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读后感 内容页

《人类简史》读后感——人类的进化与革命

《人类简史》读后感——人类的进化与革命 本文关键词:人类,读后感,简史,进化,革命

《人类简史》读后感——人类的进化与革命 本文简介:《人类简史》读后感——人类的进化与革命管理学院曹露濛PB14204031[email protected]18856020370一尤瓦尔.赫拉利(YuvalNoalHarari),生与1976年,2002年在牛津大学耶稣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曾专攻中世纪史和军事史,经历了微观和中观历史学的专门训练,后

《人类简史》读后感——人类的进化与革命 本文内容:

《人类简史》读后感——人类的进化与革命

管理学院

曹露濛

PB14204031

[email protected]

18856020370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l

Harari),生与1976年,2002年在牛津大学耶稣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曾专攻中世纪史和军事史,经历了微观和中观历史学的专门训练,后转投极宏观的世界历史研究,而且特别热衷于从物理、化学、生物、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做作为一个物种的智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和预测。

“《人类简史》是一本奇书”,读过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慨。初读此书,确实被作者各种奇妙的观点所吸引。这是一本观点性的书,一本哲学性的历史书,不是陈述史实的历史书。作者整本书观点非常鲜明,从石器时代的智人演化,一直到21世纪的政治和科技革命,作者例举了详尽的史实,并用充满想象的文字,试图证明着:人类不过是一种普通的物种;历史总是充满骗局,人类的农业革命就是最大的骗局;人类历史从无真正的正义;人类的庞大社会组织和精神力量来自虚拟的共同想象;科学这一光辉名词身后站着贪婪的君主与资本家。最后,作者又出人意料地讨论了“人类究竟想要什么?”“什么是快乐?”这样的“非历史”问题。

不得不说,《人类简史》非常发人深省。受《失控》以及《技术的本质》中进化思想的启发,我试图从一种广义上进化的观点谈谈我的理解。

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三次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

首先,从生物分类的角度,先是有了人属,或者人科,才有人种。如果说南方古猿是我们的祖宗,那么黑猩猩则是我们的表亲,尼安德特人、梭罗人是我们智人的兄弟,完全符合生物进化的逻辑。人类就是一个没什么特殊的物种。在时间的尺度上行走的,在200-250万年前,是南方古猿,在7—10万年前,则变成了智人、尼安德特人等直立行走、会制作工具的不同人种。而智人发生了认知革命,形成了“文化”,于是有了“历史”,于是2016年有了老师批改这篇作业的行为。

认知革命

大约7万到3万年前,智人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这就是认知革命。之所以会产生认知革命,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来说,基因一直在突变和重组,环境不断改变,像一把筛子,只将适应环境的变异保留下来并遗传给下一代。变异不断积累,最终产生生殖隔离,也就是物种进化,人类的认知革命很可能也是从某些个体的特定的基因突变开始,最终这些基因占领了整个种族。

认知革命带给我们的重大影响是什么?作者的回答看上去很荒唐——八卦的能力以及虚拟的共同想象。

八卦能力能让周围的人们彼此更加亲密,共同做事。但八卦只能对身边人进行,按现在的理论,八卦的作用在以一个人为圆心,150人为半径的圈里有效。要让更多人一起做事,则需要共同想象的魔法师,挥动魔杖变出就像宗教、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等等想象的社群。

正如同核心家庭,只要社群的情感功能未被完全取代,就不会从社会消失。过去社群的物质功能,现在大部分由市场和国家接手,但在部落情感、同舟共济这些情感上还有待努力。国家和市场要增强这些情感面,靠的就是塑造“想像的社群”(Imagined

communities),纳入的人数上百万之多,而且转为国家或商业需求量身打造。数千年来,王国、帝国、教会早就担任了这种想像社群的角色。在古代中国,数千万人都认为全国是一家人。中世纪,穆斯林也想像着伊斯兰世界是一家。但这种想象的社群力量有限,比不上每个人身边若干熟人组成的密切社群,比如同班同学。

现代兴起的两大想像社群,就是“民族”和“消费大众”。所谓民族,是国家想象社群。所谓消费大众,是市场的想像社群。

消费主义和民族主义一直试图说服我们,说服上百万上千万的人,让我们相信,我们和上百万千万的人是一伙的。认为我们有共同的过去,共同的利益以及共同的未来。不论民族还是消费大众,其实都和钱、有限公司和人权相同,是一种“主体间”的现实。虽然只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想象中,但却拥有无比巨大的力量。

总的来说,认知革命,是人类加速进步的开始。

为什么农业革命是历史上最大的骗局?

