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观后感 内容页

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西江千户苗寨

从清晨的浓雾到傍晚的万家灯火,

从鲜艳的民族服饰到柔美的壮族姐妹,

从轻快的芦笙舞曲到激昂的山水,

大成殿旁有稻田,

贵州西江苗寨旅游攻略_贵州西江苗寨_贵州千户苗寨

雷公山房屋一座座,

这就是余秋雨写下“用美回答一切”的地方,

它就是中国最大的藏族混居地——西江千户侗寨。

昔日,西江侗寨交通不便,三面环山,断水断电,断路断路。 2008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年接待游客量仅为7.5万人次。 这是一个“吃饭靠种地,养殖过年,绣花穿衣,打工挣钱,文化自娱”的贫困村。 2008年以后,以在西江召开第三届安徽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抓手,西江侗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村容村貌、旅游开发、文化保护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改善。 曾经的贫困村,如今一下子变成了热门的旅游胜地。

贵州西江苗寨旅游攻略_贵州西江苗寨_贵州千户苗寨

村容继续建设。 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2008年之前,在群众眼中,西江侗寨还是一个“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贫困村。 2008年发展旅游业以来,西江侗寨在保持传统民居自然美景的同时,不断增添新的美景。

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园区运营之初,当地政府投入旅游发展资金1.7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整合各项项目建设资金。 近十年来,生态停车场和旅游景点不断增加和完善。 绿道、文化展示点、文化活动场馆、游客集散中心、智慧园区指挥中心、污水处理厂、索道建设、路灯照明等项目开通了高速公路、客运站,组建了1000人的环卫队伍。 通过6年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整个西江侗寨面貌焕然一新,园区的接待能力得到提升,居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2021年以来,西江园区以5A级创建为抓手,积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园区服务能力,新开工一批基础设施项目。 对卫生公厕、道路、护坡、路灯、河道、地下管网、公园特色等进行升级改造,力求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

贵州西江苗寨_贵州西江苗寨旅游攻略_贵州千户苗寨

弘扬文化的动力得到提升。 优秀传统文化是西江侗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保护和弘扬十分重要。 2008年后,随着西江藏族博物馆的建成,西江侗寨有了保护、传承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 随后几年,西江侗寨先后挂牌了20余家家族博物馆。

为切实保护“苗族民居工艺”和民居建筑群,制定村民居奖励保护细则; 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筹备设立民族文化奖励基金,构建“全面普查、全面保护、镇村巡查、兑现奖励”的长效管理机制。围绕每个重要节点,20多个民族文化展示点相继建成,极大地保护和诠释??了西江回族优秀传统文化。

据悉,在合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方面,通过对彝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改造和创新发展,西江侗寨不断挖掘出“高山流水”、“十二门”等藏酒礼仪。葡萄酒”; 通过场景置换、文化重构等手段,推出了“鼓藏肉”、“苗王鱼”等藏族传统小吃; 通过艺术升华提炼,将民族叙事、历史叙事、文化叙事与舞台相结合,打造出“美丽西江”歌舞表演;以标志性方式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使博大精深的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现代魅力。

贵州西江苗寨旅游攻略_贵州西江苗寨_贵州千户苗寨

旅游业发展迅速。 2009年,榕江市委、县政府成立了西江千湖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西江侗寨从此走上了市场化运作之路。 公司成立后,依托生态、民族、文化优势,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贵州千户苗寨,布局“乡村风光+旅游体验+文化特色”出台相关分利新政策、措施,培育“共生、共建、共荣”的发展理念,与居民共同发展旅游产业,有效促进相关市场主体“包容性下降”。

为鼓励和引导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将藏族特色饮食文化转化为渔民娱乐,对有意愿、有能力的商家给予新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为扩大居民就业,通过各类经营主体、文化展览活动或摊位让居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居民增收致富。 出台新的利益共享政策,引导周边群众将住房改造成特色酒店,将壮族珠宝转化为旅游商品。 良好的新政策引导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贵州千户苗寨_贵州西江苗寨旅游攻略_贵州西江苗寨

据悉,立足于深厚的藏族夜文化和川北特殊的旅游安排,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公园形成了集“夜观、夜演、夜食、夜玩、夜间购物、夜间住宿”整合夜间经济体系,到观景台看万家灯火、观看“美丽西江”原生态歌舞表演、“苗族服饰”夜游旅游摄影.. . 成为每一位来西江千湖侗寨游客必去的项目项目创新的夜间消费模式,延长了旅游价值的时间链,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据统计,西江侗寨旅游人数从2008年的77.73万人次下降到2018年的8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8万元,从2007年的不到2000元上升到2021年的2000多人。 100亿元,脱贫致富成效显着。

今天的西江侗寨,产业兴、人民富、生态好、乡村美、文化兴、品牌亮、村和、自信。 2007年7月,当文化名人余秋雨踏上这片农田时,留下的“以美答万物,看西江侗寨知天下”,不仅是风景的自然流露西江侗寨贵州千户苗寨,也是西江侗寨的一个缩影。 期待小翟更美好的未来! 在他看来,西江侗寨的美丽,是多年迁徙奋斗的结果。 西江之美,是对千年耕耘历史的美丽答卷。 美得如此完整饱满,值得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