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淮安市南陈集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编辑推荐]高三的生活是紧张的,大家要好好把握住高三,认真复习,备战高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I卷(共3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3分)

A.炮烙(páo)濒临(bīn)星宿(xiù)横祸(héng)

B.攻讦(jié)沮丧(jǔ)洗涮(shuā)札(zhá)记

C.请帖(tiě)剽悍(piāo)蹊跷(qī)莘莘学子(xīng)

D.狙击(jū)哂笑(shěn)拓片(tà)稗官野史(bài)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官员警告说,中国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在今后十年里还会有1000万人成为感染者。

B.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提出,现阶段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是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形成“中部大,两头小”的新分配格局。

C.事业单位大多数是服务行业,都要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D.对于建筑风水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大学究竟该不该开设“风水学”课程,目前学术界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3.根据语意仿写。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近。(5分)

我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安详,安详就像夕阳下散步的老人,就像林荫里静静反刍的卧牛;我憧憬一种生活状态,叫做,,。

4.阅读下面的文字,归纳出杨义看法的要点。(不超过35字)(4分)

当今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是怎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杨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杨义说,现在的传统文化教育,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到处贴,也可以出很多伪君子,标签往往是靠不住的,这就是说传统文化的教育,要成为人的情怀的东西才是重要的。此外,在当下这个信息和传播途径非常发达的时代,传统文化还要贯穿于风俗。节日风俗非常重要,它是全民的娱乐方式,要进入文化的脉络。比如五大节日非常重要,完全可以根据现代国家的需要搞一点对中华文明史的记忆有重大价值的活动出来。还有,精于学理也是很重要的。一套令人信服的有号召力的学说的建立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中国的文化经典,我们中国的文化现象,我们中国的哲学,那种有容乃大、创新图强,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国家的力量对中国文化的总体进行深刻的探讨?当然,制度正是文化传统、文化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能够见成果的现实行为的关键,在制度上进行传统文化弘扬的创新,也是必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裴垍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幸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自然帑①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另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扣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藩为相材能不及裴垍,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府库。

5.(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怨尤之,晏如也尤:责怪

B.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勖:勉励

C.此固深期于卿等也期:约定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寝:搁置

6.(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李藩忠直敢谏和清正自持的一组是()

A.①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②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

B.①藩性忠荩,事无不言②日又暮,何暇别作奏!

C.①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②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

D.①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②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7.(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

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

逐末,造成国贫家困,盗贼纷起。所以力谏皇上减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锝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

省拟诏批准,但李藩认为不可,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垍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

能不如裴垍,但和裴垍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入傲慢苛刻。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纵不可,宜另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共126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本诗的首联、颔联选取了哪些景物?(3分)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意境?(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明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3),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通古今之变,。(司马迁《报任安书》)

(5),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1~14题。

山间小路

[台湾]龙应台

①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或野莓,随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②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捄、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③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院落,叫岳麓书院。

④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叶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踽踽前行者的背影。也是九月,不到四十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什么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捄会面。他要和张捄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朱张两人来回渡湘江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⑤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着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八百年前的中国。

⑥可是这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地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弃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的命运。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受朱熹牵连而被杖枷流放的蔡元定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三十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于是“逆党”变成太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⑦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不识魏晋的青草一簇一簇点缀在瓦的行列间,赫曦台上有个六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如果吊上一盏风铃,檐间一定叮零清脆。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院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辉煌的时候,皇帝题匾赠书;覆灭的方式就多了:改朝换代的兵火可以将它付之一炬,居安思危的君主可以转念之间“毁天下书院”,或者,阴柔一点地,干脆将书院并入官学,纳入体制。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朗朗;时而断垣残壁,鬼影憧憧。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⑧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白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

⑨细读书院史,就会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近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可是,与“慎思明辨”抵制的力量或许更大。辨与不辨之间,文明时进时退。

⑩我在书院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11.开头一段写海德堡的“哲学家小径”,这种写法的作用是什么?请从两个方面回答。(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⑦段中说:“作为文明的象征,书院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这句话的含义。(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写岳麓书院,为何不着重写书院环境,而重点写朱张讲学情景?(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6分)文末写到:“我在书院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1)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深邃的起点”指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5分)

