理预测”。 因为,“物理预测”的前提和基础是“深刻理解地震发震机制”。 因此,国外主流科学家最近发现的具有地震前兆意义的“地磁异常”,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一种“经验地震前兆异常”。 毕竟,距离“深入了解地震形成机制”还有千里之遥。

真正的问题是,这些自命不凡的主流科学家还没有意识到,在地震领域,他们的研究还属于“经验科学”的范畴,而不是他们自己鄙视的“理论科学”,而且,整个地震学研究在国内外,无论你怎么折腾,离“理论科学”的舞台还是很远的。

(未完待续)

(平面媒体发表需经作者授权)

[1] 环球科学:《地震前2-3天可探测磁场变化的发现》,公众号环球科学,2022年10月12日。

[2] William D. Heavlin等10名研究人员:“加州10年地面磁力计在地震案例对照研究前24-72小时显示微弱信号”,《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中国下一个大地震预测,2022年第10期(卷127). (William D. Schiffling 等人,加利福尼亚州十年地面磁力计的案例对照研究揭示了地震前 24-72 小时的适度信号,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第 127 卷,第 10 期,2022 年 10 月。 )

[3]李尚勇:《临震预报的曙光:破解地震预报的制度困境》,东方出版社,2018年7月,第147-148页。

[4] 陈云泰:《地震预报——进展、困难与展望》,《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7年第2期; 陈云泰:《地震预测研究综述》,《地震学报》,1993年第1期,期待。

[5] William D. Heavlin等10名研究人员:“加州10年地面磁力计在地震案例对照研究前24-72小时显示微弱信号”,《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中国下一个大地震预测,2022年第10期(卷127).

[6] 陈云泰:《地震预报——进展、困难与展望》,《地震与地磁观测与研究》,2007年第2期。

重要参考:

1.《致国家高层:四川、云南特大地震的对策建议》

2.《大地震能否预测的两个答案和思路:与“怀疑论者”的交流》

3、《“地震自救”概念及其理论要点详解》

4.《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真实原因解读》

5、《还原1976年龙岭地震“地震自救”真相》

6.《临大地震预报预警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