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柏各庄中学12月份月考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2页。第Ⅰ卷和第Ⅱ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悔悟诲人不倦晦涩毁誉参半
B.累及护苗保蕾磊落身陷缧绁
C.瑰丽大家闺秀日晷奉为圭臬
D.栖息芳草萋萋蹊跷休戚相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厉行例行公事无望无妄之灾B.惹事惹是生非礼遇不可理喻
C.国事共商国是欣喜心喜若狂D.代劳以逸待劳桃园世外桃源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鲸和海豚的四肢也逐渐_______成了鳍状。
②在家庭浓厚的美术氛围的_______下,小林也深深地爱上了绘画。
③爷爷说他忘不了那一段_______的往事,也忘不了曾帮助过他的人。
A.蜕化  熏陶  辛酸 B.退化  熏陶  辛酸
C.退化  熏染  心酸D.蜕化  熏染  心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电视连续剧《梦开始的地方》首战告捷,编剧兼导演的叶京有点一发不可收拾了。
B.中国科学城改造为国家级软件园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正在声势浩大地加紧建设。
C.中国与朝鲜的篮球比赛刚开赛两分钟,我国著名选手王郅治连中三元,表现了精湛的球艺。
D.王先生今年78岁,已经老于世故,所以脾气不像以前那样暴躁了,待人和气了许多。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这片丛林,自是不再寂寞了。除了,还有;除了,还有。
①绿色的叶子②花色的衣裳③女人的谈话声与孩子的欢笑声
④春天的鸟语声与秋天的蝉鸣声
A.②①③④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①④②③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强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
B.我国现行医疗制度、医患关系、病人权力以及医疗事故的鉴定仍然有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
C.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
D.未来,必将是陆、海、空、电、网一体化的作战,而在这神秘的战场空间,国家意志将充分得到体现。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有人以为,只要拿起毛笔沾了墨汁在宣纸上一挥,写上几个汉字就是书法了,甚至自称是书法艺术。其实,称得上“艺术”需要有“艺术性”,更需要有个性的创造力。若以现代的艺术概念来衡量,是应该对实用性的书写和艺术性的书写做点区别的。书法艺术是对书法的高要求,书法是对写字的规范化要求。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的文化的双重魅力。而一般的书写者只是在写“字”——这是文字的功能。书法是以“法度”来规约书写者,而书艺则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显然,书写者(写字)不必具有书法和书艺的丰富因素,而书艺则必须包含书写和书法的因素。字外无字,写字匠所为;字外有人文,书法家所为。自古及今大量的书法作品严格说来只是“书法”和“写字”。好的书法艺术作品一定会集中透露书写者的生命感动与文化趣味以及书写习惯。
中国书法艺术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母体是汉文字,故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汉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文字内容(文学性)可以引导和升华书写艺术,使意与法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但从本质上而言,“字”的内容不是“书”的内容。“宁”义决定实用功能,“书”法(写意)决定欣赏功能。虽然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但是,在今天从学术立场不妨进行区别认定,不要混淆。如半坡彩陶刻符我们可以认定它富于艺术性,但不能认为它是今日概念中的“艺术”。又如古代的刑徒砖上的刻划,它可以用作艺术研究的佐证和实物,但不能无限夸大它的艺术性。从本质上说,艺术的精神含量决定了艺术品性。“字”“写”得好不好,标准可以不同,但“字”的“写”是书法之成为艺术的关键。因而,从传统的立场言,理解书法的关键在于理解书写性,理解对象何以“书写”和为何如此“书写”以及“书写”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秩序的摸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通过书法,我们可以感觉体验到不同的生命和文化力量,其中有无尽的活泼力量让人感动。书法与其它视觉造型艺术有个显著不同:它受制于一个母体一一汉字。但是,对于艺术的书写而言,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书意就在书写之中,而书写本身就是一个对自我意思的“试对”和对他人规范的“试错”过程。其实,理解书法比理解绘画难多了。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摘自《光明日报》,xxxx.9.13)
7.第二段中“半坡彩陶刻符”、“古代的刑徒砖上的刻划”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
A.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
B.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汉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
C.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
