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季延中学2019年度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查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选择题4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茎叶荆棘菁华泾渭分明
B转载刊载登载载人飞船
C忌惮澹泊啖饭殚精竭虑
D信笺监考僭越间不容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深邃两全齐美休戚相关初生牛犊不怕虎
B憔悴仗义执言痛心疾首防患于未然
C洗练琳琅满目各行其事迅雷不及掩耳
D白皙荒芜人烟猝不及防放之四海而皆准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最近,美国向伊朗施加压力,企图伊朗放弃其核努力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全面核查。
2、这次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媒体真相滞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等,但归根底,是群众性的盲目跟从。
3、充分正视,积极应对,中国出版产业必然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应该成为文化信息产业中的一大亮点。
A促使披露只有/而且B迫使透露只有/而且
C促使透露只要/并且D迫使披露只要/并且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每个单位都要旷日持久地开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深入群众,身体力行地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B.为了做一名优秀的歌手,她多次到北京拜师学艺,每次下车伊始便直奔老师家。
C.今年来,《苹果日报》在香港引起的报业大战,杀得天昏地暗、人仰马翻,使整个报业界风声鹤唳。
D.“天涯共此时”这个栏目使所有炎黄子孙在内心深处都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可谓感同身受。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解决巴以冲突,目前,国际社会正采取了多种措施协力斡旋调解。
B.xxxx年世博会之所以在上海举行,是由于这座城市发展的大环境所决定的,因此,小企业要在世博会中大展拳脚,就得看清门前的市场环境。
C.入世后,面对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的集团化,无疑是个重要举措。
D.该校注意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引导和培养学生勤奋学习、遵守纪律、文明处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6.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咬死了猎人的狗B.别怪我老师
C.相信你自己D.我们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近视与阅读的复杂关系
①近视是一种颇为神秘的现象,科学家们还不能确切地说出造成近视的原因。有关的遗传学研究表明,在近视比较严重的家庭里,近视确实能够遗传,可是谁都搞不清楚内在的原因。最近,美国眼科医生道格拉斯•弗雷德里克又重新提出丹麦眼科医生恩斯特•戈德史密特早在1990年就提出的理论: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
②戈德史密特医生对近视问题作过全面的研究。他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芬兰北部的拉普人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还生活在远离现代文明的纯朴环境中。他们捕鱼狩猎,只有在织补渔网和吃鱼的时候才会近距离地看某个物体,眼睛不需要经常地调节焦距,因而不易疲劳。那时候,芬兰北部的近视率只有1%。后来,拉普人的孩子开始读书写字,到1982年的时候,这一地区的近视率已经上升到12%。这就是戈德史密特医生最早提出的“阅读使人近视”的理论依据。
③现在,弗雷德里克医生再次提出这种看法。他在《英国医学杂志》周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说:“有关的新数据表明,小时候的视觉经历,眼睛所承受的负担,影响一个人眼睛的生长以及眼球的折射功能。”
④很多戴眼镜的近视患者都说,在他们小的时候,父母是不让他们在光线昏暗的地方或者行驶的汽车上读书的,也不让他们把书拿得太近,可是他们照样得了近视。他认为长时间的阅读和由此引起的视网膜模糊可以造成近视。
⑤像在他之前的许多医生一样,弗雷德里克医生的结论也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原本视力很好的土著居民,在接受现代文明教育之后逐渐开始近视。而且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近视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也有关系。譬如律师、记者、医生和经常使用显微镜工作的人就比农民更容易近视。
⑥但是,这个理论也有不能让人信服之处:既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更容易近视,既然近视与眼睛的调节有关,该怎么解释在花同样多的时间看电视、读报纸和玩电脑的人群中,有的人近视了,而有的人却没有呢?
