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各类感言 内容页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如何写

导语:《礼记.学记》上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我说:教后知困,学知不足。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如何写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如何写 学校搞教学研究月活动,身为新进教师的我自然是要上节汇报课的。思来想去,我选了新入编的课文《虽有嘉肴》。我是新人,它是新课, “新新”相映,“新新”相惜,没准能给听者一些新意呢——我当时这么想着。

因为是第一节课,所以很多老师调了课光临指导,这既给了我动力,亦让我的那点“表现欲”膨胀起来。

开课前,学生们凌乱地坐着,我便要求学生们将前排坐满,还联想起《百家讲坛 彭林说礼》中的观点 “教训”起他们来:“同学们,古人重礼仪,没坐满的位子被称为 ‘虚席’,‘虚席’是对主讲者的不尊重, ‘座无虚席’是一种礼仪,请做一个知礼之人!”学生立马填满了前面的空位。

于是,我便引入课文。我以 26日习总去了孔府,谈了儒学的重要性说起,又强调了“四书”、“五经”的具体书目,后介绍了《礼记》、《学记》,还顺势介绍了《虽有嘉肴》篇名的由来。接下来诵读,翻译,学生在预定的轨道上实实在在地学着。当学生理解了文意后,我让学生就谋篇布局、文句意思等方面质疑,学生的问题或浅薄,或无厘头,偶有一两个切中要害的,我欣喜着,引领者去解决,可一看手表,坏了,只剩十一二分钟,来不及了。“撤!”我暗地里命令自己,于是我赶紧将预设的两个问题做了点拨,希望能赢得“宝贵的时间”,完成既定任务。总结、拓展,布置作业,“飞速”完成了。我庆幸自己较完整地展示了课堂的环节,尤其是较有创意的“质疑”和“拓展”。

下课后,我找了两个同学问了问:“刚才讨论得几个问题你们懂了吗?”学生苦笑说:“不大明白,我来不及思考。”是啊,我将他们思考的时间“抢”了过来,他们被牵着鼻子,哪有那么多思维的火花呢?于是,我问自己:“课堂是谁的舞台?”“公开课的目的是什么?”“一堂课非得完成既定任务,来不得一点变通吗?”

我反省自己: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教师是也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过多的展示势必撼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缺乏了表现的机会,缺乏了“绽放”的体验后肯定是影响注意力的。这节课,我何不在“质疑”、“解疑”上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呢?何不取消那几个“有梯度”、“见水平”的预设问题呢?

公开课的目的不应只关注教师素质的检阅,还应成为学情研究的真实素材。

过多地关注教师素质,只会促使“作秀”、“表演”,而关注学情,课后共同研究学情,则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增强。比如这节课中,学生不能提出“‘由学讲到教没有过渡,缺乏逻辑性’的说法正确吗?”这个问题,教师值得研究;学生看投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抄笔记值得研究;平日里学生发言积极,大型活动就胆量小了,值得研究;成绩最差的张文迪同学大胆发言,正确地回答出问题值得研究……

完不成既定任务又何妨。

绝大多数执教公开课的老师坦承:“这课还得‘回火’,不然孩子没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讲深讲透文意,否则学生月考就要“愁断肠”了。何不上成常态课?何不实实在在地完成前几个环节?我警醒自己。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课,就尽情地读,敞开了说,热烈地讨论,不见得不精彩。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会发觉自己课堂中缺漏甚多,惟求循着“人的教育”的初衷不变,惟愿学生们能快乐地驰骋!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如何写

首先,或许起点高了。优生添趣,差生茫然,或说明起点可能高了。我们的学生来自初中的下层生,他们中许多或是无心向学的,或是偏科的,有的科目学业基础稍好,有的'根本就不想学。因此,在除了要上好一节课外,还得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把心思转向学习方可。如从培养兴趣入手,利用诗词教学中诗教的微言大义发挥出来,提高思想认识,达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也试图这样做,但其结果仍是优生添趣,差生茫然,或者是起点高了?

其次,讲授重于阅读,未能以新的教学理论指导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譬如,此次学习了陈建森教授开设的《中国古代诗文鉴赏方法》课,其中“言、象、意”的鉴赏方法,就有很大的启发性。现在若再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文,就可从意象入手。词的上片有好些意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呼啸且徐行”。有隐含意象是人,明写意象是风声雨声及人在急风暴雨中的想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就出现眼前的意象有竹杖芒鞋和想象中的意象马,且是两相对比的,还有由此引发的意象——人的想法,就是“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并由“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引出柳宗元的《江雪》诗的意境和作者借此所表达得想法。然后,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去探究,再结合下片的话,就会得出作者“坦荡行天地”襟怀“曲笔蕴心声”意蕴的结论。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就不至于只是借助老师的讲解来理解课文,而变得有物象可循,然后从中悟出道理,对苏轼的在词中的所思所想就变得有理有据了。这就是“缘文释道”。同时,还应该认真地把老师主动的教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以学生的“读”代替老师的“讲”,老师在其中只起着主导作用的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其中,方能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基本特点的统一未能融于自然而然的教学氛围中。人们说的:“缘文释道,因道悟文”,其实正是语文课语言教养和人文陶冶两种功能辩证统一的具体表现。以往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喜欢贴标签的方法把文本立意显示给学生,自己当然亦难免俗。尽管自己对文道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但在教学中却容易把之撕裂开来,未能融合一起让学生“缘文释道,因道悟文”。陈建伟教授在主编手记《阅读教学教阅读》上说:“现代语文教学是不能像古代读文教学那样只教课文而不教阅读的,因为现代语文教学的任务已经不再是令学生饱读经书以求得“满腹经纶”,而是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举一反三”,令学生从中积累语言,学会阅读乃至掌握写作,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就提示我们今后在教学中应该要引起注意并且要努力实践的。

教后知困,学知不足。暑期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来个临老学吹,受益匪浅。此次开设的课程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案例解读》《语文教学与考试研究》《语言文字学专题研究》《写作原理与中小学作文训练方法》《阅读原理与文本解读》《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国古代诗文鉴赏方法》《语文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承》等。这些课程中如“言、象、意”的鉴赏原理、阅读教学的细读方法、有效教学、反思教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基本特点统一的再认识,以及作文教学中的“三化”“四体”的认识等结合到教学实践中,应大有好处。

今后,我们还应该秉承师古不泥,师意不迹;学无止境,达者为师的从业理念,把教学工作做好。

TAG标签: 反思教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