D.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
8.不能支持“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体现着书写者的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即“字外有人文”。
B.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秩序的摸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
C.中国书法受制于一个母体——汉字,这一点与其它视觉造型艺术有显著不同。
D.艺术的书写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
9.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着重表述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的文化的双重魅力。
B.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
C.书法与其它视觉造型艺术有显著不同。
D.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10.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对实用性书法和艺术性书法并没有明确的区分。
B.为体现书写者的文化魅力和人格魅力,书写者可以不考虑书写的内容。
C.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古代的书法作品并不能称得上是艺术。
D.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创作出具有同样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的书法艺术作品。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以吏干闻。知大名府,时契丹内寇,受诏增浚城隍(护城壕),其器用取于民者不时集,恕立擒府中大豪一人,会将吏将斩之。宗族号诉,宾佐竞前请救,大豪叩头流血,请翌日集事,违期甘死。恕令械之以徇,民皆恐慄,无敢后期者,数日功就。会契丹引去,知澶州,驿召为河北路营田制置使。太宗谕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执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陕路诸州,承孟氏旧政,赋税轻重不均,民前后击登闻鼓陈诉,历二十年,诏下本道官吏,因循不理。转运副使张晔年少气锐,会受诏按覆,即便宜行之。恕奏晔擅改法,计果州一岁亏上供绢万余。晔坐削一任免。恕每便殿奏事,太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恕敛板蹙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俟意稍解复进,悫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者或至三四。太宗以其忠,多从之。迁礼部郎中,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真宗嘉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契丹内寇寇:侵犯B.营田之议遂寝寝:止,息
C.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具:准备D.屡趣之趣:通“促”,催促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无敢后期者B.计果州一岁亏上供绢万余
C.会受诏按覆,即便宜行之D.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若使之冬持兵御寇今之戎士皆以募致
天涯若比邻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太宗或未深察无寇则耕,寇至则战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下列事件编为四组,都能够表现陈恕有才干的一组是
①受诏增浚城隍,数日功就
②直言以对,营田之议遂寝
③奏晔擅改法,晔坐削一任免
④悫执奏事,终不改易
⑤恐真宗生侈心,久不进中外钱谷以闻
A.①②③B.③④C.③④⑤D.①②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恕疏浚护城壕,执行命令从本府豪强开始,对百姓起到了震慑作用,保证了工程在短时间内完工。
B.陈恕从古今兵源的对比上指出了营田之议的后果,最终说服了宋太宗。
C.陈恕为人忠诚,奏事时,即使在被皇帝责备时,仍能坚持阐述自己的意见。
D.陈恕担心年青的真宗皇帝贪图享乐,故不愿将国库的钱粮数目上报给皇帝,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器用取于民者不时集。(3分)
译文
(2)俟意稍解复进。(2分)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出下列各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江山如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斩木为兵,,,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觐阳关
雨翁
阳关,有一片丰美的水草。青藤牵扯,灌木葱茏;芦苇环绕着几湾清水,游鱼在苇丛中窃窃私语。绕过几道水湾,阳关雄岗便横亘面前。岗下是大壑,壑下有深潭。潭水如凝,碧可照影。想当年,这大漠腹地,军民数万,莫不都是赖这潭清水的养育?阳关城早已飘逝了,唯这潭清水,还聚着一汪灵性,倘若当年此潭有名,我想,它必定叫做“慈母潭”,可惜被史书遗漏了。
遥远的风景,是大片的黄昏和大片的青灰,连缀着天际泥色的云墙。我犹如置身一座庞大的园囿,纵然插上翅膀,也飞不过这天地的合璧。
象征着戈壁的坚韧的骆驼刺,不知于何年何月,随着漫卷的飞沙,一丛一丛地去更远的地方流浪了。只有偶然可见的一簇红柳,笼一团火焰,燃烧着这空旷世界的寂寥。于是,这世界便突然放射出一种惨烈的美。
逶迤起伏的沙梁上,有一队野兽,隐隐约约,辨不清是野驴野马或天狗天狼。在这寸草不生的大漠上,这群野兽凭借什么来维持生命呢?