⑦当然,近视还和遗传有关。有专家认为单卵双生儿比同卵双生儿更容易近视,而且父母眼球的折射疾患比较容易遗传给孩子。如果父母近视,即使他们的孩子年龄尚小,还未出现近视,可是比起那些父母不近视的孩子,他们的眼球已经被拉长了。
⑧实际上,在生命孕育的最初阶段,一切就已经注定了。几乎在母亲怀胎不到三个月的时候,胎儿的眼睛就已经完成了它的生长过程。在这个发育阶段里,感染、早产或不正常的光线等因素都有可能使胎儿的眼球纵轴过度拉长,从而埋下隐患。
⑨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治疗近视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或许将来近视患者不必再戴眼镜或是做手术,只需吞几粒药片,就能治好。
7.对文中有关戈德史密特和弗雷德里克两人观点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戈德史密特先提出“阅读使人近视”的观点,弗雷德里克发展了这一观点,进一步指出“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
B.戈德史密特只是以他所观察到的一些事实为根据提出观点,弗雷德里克提出观点时,既立足于事实,又有理论分析
C.弗雷德里克认为,小时候的视觉经历、眼睛所承受的负担会影响一个人眼睛的生长以及眼球的折射功能,因而他指出“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
D.弗雷德里克不仅指出长时间的阅读和由此引起的视网膜模糊可以造成近视,而且指出近视还和遗传有关。
8.对第5自然段中“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近视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也有关系”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近视的患病率相应提高,近视的程度也相应加重。
B.人们受教育水平提高后,更懂得保护视力,因而近视的患病率相应降低,近视程度也相应减轻。
C.人们受教育水平提高后,阅读时间更长,近视的患病率相应增高,但他们眼睛近视了能积极治疗,近视的程度未必加重。
D.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近视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人而异,不宜作机械的判定。
9.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的理论并不能解释花同样多的时间看电视、读报纸和玩电脑的人群中,有的人近视、有的却不近视的原因。
B.导致近视的因素有:过早阅读,遗传,怀孕的母亲感染、早产或受到不正常的光线照射等。
C.造成近视的确切原因、近视能够遗传的内在原因、治疗近视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都是有待科学家研究解决的课题。
D.治疗近视眼前景乐观,将来近视患者通过服药就能治好,不必再戴眼镜或做手术。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近视患者中绝大多数与父母近视有关。
B.长时间阅读和写作的学者、编辑、律师等人近视的居多。
C.重视用眼卫生对预防近视有作用,只要这样做的人就不容易近视。
D.科学家至今尚不能说明造成近视的确切原因,因而近视能够遗传的说法只能是部分地符合实际。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15题。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名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忄且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五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④。”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选自《资治通鉴》始皇帝二十一年—二十三年)
注: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②顿舍:停驻,休息。③怚(cū)中:粗心。④超距:跳远。
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败李信,入两壁壁:城墙。
B.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及:趁着。
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委:托付。
D.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略:攻占。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1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的“谢”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自至频阳谢王翦曰
A.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B.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C.阿母谢媒人:“女人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14.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王翦为将才干的一组是()
①王翦谢病不能将
②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③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王翦坚壁不与战
⑤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
⑥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⑤⑥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认为灭楚的兵力“不过用二十万”,虽然其勇可嘉,但毕竟流露出了轻敌的情绪,因而在其后的伐楚之战中,由开始的节节胜利最终导致了惨败而归。
B.王翦与李信相反,他实事求是,做事谨慎,老谋深算,运用以逸待劳、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C.李信和王翦在灭楚上的不同看法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科学的真理。
D.王翦虽然为秦国灭楚立下了大功,但是他借秦王重用他为将之机,多次请求得到良田大宅,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3分)
译文:
