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各类感言 内容页

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林一代”(组图)

导读:连日来,媒体对塞罕坝的密集报道,让更多人了解了塞罕坝人和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第一代人名单,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塞罕坝故事被挖掘和传颂。事实上,塞罕坝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故事,塞罕坝的每一棵树都有故事,塞罕坝的每一个人都有故事,正是这些故事成就着塞罕坝精神,也创造出了震撼天地的塞罕坝奇

塞罕坝,不只有百万亩林场,更有着说不尽的故事。

连日来,媒体对塞罕坝的密集报道,让更多人了解了塞罕坝人和塞罕坝精神,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塞罕坝故事被挖掘和传颂。这些原本生长在林间、散落在风中的故事,像一颗颗珍珠一样被打捞起,成为了塞罕坝历史的记忆,成为了塞罕坝变绿的见证,装点着塞罕坝绿色发展的梦。

“创业艰难百战多。”塞罕坝的很多故事,都是关于创业的。1962年,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林一代”,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塞罕坝。没有电塞罕坝第一代人名单,就点煤油灯;没有水,就喝雨水和雪水;没有食物,就吃全麸黑莜面和咸菜;没有房屋,就住羊圈或者窝棚;没有路,就趟着沙丘和野草走……环境远比想象中恶劣,困难远比预料的更多,植树造林工作屡战屡败,可这些倔强的人却屡败屡战,终于攻破了引种关、育苗关、造林关。在塞罕坝创业成功的背后,是太多关于奉献和牺牲的故事。最早上坝的那批“林一代”,平均年龄只有52岁,这些人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绿色传奇,这样的故事励志、温暖、动人。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塞罕坝,子承父业的故事不胜枚举。时国成是1962年上坝的369人之一,之后他的儿子时学民开始守护父辈们种下的树,再后来他的孙子时辰也回到了林场。像时国成一家这样的故事,在塞罕坝其实很普遍,这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是责任、是忠诚、是坚守、也是发展。

在塞罕坝还有很多“舍得”的故事。1992年,刘国权从南京林校毕业分配至塞罕坝,这时家人也帮他联系好了承德市的工作,可是只是因为陪同学去塞罕坝报到,看到塞罕坝的那些树,他毅然放弃了承德市的工作来到了塞罕坝。付立华是中国林科院毕业的研究生,凭借她的才华留在北京也能大有作为,可是她却随丈夫来到了塞罕坝,并且深深爱上了塞罕坝。这些可敬的人舍弃了城市的繁华,但是却获得了更大的人生价值,赢得了更多人的尊敬,“舍得”最终都成为了值得。

很多塞罕坝人的名字也是故事。司铁林、李振林、于瑞林、谷庆林、王树林、姜清林、张建林、陆爱林、穆秀林、鹿德林、邵和林、闫晓林……在塞罕坝,这样的“林子”很多,另外姓名中带“木”字、带“森”字的也很多,这些名字或许并没有深远的寓意,但是却代表着父辈对森林最真挚的热爱,而这些名中有“木”的塞罕坝人最终也成为了务林人,延续着与树木、森林的缘分。这样的故事总是有着暖心的温度。

事实上,塞罕坝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故事,塞罕坝的每一棵树都有故事,塞罕坝的每一个人都有故事,正是这些故事成就着塞罕坝精神,也创造出了震撼天地的塞罕坝奇迹。塞罕坝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有故事的塞罕坝必然越变越美。(高永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