北望浩瀚,似有一大群参差错落的断壁残垣,也许是古丝路的驿站吧?向导告诉我:那是古阳关留下的古墓群。阳关城早已灰飞烟消了,□□□□□□□□□□□□□□□。
我恍然而又怅然。
古墓群,驾着蜃气,跨越千载阴霾,飘忽在时光之上。这些凝滞的荒坟,这些逡巡的幽灵,这些被烈日曝晒而决然不散的蜃气,这些被蜃气虔诚托起的灵氛,它们才是古阳关的真魂!
视线向西,越过漫漫平沙,目极处有一抹绿色林带,阳光下漂浮着彩霞的亮丽,不用说,那便是胡杨了。
茅盾先生看到黄土高原的白杨,曾感慨不已,顶礼赞颂。倘若他当年有机会来到大西北的深处,看到这伟岸浩瀚自成天地间一绝的绿云,又该如何地膜拜呢?
假如再作无稽之想,穿过那一脉壁垒的云雾,是否就是那些千年戍卒的幽灵们朝觐的天堂呢?或许正是由于对那天堂的渴望,幽灵们才逡巡在这里而得以慰藉吧。
遥想摩诘当年,一声西出阳关,咏出千古三叠。有的是“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那是一种怎样的离别啊!
19.仿照“阳关城早已飘逝了,唯这潭清水,还聚着一汪灵性”的形式,在文中空缺处填上与上下文意相吻合的语句。(4分)
答:阳关城早已灰飞烟消了,□□□□□□□□□□□□□□□。(不超过15个字)
20.文中说“我恍然而又怅然”,作者因什么而“恍然”?又因什么而“怅然”?请分别作答。(6分)
答:作者因□□□□□□□□□□□□□□□(不超过15个字)而恍然,又因□□□□□□□□□□□□□□□(不超过15个字)而怅然。
21.“那一脉壁垒的云雾”指的是(4分)
答:□□□□□□□□(不超过8个字)。
22.下列几种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两项是(4分)()()
A.“觐”有朝见、朝拜之意,作者以“觐阳关”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古迹的虔诚与尊敬。同时也表明,既是“朝拜圣地”就定有顿悟。
B.绿色象征着和平、安静和幸福,作者写千年戍卒对绿云后的天堂的朝觐,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愿望:和平、安静和幸福。
C.本文起笔于绿,止笔于绿,可见绿是贯串文章的线索,同时也借此升华了主题。
D.文中“遥想摩诘当年,一声西出阳关,咏出千古三叠”一句,“三叠”指的是王维的三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就是其中一首。
D.这篇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层层深入,最后升华了主题。
六、(12分)
23.请根据下文提供的语言环境,将弟弟的话补充完整(不超过30字)。(2分)
从前,有对兄弟,哥哥老是说大话,说多了,也没有人肯信了,但他弟弟人好,老是替哥哥打圆场。有一次,哥哥说:“你们大概从来没有看过刮这么大的风——把我家的井都刮到篱笆外头去啦!”大家不信,弟弟说:“不错,风真的很大,

24.结合语境,改换划线句式,使言语衔接畅通,文意连贯。(4分)
然而,在我的记忆深处,使人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一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在花坛暖房里开放,冰天雪地才是它怒放的地方[甲];迎着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是人民的眼泪和心血滋育它成长,而不是春风秋露[乙]。
甲:
乙:
25.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0个字
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到,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和枝叶,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物质循环中去。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的绿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界限,例如男女界限,疆域界限,思想界限……有的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有不少界限存在于你的心里,是你自己筑就的一堵围墙,推倒它,这个界限就不存在了。请以“界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附:参考答案及提示
1、D(A晦huì、毁huǐ;B蕾lěi、缧léi;C闺guī、晷guǐ;D均读qī)
2、C(“心喜若狂”应为“欣喜若狂”)