②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2分)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忆秦蛾李白
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园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秦蛾:秦地(今陕西一带)的女子陵阙:皇帝的陵墓
①你认为上阙中哪两个字最富有表现力,请指出并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②本词除了表达思妇情怀之外,有没有更深的含义(2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①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李白《蜀道难》)
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苏轼《赤壁赋》)。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流浪的河流吴梦川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有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扁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鹭鸶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花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下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去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士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汉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选自xxxx年第4期《中华活页文选》,选入时有改动)
19.从全文看,同是流浪,为什么“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了呢?(4分)
答:
20.本文第三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本段在行文上与下文有什么直接关联?请概括说明。(4分)
答:
21.本文倒数第二段提到“从此挣脱了世俗的枷锁”。请结合文中有关内容,回答“世俗的枷锁”所指内容。(6分)
答: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篇点出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和不同,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相关话题;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质力量的束缚,才能最终走出在流浪意识上的迷误。
B.本文把空间上的位移造成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感层面,并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感觉,使之成为一个个体与群体融合的过程。
C.本文综合运用了抒情、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艺术表达技巧,并巧妙地融会在一起,确乎达到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艺术境界。
D.本文第五段说“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这里的“美景”主要是指冷水河,作者正是从冷水河的流浪上,感悟到了自己漂泊的身世,才引出了“淡淡的乡愁”。
E.结尾句“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中的“那里”从上文看,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获得感悟和启迪,并找到了最终的精神归宿。
六、(12分)
23.将下列带序号的句子分成两组并排序,填写在所提供的语段的横线上,使之语意连贯。(只填序号)(2分)
①一分渎职②可以成为领导者手中建功立业的宝剑③能给人们谋福
④一点私心⑤可以成为给人们挖掘坟墓的铁锹⑥能给人们酿祸⑦一丝邪念
领导者手中的权柄啊,。掌握他人命运的人啊,哪怕有,都将会铸成千古难饶之罪。
24.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条码”下定义。(可删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①条码是一种特殊符号。
②表示商品信息的数学代码转换而成一组黑白相间的平行线条。
③这种特殊符号是由这些平行线条组合构成的。
④条码一般印在商品包装上或附在商品上。
⑤条码标志商品的身份。
答:
25.读下面一首诗,然后依照相应的句子形式和修辞方法,另写一组句子,要求想象合理、顺畅、连贯。(不要求与原诗句子字数相同)(6分)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位老翁和一个孩子牵一头驴子驮着货去卖。货卖出后,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路人责备孩子不懂事,叫老人徒步。他们更换了一下位置,但旁人又说老人心肠太狠,让孩子在地下走,老人急忙把孩子抱到驴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未免太残酷了,于是,一对老小下来牵着驴走。走了不远,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闲着现成的驴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好抬着驴子走了!”
请以这则的寓意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
答案:
1.A全读jing
2.B(齐改其;事改是;芜改无)
3.D(促使:推动使达到一定目的。迫使:用强力或压力使(做某事);披露:发表、公布、表露之意。而透露则是泄露或显露(消息、意思等)第③句中有“必能”一词,可知这里是充分条件。故应填“只要”。综合上述分析,只有D为正确选项)
4.C
5.C(A.“正”与“了”矛盾;B.句式杂糅;D.“引导”不能和“主动性”、“自觉性”搭配)
6.C
7.C(A项“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是戈德斯密特1990年提出的理论。B项戈德斯密特对近视问题作过全面的研究,B项第一句说法不对。D项弗雷德里克并未提出近视和遗传有关)
8.A
9.D原文说“或许将来”“就能”,D项意为完全“能”,成了突然判断,故错。