甲、论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甲、

重在引领贵在自觉

仲呈祥

从去年开始,一部不趋时、不媚俗的被称为“三无”(无女角色、无婚外恋、无明星偶像)的电视剧《士兵突击》火爆荧屏,并持续到了今年,引发了一种蔚为壮观的社会文化现象:从电视台的文化类谈话节目到大学生论坛,从部队到工厂、机关和社会大众,人们都在议论“许三多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一部文艺作品引发一种波及上亿观众主动参与的社会文化现象,这在当下并不多见、且值得珍视。彪炳人类文艺史册的古希腊喜剧游乐活动,参与者不过数以万计,而今凭着现代传媒优势的电视剧艺术,得到了具有欣赏章回小说和连台本戏剧艺术传统的中国人的青睐。究其原由是历史品位、美学品位使然。这部作品最终社会效益的完美实现,不仅在于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自身的创造,有时也必须靠读者、观众及全社会一起共同创造。惟其如此,重视对一部文艺作品引发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正确引领,极为重要。

譬如如何认识和评价“许三多艺术形象”?如何从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中获取精神营养?这里面有个“引领”课题。我孤陋寡闻,也至少耳闻目睹了几种不同的声音——在一家省级卫视面向全国观众的谈话专栏节目中,年轻漂亮的主持人向在场的观众发出这样的提问:“诸位女嘉宾,你愿意嫁给许三多吗?”全场哗然,然后无人应答。稍顷,一位勇敢的时髦女性站起来应对:“我愿意!”主持人追问其由。再答:“第一,许三多憨,不怕苦,我可以叫他玩命挣钱,供我花;第二,许三多实,不怕累,我可以叫他全包家务活,我轻松。”答毕,一片笑声,并无辩难。此可谓一种“引领”。另一种,某大学研究生论坛上,莘莘学子与编剧、导演、制片人对话,探讨“许三多性格”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你一言,我一语,认为其性格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力倡的“抱定宗旨”“自强不息”的因子,又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力倡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因子

,且在改革开放后的人民军队熔炉中锻造而升华为一种具有当今时代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的理想人格,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时代与人民的呼唤和现实社会道德的某种缺失。此可谓又一种引领。

两种“引领”,孰高孰低,不言自明。应当说,盛世文化,乃包容多样的文化。一个成功的典型艺术形象,引发各种社会舆论,不足为怪。但各种舆论与见解的高下是非,确须引领分辨。上面某电视台谈话节目中主持人面对那位年轻女士以庸俗的实惠主义去选择和理解“许三多形象”一言不发、一笑了之好呢,还是与人为善、外柔内刚地引领在场有高见的观众入情入理地加以辩难好呢?我看,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电视台,还是理应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守人类神圣的精神家园,永远不忘xxx同志早已阐明的“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的伟大真理。

能否在一切文艺活动中真正做到以先进文化引领整个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文化自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临终前深刻总结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文化建设经验,认为可以归结为“文化自觉”这个大题目,并明言这便是他“要过的最后一重山”,并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阐释何为“文化自觉”。这确为至理名言。惟其有了美自己民族文化之美、借鉴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之美,并善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将这两种美交融、整合、创新的自觉性,才能真正做到以先进文化引领和谐文化建设,以达到天下大同,即社会和谐。

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这是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须铭记在怀的—条要诀。(节选自2008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15.(3分)根据原文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上亿观众对“许三多艺术形象”的议论,引发了一种蔚为壮观的社会文化现象。