3、B4、A(“声势浩大”是用来形容声威和气势的,一般不用于人的活动;“连中三元”泛指接连三次得中头名;“老于世故”是老练而富有处世经验)
5、C
6、C(A项“能否抓住机会”是两面性的,“加速培养……人才”是一面性的,因而不能搭配,可在“加速”前加上“能否”;B项缺宾语,在“完善”后加上“的地方”;D项状语“充分”的位置不当,应移到“得到”后面,直接修饰“体现”,表示程度)7.C(第二段开头即提出C项的观点,后面所举例子全为C项服务。)
8.C(C项句子与“美妙”无关。)
9.C(C项中提到的是书法与其它视觉造型之比较,而本文主要讲的是书法之美,并无其它视觉等。)
10.A(文中有“若以现代的艺术概念来衡量,是应该对实用性的书写和艺术性的书写做点区别的”句,可知A项的推断正确:“文字内容(文学性)可以引导和升华书写艺术,使意与法得到更完善的发挥”、“自古及今大量的书法作品严格说来只是‘书法’和‘写字’、”“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等句可印证B、C、D三项的推断错误)
7、C(文中是指国家之间为了在纳米技术领域的领先而进行的正生活动)
8、D(“能屈能伸”指能够弯曲能够拉长;“不折不饶”指不会折断)
9、A(B项这只是一个蓝图;C项纳米技术的竞争在上个世界已经开始;D项“给药物的传输提供新的方式和途径”不等于“给药物提供新的运输方式和途径”)
10、B(从第二自然段的“在各国同行中脱颖而出”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奠定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可以知道)
11、C(具:陈述)
12、A(后期:拖延期限)
13、D(A若1:如果,若2:好像;B以1:介词,用,以2:动词,任用;C或1:有的,或2:或许)
14、D
15、C(坚持陈述自己的意见并不是在被责备之时)
16、(1)从老百姓那里所征用的器具不能按时征集。
(2)(陈恕)等(太宗)情绪稍微消释再上前。
17、(1)答:“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2)答: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18、(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2)卷起千堆雪;一时多少豪杰。
(3)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19、唯有这古墓群,还永世长存。(意思对即可)(考查对文段意思的把握与句式的仿写。结合下文,作者赞扬古墓群是古阳关的“真魂”,即墓群是永世长存的)
20、①悟出了古墓群才是阳关城的真魂。②墓在而英雄人物一去不复返。(意思对即可)(“我恍然而又怅然”是过渡句。要理解“恍然”与“怅然”的原因,自然要看上下文。作者由古墓群而产生联想,想到了古墓群与古阳关的关系,想到了前年戍卒的幽灵们,由此判断,原因自明)
21、一抹绿色林带(胡杨)。(意思对即可)(此题考查比喻句意的把握与代词的指代内容。联系上文,都是陈述的“一抹绿色林带”)
22、CD(C项本文起笔于阳关,落笔于阳关;D项“三首送别诗”有误,“三叠”指的是《送元二使安西》。)
23、但不是把井刮到篱笆外头去了,是把篱笆刮到井里头来了!
24、甲:它不是开在花坛暖房,而是开在冰天雪地里。
乙:滋育它成长的不是春风秋露,而是人民的眼泪和心血。
1、25、如。细菌能分解树木,释放二氧化碳,维持整个地球的盎然绿意。
26、等级评分标准和评分标准参见xxxx年全国高考评分标准。
[提示]材料中所说的“鱼”很显然应该引申为“物质生活”、“生活享受”或是所要完成的任务等等,而“欲”就是人们对这种生活或任务的欲望。因此,“鱼与欲”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欲望和享受之间的关系。再联系材料可以看出,“鱼与欲”这两者间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不可或缺,那就是自身的“承受能力”,因为承受能力制约着“鱼”和“欲”,超出了自身承受能力的“欲”是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因此,我们还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情。

    以上《柏各庄中学12月份月考》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柏各庄中学12月份月考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柏各庄中学12月份月考》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