10.BB项句中所说的人必然都是过早阅读的人,又是长时间阅读的人,这部分人最容易得近视,此说法合乎事理,也为实际情况所证实。A项近视能够遗传不等于近视的人绝大多数都与父母近视有关,文中拉普人的例子便说明此点。C项“只要这样做的人”中包括着父母都是近视的人,他们即使重视用眼卫生,仍然会近视。文中第四段对这问题说得很清楚。D项①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的理论是基于事实的,有大量的实例在,不能说“部分地符合实际”。②D项前句推不出后句,前后两句构不成推理的逻辑关系。
11.A(壁:营垒,军营)
12.C(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以便”A项第一句中的“何”为副词,多么;第二句中的“何”为疑问代词,什么B项第一句中的“之”为音节助词,无义;第二句中的“之”为人称代词,他们,指士卒D项第一句中的“其”为人称代词,指楚国;第二句中的“其”为语气副词,表示期望语气)
13.B(谢罪,道歉。A辞别;谢绝;拒绝;D告诫,告诉)
14.D(①说的是王翦借口生病拒绝为将,③说的是王翦为消除秦王的疑心的做法,这两项都与“为将才干”无关;⑥是从侧而间接说明王翦的“为将才干”)
15.D(“今空国中之甲干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这充分说明了王翦“借秦王重用他为将之机,多次请求得到良田大宅,的真正目的是消除秦王的疑心)
四、(15分)
16.(5分)①我如果不多多地讨封良田大宅作为子孙的产业,来表示自己无别的打算,就反而会使大王因此猜疑我了。(3分)
“自坚”、“顾”、“坐”三处,译对一个给1分。
②楚人听说王翦增兵攻来,于是调动了全国的兵力来抵抗;王翦坚守营垒不与楚人交战。(2分)“益”、“坚壁”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
17.①“咽”、“断”。“咽”用拟人手法,既形容箫声,更形容主人公的悲苦愁思;断表明主人公心存牵挂,午夜梦醒;夜不成眠,悲愁哀怨的思妇,如泣如诉的箫声,“咽”、“断”二字,奠定全词孤冷凄清的基调。
②.借闺怨之情,发兴衰之叹
18.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9.(4分)
水把个体融入整体,河流最终汇入海洋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2分),而人却没有把个体的生命意识融入整体的精神,从而导致生命力的衰竭。(2分)
意思答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20.(4分)
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2分,为下文描写异乡的美景和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作了有力的铺垫(2分)。
21.(6分)①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3分);②对物质的过度看重和追求(3分明)
22.(4分)BC(A项“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质力量的束缚,才能最终走出在流浪意识上的迷误“说法错误,因为文中说:“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D项引发乡愁的景物触媒,从上文看,应是“夕阳、鹭鸶、暮霭、弦月”等;E项“最终的精神归宿”应指“浩瀚真实的心灵”)答对一处给2分。
23.(2分)③⑥②⑤   ④⑦①排对每组给1分。
24.(4分)条码是一种由表示商品信息的数学代码转换而成的一组黑白相间的平行线条组合构成的,一般印在商品包装上或附在商品上,标志商品身份的特殊符号。
25.参考:老是把自己当鲜花,就时时有担心凋零的痛苦,把自己当绿叶吧,精心地把红花呵护。
附参考译文:
(始皇帝二十一年)秦王向将军李信询问说:“我准备占领楚国,请估计一下要用多少兵力才够?”李信回答说:“不超过二十万。”秦王同样拿这个问题问王翦,王翦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王将军老了,多么胆怯啊!”于是派遣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人进攻楚国;王翦也就以有病为理由辞职近回家乡频阳。
(二十二年)李信攻打平舆,蒙恬进攻寝城,大败楚军。李信又进攻鄢、郢,拿下了它们。于是带领军队向西推进,同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便紧紧跟在秦军的后边,三天三夜不停留休息,使李信的军队被拖得疲惫不堪,遭到惨败,两座军营被攻下,七名都尉被杀死;李信逃回。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大怒,亲自去到频阳向王翦道歉说:“寡人不采用将军的计谋,使得李信玷辱了秦军的声威。将军即使有病,难道忍心丢下寡下不管吗!”王翦推托说:“我有病,不能带兵。”秦王说:“从前的事已经过去了,不要再说了!”王翦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用我,非得六十万人不行!”秦王说:“但凭将军安排考虑罢了。”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
秦王送到霸上,王翦要求赏赐给他很多良田大宅。秦王说:“将军出发吧,难道还忧虑贫穷吗?”王翦说:“担任大王的将领,即使立了功,终究也是不会得到封侯之赏的,所以趁着大王信用我的时候,只好讨些田宅来作为留给子孙的产业。”秦王大笑。王翦出发后,到了武关,先后派五批使者回去讨封良田。有人说:“将军讨封赏也太过分了!”王翦说:“这个看法不对。大王精心大意而又不信任人,现在倾尽国内兵力委托我独自指挥,我如果不多多地讨封良田大宅作为子孙的产业,来表示自己无别的打算,就反而会使大王因此猜疑我了。
(二十三年)王翦占领了陈以南直到平舆一带。楚人听说王翦增兵攻来,于是调动了全国兵力来抵抗;王翦坚守营垒不与楚人交战。楚人多次挑战,王翦始终不肯出兵。王翦每天只让士卒休息洗浴,吃好喝好,安抚他们;并亲自同士卒一起用饭。过了一段日子,王翦派人探问:“军中在玩什么?”回答说:“正在玩投石、跳远的游戏。”王翦说:“可以出兵了!”这时楚军见找不到战机,便向东转移。王翦趁机出兵追赶,命令壮士攻击,将楚军打得大败,一直追到蕲南地区,杀死了楚军将军项燕,楚军于是全线溃败。王翦便乘胜占领了各地城邑。

    以上《季延中学2019年度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查》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季延中学2019年度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查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季延中学2019年度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查》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