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说课稿 内容页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文章来源学科吧www.
xueke8.com《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刚才X老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了《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的教学,在这里谈不上评课,只能说是对陈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谈一点个人的观点、看法,说出来与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商榷。
《老人与海鸥》是根据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改写的,描写的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一个真实的故事。课文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说话等事例表现了求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憾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谁说雁过无迹,大爱无痕,这篇课文则正好向我们展示的是海鸥飞处无痕却留声,向人们展示的是老人与海鸥至真至爱的人鸟情。
这是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怎样做到长课短教,合理取舍,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是执教者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教学中X老师对课文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在酣畅淋漓的朗读中简简单单教语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材的处理,新颖而独特
上课伊始,X老师出示了两组强烈对比的词语,引导学生想象“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的两幅震撼心灵的画面,引出话题:“海鸥的哪些举动使我们意想不到”,“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速读课文。学生找到13段后,又顺着他们的思路抛出中心话题:海鸥为什么会有这些举动?再次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第1—12自然段,剖析老人对待海鸥的行为,从而感悟老人热爱海鸥的深情。
这样的处理方式体现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扎实而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二、词语教学与文本的组合,独树一帜
在很多的公开课上,执教老师为了落实双基教学,也教学词语,可往往看到这样的情况:词语教学成为单独一块,与文本的解读割裂开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整堂课不完整、不连贯,有些生硬。但X老师教学词语时有别于常规的词语教学,她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出示了两组对比强烈的词语,引导学生想象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这样的巧妙组合使得词语教学与文本的解读浑然一体,体现了课堂的连贯性,既落实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书声朗朗的课堂
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这堂课的朗读形式多样,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选择读、分角色读交织在一起,整堂课书声琅琅。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通过朗读去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重点句段的教学,扎实而有效
X老师在教学2、3、4自然段时,着实下了工夫,他心理很清楚要突破哪几个点,并且怎样落实这几个点的教学。她甄选教学内容,在选取的文本中,也做到了有详有略,有主有次。在主要内容的教学中,用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这四种描写方法串起了整堂课的话题。在外貌描写中抓关键词“褪色”,在动作描写中抓“很小心”、“退开一步”、“撮起嘴”等词语,在语言描写中抓“抑扬顿挫”,在神态描写中抓老人的眼神变化,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加之不断地朗读感悟,又不时地回读13段,这样的教学入情入理,也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了老人对待海鸥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可见他对海鸥的感情是多么地深厚。
五、利用文本的空白点,进行了有效拓展
课堂上资料的拓展能激发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本堂课中,X老师多次恰到好处地设计拓展的教学环节,比如:对海鸥老人的介绍;在悲伤的乐曲中,老人对海鸥爱的表现的补充说明;以及让学生想象“老人在企盼什么?想和海鸥说些什么?”这些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充实了课堂,丰富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想象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小结:有效的话题应该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的话题能撞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促使学生思考,有激发求知欲望,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作用。本堂课,陈老师先引出话题——“海鸥做了哪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举动”,接着追问——“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从而引出了本堂课的中心话题——“作者是怎样把老人对海鸥那亲人般的感情写具体的”,从“疑”入手,充分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和各位老师一起分享一句话:有效的问题设计=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章来源学科吧www.
xueke8.com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