B.《士兵突击》之所以火爆荧屏,是因为它是一部不趋时、不媚俗的“三无”电视剧。

C.如何认识和评价“许三多艺术形象”,这里面有个如何正确“引领”的课题。

D.正确引领的标准是xxx同志早已阐明的“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

生活”的伟大真理。

16.(6分)从文中可以看出“许三多性格”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有哪些?(分条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6分)文中说“两种‘引领’,孰高孰低,不言自明”,到底谁“高”谁“低”?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孟子也许是东西方历史上第一位系统地阐述战争与伦理道德之间关系、并把战争明确置于道德前提之上的古代思想家。和孔子一样,儒家最高的伦理原则“仁”是孟子战争观的源头,但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他将“仁”落实在“仁政”上,不同于孔子落实在“礼制”上。这样,首先在社会政治层面上,两者的战争观开始分道扬镳。孟子所描绘的“仁政”蓝图对于理解其战争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孟子?梁惠王上》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内容便是“仁政”伊始,“王道”畅行的情景。孟子已将儒家道德原则的“仁”与现实主张“民本”一并融合于这张蓝图。其意义在于“民本”意识在伦理道德领域找到其依据,反过来,“仁”这一儒家最高道德原则亦在现实政治领域找到自己的归宿。二者在“仁政”的政治层面得到统一。这和孔子将“仁”与“礼”统一在“礼制”中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样,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和工具就必然在孟子那里成为行“仁政”的手段。孟子反对以纯粹功利为目标的战争,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深恶痛绝,愤愤然而道:“善战者服上刑”。但他绝不是一个“非战主义者”和“非暴力主义者”,孟子竭力主张战争应成为行“仁政”手段,即为实现上述这幅蓝图之有力工具。基于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反映儒家战争观的重要概念和命题,例如:“王师”、“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天吏”、“以至仁伐至不仁”,“诛一夫”等。

虽然,“仁政”已将“仁”与“民本”合二为一,然而其中仍然包含着两种价值尺度:一为道德、一为现实政治。“仁者无敌”立足于道德,“保民而王、莫之能御”则立足于现实政治层面,由于儒家的最终归属在道德领域,“王师”、“仁者无敌”、“以至仁伐至不仁”、“天吏”等又都属战争的道德命题,这就意味着“民本”意识已成为沟通战争与道德两大领域的媒介或中间环节。战争超越了功利层次上升至道德层次,并且在儒家的道德范围中获得道义的合理性以及最后的归宿。儒家道德原则取代了自然状态的功利原则,成为战争的前提。儒家最高道德原则“仁”经由“民本”这一环节继续延伸至战争领域,借助战争这一极端暴力形式使自身得到最有力、最彻底的现实的外在显现。战争即为“仁”这一道德观念在现实中最有力之代言人。因此,儒家的战争观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主义的战争观,是东方文明史上独特的战争观。

15.(3分)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孔子并未阐明战争与道德的关系,但支持为维护“礼制”发动战争。

B.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仁政”思想与“民本”思想的融合。

C.孟子关于“仁”的认识,沟通了抽象的道德彼岸和现实的此岸世界。

D.孟子反对以纯功利为目标的战争,但支持为行“仁政”发动的战争。

16.(6分)填空(每条不超过十二个字)

根据文意,孟子与孔子相比,其战争观

(1)相同点是:

(2)不同点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为什么说“儒家的战争观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主义的战争观”?请分条简要陈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7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巴金先生生前曾在致冰心先生的信中写道:“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后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在巴金九十八岁华诞庆贺会上引用这句话来表达国人对巴金的爱戴景仰之情。

这句话含义深刻,读了之后,会给你带来什么思考呢?会让你产生什么联想?你的生命中有没有这样一盏灯?

18.请以“有你在,灯亮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选D(A.“横”为hèng,B.“涮”为shuàn,C.“莘”为shēn)

2.B(A“不采取紧急行动”赘余;C“养成”与“敬业奉献精神”搭配不当;D项“此”指

代不明

3.潇洒,潇洒就似明月下舞剑的侠客,就似天空中舒卷自如的云朵(参考)

4.始于教育,贯于风俗,精于学理,成于制度。(或让传统文化成为人的情怀,贯穿在风俗

中,做精深的学理研究,在制度上创新。)

5.C(期待,期望)

6.A(分别排除B②、C①和D①)

7.D(“孤峻”意为性情“弧高严正”,不是待人“傲慢苛刻”并非贬意,裴韦二人,俱为清正自

持之人)

四、(23分)

8.译文:(10分)

⑴(2分)李藩知道令狐运是冤屈的,为他争辩。但(杜亚)不听从,于是辞职离开了(“其”“从”各1分)

⑵(5分)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百姓丰足了之后,国君怎能不富足?(“诚”“贵”“务”“孰与”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⑶(3分)纵然认为不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么能用笔涂改诏书呢?(“纵”“涂”各1分,句意通顺1分)

9.(共10分)(1)(6分)本诗选取流水、谢花、东风、子规、夜月等景物(只要列出相关的四个景物即可)。(3分)这些景物构成了清冷、惆怅、凄凉、黯淡、愁惨、悲伤的意境(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3分)

(2)(4分)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分)

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思乡之苦和对年华流逝的悲叹。(2分)