作者的观点很犀利,农业革命是骗局。进化对于个体来说并不是最有利的选择,对于种群来说也是如此,种群的数量总是比个体的质量重要,对于人类的一段历史时期来说也是如此。进化或许是一个骗局,就如同农业革命带给采集者的是额外的负担与更加不好的食物。食物的总量确实增加了,但每个人吃的却变差了,人的数量增加,带来了更大的对食物的需求,人们不得不扩大耕地,增加食物,与之而来的是更加繁重的农业活动。人类学会了挑选谷物如小麦水稻,但并不是人类征服驯化了谷物,而是谷物征服驯化了人类。相比于采集者的生活,农民的生活确实变得更加辛苦和不易。

农业革命,反而让人类成为了谷物疯狂扩张的苦力,人类也因此不断繁衍壮大,或许有些人意识到了种植庄稼带来的收益比不上采集野果、狩猎动物,但当所有人都已经适应了农业革命带来的转变时,历史已经无法回头。

农业革命可谓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科学革命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农业革命无疑是人类一次重大的历史进步。农业革命的奠基的物质基础使人类有机会形成复杂的社会系统,国家开始形成,物质文明变得丰富起来。大多数科学史家所指的“科学革命”大约于1543年开始,那一年尼古拉斯·哥白尼出版了著作《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安德烈·维赛留斯出版了《人体构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科学革命开始之后,人类的开始逐渐系统地客观地认识世界,人类开始理性地摆脱了《圣经》所虚构的故事。到了十七世纪,有了科学革命的铺垫,工业革命开始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越演越烈。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现在又进入了互联网时代。1945年,人类甚至第一次掌握了能真正改变历史进程的发明——核武器。

科学革命是人类进步的催化剂。如果说,从人类农业革命开始,人类的“进化”是直线型的,那么科学革命后,人类的“进化”则是指数型的。从科学革命伊始全球GDP的缓慢的欺诈性增长,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GDP的超预期增长,人类的生产力不知提高了多少倍。

科学的背后,站着的是国王与资本家,这点毋庸置疑。

“科学并无力决定自己的优先级,也无法决定如何使用其发现。”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得到经费,多半是有人认为这些研究有助于达到某些政治、经济或宗教目的。例如16世纪,国王和银行家毫不吝惜地资助科学家和探险家到世界各地考察勘探,而对于研究儿童心理学就一毛不拔。原因很简单,资助前者能带来殖民地、新的作物、金矿,后者则让他们看不到任何利益。20世纪苏联和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研究核物理,而不是水下考古或者研究遗传学,按照当时两国政府的考虑,研究核物理有助于发展核武器,对赢得二战至关重要,但研究水下考古或遗传学,则对战争没什么帮助。

确实有许多科学家只是纯粹为了求知而研究,然而真正能够获得纯粹的研究经费支持的科学家却少之又少。就算一个科学家目的是纯粹研究,但他的研究计划书上最好还得提一下,该项研究,直接或间接能产生多少经济效益,未来的市场前景如何。这样他获得经费的机会可能会更大一点。举一个有趣的例子。法国著名数学家Alexander

Grothendieck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少年时期的战争经历让他痛恨战争,他在法国高等研究中心做研究时发现研究院的经费中相当大的比例竟然来自法国军方。由于他坚持数学的纯粹研究观点,一怒之下辞去职务,回家务农去了。后来有段时间他生活窘迫,不得不写信到法国科学院,希望得到一份教职,不过由于他过激的反战主义,受法国军方资助的科学院拒绝了他的请求。要知道,他不仅是Fields奖的得主,更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关于快乐与幸福的理解

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目的,归根结缔都是希望从中获得快乐。快乐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快乐?

