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2019年江西省七校联考语文试题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文章内容预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成绩  脊梁  觊觎  掎角之势
 B、岿然  傀儡  喟叹  揆情度理
 C、洿池  庑下  晤面  忤逆不孝
 D、缄默  信笺  眼睑  命运多蹇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安祥  惨无人道  山清水秀  毕其功于一役
 B、发奋  以逸代劳  以身作则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C、陷阱  仗义执言  瞋目结舌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D、迭起  优柔寡断  张皇失措  如堕五里雾中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
 B、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C、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D、中国有句古话:“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那些志大才疏者往往喜欢________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物,其实更表明了他们的无知。
 ②梅花岭有一块宋代留下来的石碑,可惜石碑上的文字________,难以辨认了。
 ③早想拜他为师,如今________如愿以偿,因此我心情非常激动。
 A、贬损  泯灭  竟   B、贬损  残灭  竟
 C、贬斥  泯灭  居然  D、贬斥  残灭  居然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你还想争赢他,他可是我们研究所里的“利嘴”,胳膊拧不过大腿,你还是认输吧。
 B、人生道路上,犯错误是难免的,如果犯而不校,那么就一定会陷入错误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C、为了师出有名,赢得国际社会对反伊“倒萨”战争的认可和支持,美国在加紧军事部署的同时,加紧外交活动。
 D、听到女儿考上重点大学的好消息,老李竟手舞足蹈,得意忘言。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后天神童》这本书没有单纯、机械地讲解这些教育理论,而是作者以自述的方式,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小故事,让读者在趣味中得到启发。
 B、老鲍的晚年堪比他书生意气的时代,依然充满活力,平素不仅参加棋牌活动,还参加了节日工会组织的各项竞技比赛。
 C、在商场办画廊,对于我还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不能不使我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紧张。
 D、一片新生的松林围着一间护林人小屋,它们就坐落在美丽的金鸡山南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知道身体组织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血红素加氧酶-1(简称HO-1)会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此时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一氧化碳是组织代谢的副产品。
  然而,美国科学家所罗门·辛德在1993年提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角色。它有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例如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但是,研究人员作了很多的努力之后,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
  由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一些科学家想把它用于临床治疗。然而,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用稍有不当,就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使氧气无法载运到全身。当人体内2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和晕倒的情况;当人体内4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夺人性命。因此,有科学家反对把一氧化碳引入对人类的临床治疗。但美国的奥古斯丁·乔和弗里茨·贝奇称,医药界不该这么快拒绝一氧化碳的治疗潜力,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
  xxxx年上半年,乔和贝奇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出,患者吸入微量一氧化碳有助于防止器官的排斥反应。他们在进行老鼠心脏移植时,用一种叫“卟啉”的化学药品将HO-1封闭,一星期内老鼠有排斥移植的反应产生。但如果将老鼠置于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则可以幸存。也就是说,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0-1所能完成的任务。这个实验也说明,2…………
本文浏览权限:管理员高级用户VIP用户会员用户

    以上《2019年江西省七校联考语文试题》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2019年江西省七校联考语文试题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2019年江西省七校联考语文试题》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