10.(8分)(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

(5)纵一苇之所如

11.(6分)①引出正题,为下文写岳麓书院作铺垫,吸引读者;

②将“小路”与众多文化名人联系在一起,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1点3分,大

意对即可

12.(5分)①书斋辉煌说明文明得到认识和尊重,书斋覆灭说明文明遭到冷落和压制;

②文明总是在与强权和野蛮的惨烈斗争中行进,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

抗争力量(1层2分,书写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13.(6分)因为倡导、传承文明是书院的使命,也是书院最本质的特点。这也是本文的主

题所在。所以作者详写传承文明的朱张那样的大师,略写书院的环境。(与主题

联系起来分析,意思对即可)

14.(6分)(1)以景物描写结尾既含蓄点题,又照应开头,使结构浑圆完整;同时又使文

章韵味悠长,耐人寻味。(4分)

(2)文明滥觞的时候,即文明的起源地。(2分)

甲(论述类文本)

15.(3分)C(A项,蔚为壮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电视剧《士兵突击》引发的;B项,“不

趋时、不媚俗、‘三无’是电视剧的特点,与火爆荧屏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D

项,xxx同志阐明的是先进文化的方向。)(3分)

16.(6分)①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力倡的“抱定宗旨”、“自强不息”的因子。(2分)

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力倡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因子。(2分)

③在改革开放后的人民军队熔炉中锻造而升华为一种具有当今时代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的理想人格。(2分)

17.(6分)一家省级卫视的谈话专栏节目主持人面对那位年轻女士以庸俗的实惠主义去选

择和理解“许三多现象”一言不发、一笑了之,在一片笑声中主持人并无加以引导

和辩难,实在是不可取的。(3分)

在某大学研究生论坛上对“许三多性格”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的探讨中,“你一

言,我一语”的探讨和辩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时代与人民的呼唤和现实社会道

德的某种缺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3分)

乙(实用类文本)

15.(3分)B(体现的是“仁”与“民本”思想的融合,二者在“仁政”的政治层面得到统一。)16.(6分)(1)相同点:最高伦理(道德)原则是“仁”。

(2)不同点:①(在社会政治层面上,)将“仁”落实在“仁政”。

②(在现实政治层面上,)将“仁”与“民本”相统一。

17.(6分)①“民本”意识沟通战争与道德,②战争上升至道德层次,

③儒家道德原则成为战争前提,④“仁”的道德观通过战争来表现。(每点1.5分)

18.作文:(70分)

文章基本切合题意,尚能围绕中心展开全文,文体符合作者所选文体特征,语句尚算通顺的给基本分;在满足上述标准假如文章能做到语言流畅,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给发展等级分;在满足上述两个等级分优点基础上,叙事类文章故事生动,形象鲜明情感真挚,能给人留下较广回味空间的,论述类文章能做到观点鲜明,语句流畅富含哲理的,鼓励打高分。

对不合题意,没有故事情节,没有观点,文体不符合考生自选文体特征的文章,建议给低分。

文言文附译文:

附:文言文译文

李藩,字叔翰,赵郡县人。李藩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出去做官,在扬州读书,用度困难,妻子儿女都责怪他,他却泰然自若。杜亚任东都留守,任用他为从事。洛中发生了盗窃案件,有人诬告是牙将令狐运所为,杜亚相信了,拷打后给他定了罪。李藩知道令狐运是冤屈的,为他争辩。但杜亚不听从,于是辞职离开了。后来捕获了真正的盗贼,李藩因此更加有名望。王绍掌权,邀请李藩见一面就重用他,但李藩最终没有去。王仲舒、韦成季等人担任郎官,结为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作乐,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强邀他去同聚,李藩不得已去了一次。王仲舒等人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后来又邀请李藩,他坚决不去,说:“我和王仲舒这些人呆在一起一整天,不知道与他们说些什么。”后来王仲舒等人果然失势了。