如果金钱、权力、地位、荣誉、友谊、爱情不能带给人快乐,它们就毫无价值可言。而快乐对人而言是相对的,金钱、权力、地位,所带来的感受对于国王和银行家而言远远不及普通人快乐。而快乐也不等于快感,不然瘾君子就成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

快乐只是人的主观感受,按现在的自由主义文化的解释来说,“快乐来自内心”佛教在这方面的论述更加深刻,佛教认为,快乐也不是来自内心的主观感受,而在于放下对主观感受的追求。

佛学的智慧将快乐看成对真我的追求,在于真正了解自己。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认真反思自己呢?

地球自身的进化

地球从岩石圈开始,进行了上亿年的演化,终于“进化”出了有生命的生物圈,生物圈又通过上亿年的演化,借由人类形成了“智慧圈”。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提到了一种有趣的观点,把整个地球看做一个活的“细胞”,那么按照上述观点,这个细胞也从岩石圈开始,逐渐“进化”成了生物圈,现在则“进化”成了“智慧圈”。地球有着良好的正负反馈(或许更复杂)调节系统,有自己的“新陈代谢”,能看成细胞有一定根据。如果这样看,“智慧圈”有相当于什么?细胞核?

人类自身的进化

这里指的“进化”是指人类从猿类进化到智人,以及智人认知革命以来人类的革命性变化(或姑且称之为“进步”,不过谁知道是不是又像农业革命一样的骗局)。伴随着认知革命,从地上人类站起来走向了文明,走向了虚拟的共同想象。随后不久,人类又走向了农田,扛起了锄头,之后人类走向了“噗噗”发出巨响的蒸汽机,现在人类则坐在了电脑面前,敲击着键盘。我们的毛发在减少,肌肉在退化,或许以后的人类,真的会长成影片中头大体瘦,体型极不均衡的外星人模样。

人类之上的进化

按照共同想象的观点来说,人类的共同想象也在进化,农耕时代是各种神话,封建时期则是君主和上帝,文艺复兴之后出现了“自由、民主、平等”等普世的价值。人类的共同想象原来假定的硬通货从实在的小麦,进化成了贝壳,进化成了金属块,后来又进化成了彩色纸张,而现在几乎可以说是进化成了完全虚拟的数字。

人类的社会体系也在不断进化之中,从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现在到了民主与共和的社会。人类的家庭组织也从氏族到了家族,再到小家庭。小村落进化成了城镇,城镇进化成了大都市,或许大都市现在正在不断地向一个个的相互隔离的地球村进化,也可能正在向一个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全球化的世界进化。

人类的科学技术在进化,我们从亚里士多德进化到牛顿,又从牛顿进化到了爱因斯坦。手中的硅矿也从石头进化成了高精密的芯片和光纤。

我们从一个普通物种开始彻底占领了地球。

那么一个问题自然来了——我们将走向何方?

(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作品《我们从何处来

我们是谁

我们向哪里去》)

这个问题目前有很多争议,作者也没给出确切的答案,我们甚至不知道1000年后人类是否还会存在,就像2亿年前地球霸主恐龙也没想过,自己会不会真的就消失了。这是全人类都要面对的问题,虽然可能是无意义的问题,但美国的好莱坞则借机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未来的电影,如《2012》《黑客帝国》《后天》《终极战士》等等,想象着人类的未来。不过幸运的是,电影中人类都延续了下来。

我们甚至也无法确定人类是否会在生物学的意义下继续进化下去。看上去,地球的环境变化已经不足以承担对人类的“自然选择”,无论如何,人类至少还有福利体系,弱者不会随便被淘汰,人类的科学技术足以应对不利的环境和绝大多数疾病,尚且不需要专门遗传有利基因突变来抵御环境和病菌。21世纪的生物技术进步,已经让人们看到了基因治疗的曙光。人类代替了上帝的意志,擅自改变物种,创造新物种,也许过不了多久,人类将开始创造生命。

那么人类似乎可以为所欲为了?其中的对象甚至可以包括人类自己?能不能够对抗宇宙定下的终极规则:死亡?……

末尾还有一个问题:上帝会不会搬起一块石头砸自己的脚?

参考资料: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凯文.凯利《失控》

布莱恩.阿瑟《技术的本质》

保罗.海恩《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钱学森《钱学森讲谈录》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