裴垍告诉皇上,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就任命李藩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藩秉性忠诚,遇事知无不言,皇帝很器重他,认为他言事从无隐瞒掩饰。元和四年冬天,皇帝询问大臣说;“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有的能使百姓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有的却导致国贫民困,这是什么缘故呢?’’李藩回答说:“古人说:‘节俭能使用度丰足。’所以财物丰足取决于节俭。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那么百姓丰足了之后,国君怎能不富足?自然国库充实,五谷丰登。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奇珍异宝,上行下效,风俗日渐奢侈,舍弃农耕,从事工商,衣食日益缺乏,那么百姓就不会富足,国君又怎能富足?自然是国贫家困,盗贼就乘机而起了!我希望陛下能把宫室车马,衣服玩物,务求减省再减省,向人们显示要改变旧俗,那么天下百姓就幸运之极了。”皇帝说:“节俭的事,发自我的诚意,贫富的缘由,正如爱卿所说。只求上下互相勉励,来保持这一风尚,如果我有越制奢滥的情形,这就确实深切期望你们能直言劝谏了。”李藩等人拜贺退下。

当时河东节度使王锷花费数千万钱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李藩与权德舆都在中书省任职,有密旨说:“王锷可以兼任宰相,应该立即草拟诏书报来。”李藩于是用笔涂掉“兼任宰相”等字,上奏说:“不可。”权德舆大惊失色说:“纵然认为不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能用笔涂改诏书呢?”李藩说:“形势紧急了,过了今日,就无法制止了。天又晚了,哪有时间另写奏章!”此此事果然被搁置了。元和六年李藩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追赠户部尚书。李藩任宰相才能不如裴垍,孤高严正又不及韦贯之,然而人品清正自持,和他们也属于一类人物。

第III卷

答案

19.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每处1分,共6分;断错1处,倒扣1分,扣完为止。)

20.韦应物元稹

21.作者感叹韦苏州在世时,其诗未受重视,身后才被爱重。

附译文:微之,重视耳闻,轻视目睹,称赞古者,鄙弃现在,本是人的最大偏见。我不必找寻很远的例子,就像近年韦苏州吧!他的作品,歌行不但才奇辞丽,并且非常接近讽谕之旨;五言诗也高雅闲澹,风格自成一家。现在作者,谁能及得上他?然而当苏州在世时,人们也并不怎么看重他;必得等到他死后,人们才加以称赞。

22.(6分)A、D(觉慧应为觉新;《祝福》选自《彷徨》)

23.(1)答案示例:

“忠义”:(2分)赤壁兵败,曹操狼狈逃往华容道,只听一声炮响,关羽提刀截住去路,曹军个个丢魂丧胆。曹操上前求情,关羽是个义重如山的人,想起曾受曹操恩惠,又见曹军个个皆欲流泪的样子,心肠一软,放他们过去了。而自己则顶着军令状去向孔明请罪。

“英勇”:(三例可择其一,2分)

例1:温酒斩华雄:董卓当权,把持朝政。十八路诸侯兴兵声讨。交战中,先后有四位各诸侯中的悍将被董卓的部将华雄斩杀。此时,关羽自告奋勇,愿与华雄交锋。袁绍嫌他地位低微,称其“安敢乱言”,喝令将其打出。曹操上前阻止,关羽才有了出战的机会。曹操端了杯热酒为关羽壮行,而关羽愿先去斩华雄,回来再喝酒。果然在温酒未凉之际提来了华雄首级,令众诸侯惊讶不已。

例2: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曹操欲收服关羽,热情款待,赐美女、金银、官职。后来关羽挂印封金,只收下赤兔马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斩杀六将最终完成使命。

例3:单刀赴会: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鲁

肃之计,设下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关羽来吴国赴宴。关羽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席间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2)戏剧矛盾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酝酿、展开、激化趋向高潮,最终在雷电交加的雨夜终结。(2分)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沉闷空气里,一场酝酿着社会变动的大雷雨即将到来。(3分)

24.①使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辉映;②激励广大青少年崇尚科技、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提高素质;③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每点2分)

25.①把科技馆做成“老百姓的科技馆”,让群众可以自由参与科学技术活动;②要融合地方特色,把场馆建成城市的标志;③要有自身特色,不求大求全;④提高场馆的重复参观率;⑤要把科技馆变成“流动馆”,把馆藏信息、服务、技术向民间延伸,让普通群众自觉爱馆、护馆。(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5分;答出4点给7分;答出5点给满分)

【总结】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小编的整理有帮助到大家吗?如果大家还需要了解更多有关学习的内容,请继续关注中国学科吧(jsfw8.com)。

浏览了本文的同学也浏览了

洛阳市高三语文期中试题

黑龙江省哈一中高三语文期中试题

    以上《淮安市南陈集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淮安市南陈集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淮安市南陈集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